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2014年“沪港通”的实施作为外生事件,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沪港通”政策对于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通过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沪港通”政策对于提高我国资本市场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为我国后续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2.
阮睿  孙宇辰  唐悦  聂辉华 《金融研究》2021,488(2):188-206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对于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保护股东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开通的“沪港通”机制这一准自然实验,研究资本市场开放是否提高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从2010-2019年A股上市公司年报文本中提炼可读性指标衡量信息披露质量,使用匹配和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沪港通”机制实施以后,标的公司(纳入“沪港通”的A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高。这一结论对不同的估计方法、样本区间及控制变量组均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盈余操纵水平较高、股价信息含量较低的企业,资本市场开放能够更好地改善其信息披露质量。本文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行为和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为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沪港通"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资本市场开放政策,会对资本市场各主体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2007—2018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双重差分(DID)方法研究"沪港通"政策对企业现金持有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实施可以提高"沪港通"标的公司的现金持有。同时,本文进一步检验了现金持有的竞争效应和价值效应,并且通过区分产权性质和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发现"沪港通"政策所带来的正向现金持有效应在非国有企业、外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更高时体现得更明显。在替换核心变量、控制行业竞争程度后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研究从企业现金持有决策角度拓展了"沪港通"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主体决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启建立了内地与香港地区两市资本的联通机制,是我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进程中的一项探索性举措。本文基于有效市场理论分析表明,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机制将提升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价效率,随后分别选取了政策实施前后上证、深证股市陆股通和非陆股通股票日交易数据,构造了反映股价信息反应程度的指标、反映股价信息反应速度的指标来衡量沪港通标的股票的定价效率,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沪港通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票定价效率,市场信息反应程度有所提升,但信息反应速度并无明显改善,总体而言作用仍然有限,而深港通的开通效果更为显著,在信息反应程度和速度上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4年沪港通开通这一外生事件,建立PSM+DID模型考察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开通有效降低了我国企业融资约束,该效应在民营企业、非跨国企业、地方司法效率和市场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样本中表现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能通过提高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外部监督程度两种渠道来降低企业陷入融资约束困境的概率。沪港通有利于释放企业融资约束,为我国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系列政策的推行提供重要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沪深港通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近年来受到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20年沪市和2012-2020年深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Staggered DID),考察资本市场开放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沪深港通资本市场开放机制有助于降低股价波动性,且该作用在治理水平较低、代理成本较高以及没有QFII持股的公司中更为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制度通过引入境外投资者,吸引更多分析师关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和外部监督水平,进而降低股价波动性。本文研究丰富了股价波动性的相关文献,为中国深化资本市场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2020,486(12):169-188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相似文献   

8.
庞家任  张鹤  张梦洁 《金融研究》2021,486(12):169-188
本文基于沪港通和深港通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中国内地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研究发现,受政策风险和市场环境等因素所限,沪港通在初始阶段并未对沪市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产生显著影响,但随着政策进一步完善、市场逐渐稳定和交易不断活跃,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效果于实施两年后开始显现;深港通建立在沪港通的制度基础和运行经验上,其在开通后显著降低了标的公司的股权资本成本。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资本市场开放影响股权资本成本的竞争渠道和信息渠道,发现深港通对股权资本成本的降低作用主要集中在投资者竞争程度较高,或是公开信息质量较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的股票样本。  相似文献   

9.
沪港通的实施是我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里程碑事件,本文基于国际资产定价模型(IAPM),采用PSM-DID方法检验了沪港通的实施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效应。研究发现,沪港通的实施可以使沪港通标的公司价值显著提升,在更换政策时间、虚构处理组、替换核心变量后该结论仍然显著;拓展性检验结果表明,沪港通通过增加资本市场流动性、改善公司治理、降低系统性风险等机制提升企业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沪港市场的开通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对人民币国际化以及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和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沪港通的来临,AH股的溢价指数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对沪港通开通前后不同行业的样本股AH溢价指数进行对比分析,并结合沪港两地的资本市场,对产生AH股溢价指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沪港通交易制度作为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一项重大突破,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利用沪港通交易制度这一外生政策,基于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港通交易制度的实施显著提升了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政策通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从而影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沪港通政策对标的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需通过香港地区投资者的活跃交易来实现.此外,沪港通交易制度对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正向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显著.本文研究结论不仅扩展了资本市场开放经济后果的研究,也为企业基于利润最大化的"投机替代"动机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陈运森  黄健峤 《金融研究》2019,470(8):151-170
资本市场的持续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九大强调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沪港通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股票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的开启促进了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不透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机制分析发现,沪港通开启后,公司信息质量的提高和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增加是股票市场开放影响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重要渠道;最终标的公司在沪港通开通后经营业绩也得到提升。本文结论表明,股票市场开放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这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改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沪港通作为联结沪港两地证券市场的重要桥梁,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一次 重要尝试,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十分值得研究和关注。本文比较分析了沪港通前后两市的波动 情况,并分别选取沪港通开通前的2012年11月19日到2014年11月14日及沪港通开通后的2014年 11月17日至2016年11月17日的上证指数、恒生指数作为研究上海股票市场和香港股票市场的原 始数据,进行描述分析、GARCH模型实证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发现沪港通的开通加剧了 沪港两市的波动性,加强了沪港两市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就证券市场联动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基于2012-2018年沪港两股市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沪港通”出台前后两市金融板块指数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后两市金融板块指数建立了长期均衡关系,在短期波动中沪市更易向港市调整;沪港两市金融板块表现为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且沪市对港市的冲击影响较大;此外,“沪港通”还加深了港市对沪市金融板块方差波动的贡献度。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通过事件研究法,以2014年11月“沪港通”的正式实施为事件,以其中沪股通交易范围内上证180指数、上证380指数的成分股中 A+H股为研究对象,对“沪港通”正式实施公告发出前后是否存在超常收益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 A股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虽然“沪港通”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广泛关注,但当前投资者并不看好;最后,根据实证结果进一步分析投资者不看好“沪港通”的原因,并对如何提高中国 A股市场的效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已经实施沪港通、尚未实施深港通的期间内,以沪港通实施前后各两年为研究区间,以沪市AH双重上市公司构造处理组,以深市AH双重上市公司构造控制组,度量各期间各样本的股价同步性,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沪港通的实施对AH双重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及其非对称性。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对沪市AH双重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存在显著为负的净影响,而且沪港通对AH双重上市公司在内地市场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与在香港市场股价同步性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对前者的影响强于对后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资产交易面临的直接约束视角,对套利限制与A-H股定价偏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A-H股交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1)套利限制会显著加剧A-H股定价偏差;(2)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公司和沪(深)港通开通之后的时间段,套利限制引起的定价偏差边际效应显著降低;(3)相比于制度性限制因子,机构持股和沪(深)港通开通能够更显著降低市场性限制因子对A-H股定价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的成长、互联互通政策有助于降低市场性限制,从而提高资本市场定价效率,但仍受到内地资本市场既有交易制度设计的约束。  相似文献   

18.
4月10日,中国大陆、香港两地证监会联合宣布,将在6个月内推出“沪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是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又一个实质性步伐。“沪港通”让不少人回想起了2007年底被叫停的“港股直通车”改革方案。但与“直通车”下资金单向从内地流向香港不同的是,“沪港通”下资本将发生双向流动,沪港交易所的对接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国内资金与海外资金在两个市场的自由流通。这不仅有助于打破内地股市长期低迷的局面,也有利于重振香港股市的地区地位。  相似文献   

19.
注册制的实施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其能否改善我国资本市场股价同步性高企现象一直备受关注。文章选取2017—2021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索注册制改革的外生冲击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注册制实施显著降低了我国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并且这种降低作用是通过改善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渠道实现的。异质性检验显示,当公司金融化程度越高、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低时,实施注册制对股价同步性的抑制效果越明显。经验证据表明,实施注册制会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而降低股价同步性,对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及透明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金融开放。沪港通和深港通是我国金融开放的重要制度,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将2010—2022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的制造业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沪深港通制度的落地实施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显著提高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企业治理能力在沪深港通制度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的过程中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检验发现,在融资约束较大、规模较大以及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中,沪深港通制度的实施能够发挥更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