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在国际保险市场上大量的非寿险公司因承保长尾业务而导致破产倒闭。同时不少国际再保险巨头因分入长尾业务而面临巨大的偿付压力。对于长尾业务所计提的准备金的充足率已经成为影响非寿险公司评级的重要标志。文章探讨了长尾业务的概念,分析了长尾业务的成因,介绍了国际上长尾业务的防范方法,对我国的非寿险公司防范长尾业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矩阵法对我国商业银行(2013.6~2015.6)新型同业业务的风险传染效应进行测量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的新型同业业务具有较为明显的风险传染效应,且与其规模密切相关。其中,在经历2008年至2013年6月的高速发展后,商业银行开始主动或被动调整新型同业业务的规模与结构,相关业务规模的增长大幅放缓甚至萎缩。相应地,2015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风险传染效应较2013年6月出现了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3.
产品结构失衡,偏离保障功能我国寿险公司普遍采取以盲目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为中心的非理性经营模式,存在着保障功能不足、业务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由于大力发展保费高的投资型产品和趸缴型产品,过度宣传寿险产品的投资功能,用短期投资回报来吸引客户购买,使产品结构呈现出短期业务多、趸缴业务占比大、保障型业务和长期业务占比不高的特点。2008年,我国寿险公司主营业务的70%以上都是新型寿险(新型寿险包括分红保险、万能寿险和投资连接保险等),意外险和健康险这两类主要的风险保障型业务仅占总保费的15.32%。即便在发达国家,传统保障型产品的份额在新型产品的挤占之下也保持在40%以上。新型寿险过于注重投资,保障功能弱化,使寿险公司的整体结构出现规模快速膨胀、结构配比不良的隐患。  相似文献   

4.
冯嘉亮 《上海保险》2005,(10):22-23
防范经营风险是寿险公司经营过程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寿险公司通过风险管控来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以获得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寿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有多种:如财务管理风险、行政管理风险、信息技术管理风险、产品开发管理风险、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以及业务管理风险等。为提高寿险业务风险管控的实效,笔者就寿险业务各大环节的风险管控的要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主要对当前高速发展的人寿保险业务计算机系统安全性及风险防范进行了探讨,并对加强人寿保险电子业务系统的安全性和风险防范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民银行6月7日公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3》提出,下一阶段要全面布控表外业务风险,严防风险传染和蔓延。报告称,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各家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近些年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日益深化,交叉性金融业务快速发展,在丰富业务类型的同时,也导致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一些风险也通过资金链和业务链的关系进行交叉传染。银联信报告指出,目前不少金融机构都在通过控股子公司的方式达到混业经营的目的.现在银行发行的产品已涉及信托、保险、证券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8.
银行在大力发展代理业务的同时,亦应注意防范其法律风险,规范业务操作。本文就代理保险、证券、基金业务中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并指出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前,寿险业面临着深化改革的难题,不少寿险公司的发展也遇到了困难,在此背景下,一些偏离"保险姓保"政策导向的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表现不佳,且抗风险能力堪忧.回归"保障"能否改善寿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而增强寿险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聚焦寿险公司业务保障属性强弱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采用"保险风险占比"指标来度量寿险公司业务的保障属性强弱,综合构建寿险公司绩效评价方式,选取61家寿险公司作为样本,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用模型、多项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更换模型法和子样本回归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寿险公司业务的保障属性强会对其经营绩效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具体而言,寿险公司业务保障属性越强,其盈利能力越强,同时其经营稳健性越好,具体表现为该公司的投资风险、退保风险、偿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越低.基于此,本文提出相关的监管政策建议和寿险公司经营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股份制银行是我国银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其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同质化低效竞争现象.在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这既不利于培养股份制银行核心竞争力,也难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旨在对股份制银行同质化竞争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展望利率市场化对股份制银行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究股份制银行业务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VaR、MES、CoVaR以及ΔCoVaR四类风险测度方法,对我国A股56家上市金融机构和房地产公司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展开研究,并结合前沿的风险溢出网络方法,从静态与动态两个研究角度考察了我国金融风险的跨部门传染。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风险测度指标均能准确识别出我国金融部门风险集聚的尾部事件,而且金融体系整体上存在较为明显的跨部门风险传染效应。此外,本文研究发现,我国系统性风险溢出水平逐年攀升,且传染中心在“银行钱荒”、“股市熔断机制”等事件中发生了相应改变,其中,在“钱荒事件”中,银行部门等成为了风险传染的发源地;而在“熔断机制”事件中,房地产与证券部门则成为风险传染的网络中心。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完善我国金融风险防范体系与监管机制的若干建议,使得本文研究对于“防范跨市场、跨产品、跨机构的风险传染”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丽华  徐艳萍  饶品贵  陈玥 《金融研究》2019,468(6):113-131
本文以企业集团为对象,研究违规事件的传染效应。利用2003-2015年我国上市公司违规样本,本文发现:(1)当公司发生违规行为而被证监会等监管机构进行处罚公告后,违规公司股价显著下跌的同时,同一集团内其他公司的股价也显著下跌,即违规事件在集团内存在传染效应,而这一传染效应主要存在于与信息披露相关的财务违规事件中;(2)进一步的路径检验发现“被传染公司”较低的盈余质量和集团内财务公司的存在能够解释传染效应的发生;(3)分组检验结果表明:集团内的传染效应在地区市场化程度较低、分析师跟踪人数较少、股权集中度较高的公司和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借助违规事件的传染效应研究视角,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新兴市场中的企业集团。  相似文献   

13.
苟文均  袁鹰  漆鑫 《金融研究》2016,429(3):74-91
本文以CCA模型为基础,对债务杠杆与系统性风险传染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债务杠杆攀升能够通过推升国民经济各部门风险水平,并使风险积聚于占据网络结构中心的金融部门,进而通过债务和股权两个渠道显著影响系统性风险的生成与传递。基于我国数据的实证分析显示,我国国民经济尤其是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杠杆的大幅攀升,已显著推升我国系统性风险水平,而在国民经济部门间实施杠杆转移,通过大力发展企业股权融资改善企业融资结构等措施能有效提升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健性。  相似文献   

14.
担保圈风险成因探析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近年来大量涌起的一种保证形态-“担保圈”,其风险因担保过度的驱使,在经济逆向波动中表现出某种不可控的放大趋势,演化成一定程度上的区域性风险隐患。本文对担保圈的概念、成因及风险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总结了部分地区化解担保圈风险的经验。最后,从政府、银行、企业、金融管理部门等多方面入手,对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担保圈贷款风险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机构集聚、风险传染与香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作为银行金融机构集聚的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经受外部冲击后银行系统脆弱性的内生性及传染机理。本文把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划分为共同冲击和相互传染两个过程,选取香港上市银行2006年到2011年的股价收益率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中资、港资及外资三个组别的金融机构个体风险特征,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测量香港银行体系的条件风险价值,判断香港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并分析影响香港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外生性因素和内生性因素。结果表明,外资银行对共同冲击的抵抗能力较强,而港资银行的抵抗能力优于内地银行;金融机构间的传染和风险溢出效应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增加,而且不同规模银行对于系统性风险的溢出程度不一样,规模较大银行的溢出效应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由于部分业务、部门或市场的尾部风险溢出不仅会引发金融体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而且会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负外部性,因此尾部风险事件极易引起金融市场震荡。鉴于此,识别与监测尾部风险是有效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与传染的起点。本文首先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节点,根据文献厘清尾部风险测度指标在危机前后的脉络。其次,介绍与尾部风险传染密切相关的尾部风险相依、金融关联网络的相关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尾部风险溢出强度及溢出方向展开讨论。再次,本文归纳了引发尾部风险溢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尾部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最后,对当前及未来尾部风险相关研究进行评述与展望。据此,力求为我国进一步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稳健运行和良性循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用链接的银行网络风险传染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传染性银行风险的研究一直是重要的问题,本文全面介绍了基于信用链接的银行网络中风险传染研究的最新成果。该领域研究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方面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银行网络中风险传染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从经济物理的角度,通过对银行网络结构和银行主体建模,并用仿真的方法研究银行网络中的风险传染问题。本文对目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评述,并进一步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徐国祥  吴婷  王莹 《金融研究》2021,490(4):38-54
本文将银行系统遭遇外部共同冲击作为研究起点,建立了一个共同冲击和异质风险交互传导与放大的简化模型,冲击的传导包括“原始冲击”、“增量冲击”和“违约冲击”三个风险传染阶段。基于2018年我国15家上市银行的股票收益率和年报数据、2006年至2018年的银行评级数据,本文构建了贝叶斯分层图模型和银行间拆借矩阵,并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测度不同触发银行所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损失、单个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杠杆能力(文中定义为“传染乘数”指标)以及政府监管介入的效果。模拟结果显示:共同冲击损失远大于异质风险损失;规模和网络关联性是决定传染乘数的重要因素,且当规模因素不突出时,网络关联性对传染乘数的决定作用相对更强,极容易出现小规模、高关联性银行具有较高的传染乘数;当银行风险资产损失率在10%至25%之间时,造成系统性风险损失的杠杆能力普遍增强;政府监管介入能较好地降低系统性风险。本研究的相关结论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设计提供经验证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金融开放过程中我国金融风险与国际金融风险的相互影响入手,分析我国金融开放在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金融业发展程度很低时,金融开放和经济增长会加剧风险,而在金融业高度发达时,资本市场开放表现出促进风险相互传染的通道功能,货币市场开放和经济增长表现出抑制国内风险功能,但这种风险抑制功能只在短期有效。因此,本文提出深化金融业开放过程中,我国要平衡好金融业开放、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影响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重要因素之一的操作风险,近年来日益受到各国监管部门和保险公司风险管理者的重视。国际保险业发达国家已在操作风险度量方面积极实践,取得丰硕成果。本文在对欧盟SolvencyⅡ中操作风险监管的标准法详细介绍的同时,分析了我国保险公司实施高级法存在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保险公司操作风险度量的思路,以期能为我国保险公司的监管者和管理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