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稳妥发展金融科技、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和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流动性创造视角,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银行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金融科技发展带来的外部竞争效应大于技术溢出效应,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端流动性创造和表外流动性创造的负向影响,但对负债端流动性创造没有显著影响。金融科技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增加均会抑制银行流动性创造,但其数字化程度提高则会促进银行流动性创造。(2)金融科技发展通过经营效率和风险承担等渠道影响银行流动性创造,即金融科技发展通过降低银行成本效率和利润效率,以及抑制银行总体违约风险承担、资产风险承担和资本短缺风险承担,从而对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负向影响。(3)随着金融科技发展,大型银行或高数字化银行均会增加流动性创造,但高市场化地区银行的流动性创造受到更加明显的抑制。本文为在新时期正确把握金融科技与传统银行关系,进一步稳妥推动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孙九伦  戴伟 《投资研究》2020,(11):143-156
本文利用中国29家上市银行2008—2018年面板数据,研究了银行负债结构、金融创新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银行非存款负债的增长会显著增大银行的风险承担,而且随着金融创新度的提高,负债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边际影响逐步增大;进一步研究发现,负债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以金融创新度为门槛值的门槛效应,当金融创新度较低时,负债结构与银行风险承担并不存在显著性关系,但超过门槛值后,负债结构与银行风险承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本挖掘方法”构建金融科技指数,选取2010-2021数据研究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科技会显著增加大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然而对地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关系不显著;不论大型商业银行还是地方商业银行,金融科技都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金融科技对地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降低作用更显著。政策上应该既发展金融科技,但也要注意其中蕴含的风险,加强对金融科技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金融科技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状况,一方面,金融科技冲击商业银行,增加了银行的风险。另一方面,金融科技助推银行发展,降低了银行的风险,因此,研究上市银行在金融科技发展下的风险承担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尝试研究了金融科技对上市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从理论层面出发的同时,运用实证方法对理论结论进行验证,先通过文本挖掘法构建fintech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再选取股票波动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将名义GDP增速、货币供应量增速、前四大银行资产占比、资产收益率、流动资产比率、总资产周转率和银行总资产作为控制变量;利用37家上市银行2010-2020年的年度数据,通过动态面板系统广义矩估计实证研究fintech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金融科技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呈倒“U”型。据此提出建议:在金融科技的发展下,银行应防范金融风险,与金融科技协同发展,监管机构要加强金融监管,政府机构应大力支持改革,促进经济长期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构金融科技指数与银行市场竞争指数,以中国59家商业银行2013年至2017年的年度数据,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获致结论:金融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就金融科技指数的子指数而言,支付结算指数与风险管理指数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构金融科技指数与银行市场竞争指数,以中国59家商业银行2013年至2017年的年度数据,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和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获致结论:金融科技发展与市场竞争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就金融科技指数的子指数而言,支付结算指数与风险管理指数对银行风险承担都有正向影响。最后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与科技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金融科技对银行服务和银行风险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金融科技的技术载体,底层技术会从产品、机构、金融生态、间接影响等不同维度对银行服务产生影响,进而导致银行风险的变化。在金融科技发展背景下,银行风险的演化特征包括操作风险异化、个人业务风险上升、风险关联性增强、直接风险加大等。针对风险的变化,需要厘清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业务和职责边界,加强对中小银行与外部科技公司合作的监管,同时改进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计量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2005-2015年中国16家上市银行为研究样本,检验了银行负债结构与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非存款负债占比的增加会显著降低银行风险水平,这一效应在国有商业银行中更加明显。同时,银行负债结构对其风险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资本充足率门槛效应,即资本充足率水平较低时,负债结构对银行风险承担水平的影响较低,但超过门槛值后,银行对负债结构的调整更加敏感。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银行进行主动负债管理提供了必要的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金融科技浪潮下,商业银行数字化经营能力得到大幅跃升,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采用Python技术构建银行层面金融科技发展指标,借助DEA-Malmquist模型测算我国61家商业银行2011-202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金融科技发展对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银行发展金融科技能显著促进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可以通过两条路径推动银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一是降低其所承担的风险水平,二是有效降低其成本。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区位处于东部地区的商业银行通过发展金融科技,可以更为显著地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微观证据。  相似文献   

10.
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不仅是商业银行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防范全球气候风险的重要手段,还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鉴于此,本文选取了41家商业银行2010—2021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构建面板模型来对绿色金融业务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实证考察,并讨论了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能够显著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且城商行和农商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对其风险承担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商业银行自身数字化转型对绿色金融业务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较高的数字化水平能够增强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对其风险承担水平的抑制作用。此外,商业银行业务、管理两个维度数字化的调节效应要比战略数字化更加显著。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并通过数字化转型为其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1.
本文借鉴Abiad等的研究成果测度中国金融自由化指数,选取2004—2013年我国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Cr指数和Z-score度量市场竞争程度与银行风险承担,分析金融自由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自由化指数与银行风险承担呈负相关,支持竞争—稳定性理论,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对金融自由化指数与银行风险承担影响较为显著。因此,我国应强化金融制度建设、改进金融监管技术、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强度和金融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2.
黄卓  邱晗  沈艳  童晨 《金融研究》2018,461(11):30-46
本文基于 Jurado et al.(2015)提出的大数据分析方法,采用280个月度经济金融变量构造了2002-2017的中国金融不确定性指数,并从股票市场波动和金融机构系统性风险两个方面对中国的金融不确定性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在控制了滞后波动率后,金融不确定性指数仍然对股票市场的波动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同时,金融不确定性的增加会显著提升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风险,尤其是规模较大的金融机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不确定性是金融市场波动的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了,对我国传统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业务形态,然后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借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影响,以及分析了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现状,最后针对互联网金融在便捷性、普惠性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在网点布局、风控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加强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15.
郭品  沈悦 《金融研究》2019,470(8):58-76
本文通过构建纳入互联网金融的银行环形城市模型,推演了“互联网金融→存款结构/付息成本→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03-2016年我国83家商业银行为样本,建立多重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互联网金融发展经由恶化存款结构和抬高付息成本两种渠道显著加重了银行风险承担水平,其中,恶化存款结构效应的相对贡献为50%左右,抬高付息成本效应的相对贡献为35%左右;(2)相较于互联网渠道构筑业态,互联网支付结算、互联网资源配置和互联网财富管理业态对银行存款结构和付息成本的不利影响更为强烈;(3)相对于国有、大规模、低流动性和低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非国有、小规模、高流动性和高资本充足率商业银行的客户存款流失更快,平均付息成本上涨更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获得了不断地提升,就金融行业而言,互联网金融领域亦朝着不断发展的方向前进,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这对我国传统银行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显著。本文就目前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展开论述,深入分析探讨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可以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尹志超  张号栋 《金融研究》2018,461(11):188-206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选择工具变量,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发现,金融可及性可显著增加家庭信贷需求,同时显著降低家庭信贷约束的概率。进一步,本文发现金融可及性可显著降低家庭需求型信贷约束和供给型信贷约束的概率。本文引入互联网金融变量后发现,在正规金融不可及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可显著促进家庭信贷需求,并降低家庭信贷约束的概率。本文政策含义是,提高金融可及性,推广互联网金融,对于释放家庭信贷需求,缓解家庭信贷约束,提升家庭消费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发展金融科技要坚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并重,文章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关于金融科技发展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理论研究成果,发现现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发展金融科技要以在风险可控范围内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为基础,实现经营与风险的有效平衡,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科技发展、数字化转型做出可行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