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肖竞  曹珂 《技术经济》2019,35(10):101
以城市历史景观视角对拉萨、江孜、日喀则等卫藏典型历史城镇进行研究,通过建立案例城镇格局形态、簇群肌理、地标风貌同卫藏地区①高原物候环境、政教统治传统、佛教文化信仰的价值关联,识别其历史景观的地域特征;通过梳理吐蕃王统、分裂割据、萨迦帕竹政权、甘丹颇章政权以及现代化发展期5个阶段卫藏城市景观的特征演变,解译其层积规律,剖析当前文脉断层的成因机理,提出该地区未来历史环境保护更新的对策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法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文化遗产不同于传统的农业遗产,是指历史传承至今的农业技术、农业物种、农业景观与农业文化。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性、活态性的特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具有战略意义,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保护与农民民生相关。建议完善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立法,规范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开发管理,重视社区参与,保障农民民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  相似文献   

3.
作为兼具自然生命力与人工艺术魅力的遗产类型,历史园林保护与复建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关注。为全面了解历史园林复建研究的发展情况,对1983年以来国外历史园林复建文献进行系统综述,对历史园林复建的定义与内涵、历史园林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复建的标准与依据、复建方法,以及复建效果5个主要研究领域进行了分析。基于历史园林遗产特征,从价值评判、活态特征、整体视角和动态变化4个方面探讨了历史园林复建原则,以期为中国历史园林传承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历史园林;系统综述;复建;遗产  相似文献   

4.
针对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2017年提出的“城市 历史公园”遗产概念,辨析总结了其与城市在空间、时间、价 值维度的多重关联性;据此建构了“城园关联”视角下,以城 园、地段、园区、园景为空间尺度和以历史见证、公共文化为 价值线索的城市历史公园景观特征“多尺度”解析与遗产价值 “双系统”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以重庆市鹅岭公园为例, 对其自重庆开埠设市以来各典型时期的景观特征与遗产价值进 行系统解析,以期为历史公园研究与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应用1986—2013年期间7个时间点的遥感影像数据,选取典型景观格局指数,对厦门市近30年的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探求其动态演变机制。结果表明,厦门市建设用地景观增长较快,景观空间格局趋于均衡。城镇景观以极核为中心呈连片发展态势;独立工矿景观指数均呈现上下波动,具有不稳定性;农村居民点景观变化较为平稳,具备一定的极核作用。建设用地景观形态演化时空特征明显,城市化初期,各类建设用地景观形态较为规则;快速城市化时期,城镇景观最先表现出扩张形态特征;其他两类建设用地景观也渐次展现扩张特征,各类建设用地景观空间分布区域均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主要受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中心、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空间政策及景观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景观——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地理学及景观生态学中关于景观的学术思想,为研究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问题提供了科学指引。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的问题,分析了在景观视角下进行文化遗产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文化遗产景观的整体性、系统性,遗产地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复合性,景观价值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时间及其文化属性的统一性等特征的探索,阐述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与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8.
东莞市城镇扩张景观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ENVI对东莞市1997—2013年的TM/ETM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利用景观格局梯度变化分析以及景观扩张指标(LEI)与AMOEBA空间层次聚类算法相结合,从空间相对距离变化及扩张时序变化两个角度,对城镇斑块景观时空分异性、扩张变化程度、类型以及组团的空间分异性特征进行剖析,从动态及静态两个方面了解城镇扩张过程中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97—2013年,东莞的城镇扩张呈现出以边缘式扩张模式为主的状态;②从梯度分析结果来看,距离城镇中心10 km范围内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城镇区域,10~40 km范围内的地区属于扩张活跃地带;③新增城镇用地受到城镇中心、周边城市以及主要交通线延伸的影响,形成具有时空分异特征组团。最后,为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依据城镇分析结果,结合东莞城镇发展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堤垸是洞庭湖区最为重要的乡土景观类型,综合了 农业生产、水利调控和聚落建设。人们在湖区的淤洲上建设堤 垸来控制垸区的水位,以获得生活和生产空间;数百年的堤垸 开垦历史,使得洞庭湖区几乎每一寸土地都经过了设计,积累 了大量的水土整合经验。从风景园林的视角出发,将堤垸看作 一种空间结构和文化表达的结果,而不单纯是水利工程的产 物;通过系统分析和图解的方式,探索堤垸景观的空间设计法 则,推断和解读这类景观的发生机制和特征。首先,简要阐述 了洞庭湖区堤垸的围垦历史,理清了堤垸的发展脉络;其次,总 结了湖区堤垸的现状空间分布情况;再次,从水利、垸田和聚落 3个空间层,对不同空间层、不同尺度下的堤垸空间及其嵌套式 的相互关系进行了解析;最后,总结出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具有 堤垸的更新性、尺度的层级性、形态的整体性等相关特征。上述 分析可以使人们对洞庭湖区的堤垸景观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刻的 理解,并获得堤垸保护与转型的线索。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适合中国历史园林植物景观保护修复的理论 与方法,基于相关国际公约前期研究基础,结合颐和园写秋轩 案例的实地调查与史料分析,针对其植物景观空间视域和文化 意境两方面的现存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复原依据、保护策略与 思路,同时指出了历史园林中植物景观与建筑保护修复的差异 等问题;最后,总结并探讨了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下,适应时 代与自身发展的园林遗产保护思想,以期为我国其他历史园林 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古塔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重要的风 景要素。长江三峡库区的古塔蕴含着浓郁的巴渝地域特色、 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及传统生态智慧。古塔的营建体现着该 地区特殊的传统文化和人们对环境的整体思考。以长江三峡 库区重庆段古塔为研究对象,以选址特征为切入点,对其相 地策略、景观表征、环境协同等方面进行剖析,厘清长江上 游沿线风景要素“塔”的营建智慧与作用机制,以期为风景 园林遗产,特别是长江三峡的景观遗产研究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三峡人居空间景观的生态特质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 基础保障,科学总结其生态经验,对“后三峡时期”库区人居 环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对其山水环境、簇群人居、 滨江岸线和多维绿地4个方面景观生态特质的提炼,分析三峡 人居景观与特殊自然环境的系统耦合关系,识别山水关联、簇 群交错、蓝绿网络、复合格局主导的景观生态模式与特征。结 合三峡山地环境条件,提出景观格局规划优化途径,包括维育 山水生态活力、保护簇群核心生境、修复山地蓝绿景观,以及 管控生态要素体系。研究结果可为库区人居景观建设提供规划 方法和管控建议,以期实现生态文明语境下三峡人居空间景观 探索的地域性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水利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水利工程通过塑造区域整体环境进而影响城市风景的形成与演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对区域环境产生干预和改变,峡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凸显,大型水利工程对峡江山地城镇风景系统的影响显著。梳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经历从峡江原貌到迁建扩容再到成库后期的影响阶段,分析城镇沿江风景系统在要素、界面、结构和内涵上的演变特征,即风景要素更替与去集群化、弱圈层化;滨江界面推移与弹性转换;江-城-山风景结构多类型化,以及因人成景的风景内涵演化。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峡江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城镇风景营建的关系,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对其他类似的山地滨江城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国家 方针战略地位逐步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在于优化农业生产模式 与农村人居环境,其中的“新”与“旧”的矛盾日渐凸显,如 何在立新的大背景下兼顾传统农业文化遗产景观并落实保护工 作,将成为今后的重要课题。选取日本里山作为研究对象,梳 理日本典型农业遗产景观历史及保护利用沿革,并针对日本现 行最新的重要里山保护策略,运用空间、语义等分析方法,对 日本现行的农业文化遗产景观保护与利用政策实施现状及经验 展开评估分析讨论,以期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 提供思路与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山市南朗镇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故里,其从宋 代珠江口外的海岛隙地发展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窗口、 民主革命的摇篮,经历了漫长的移民开拓与环境改造,即人化 自然的过程,最终形成独特的“二龙戏珠”景观。通过文献 考证,在GIS系统中复原了南宋至民国时期南朗丰阜湖小流域 聚落及风景格局的演变过程:1)海湾时期,早期移民形成福 佬与广府两大民系聚落群,奠定最初的地域格局;2)元明时 期,农业开发下两大民系的空间竞合,带动小流域从海湾到潟 湖的景观演变;3)清代,海防和外商活动打破了原有两大民 系分立的格局,南朗破而后立,重新整合,从潟湖聚落发展为 建筑设施近代化、生态景观基塘化的滨海乡镇。归纳出海缘乡 邑“极化-竞合-辐射”的聚落景观演进模式,总结其“聚焦牵引-默化”的风景营建机制特征,对现今生态文明背景下粤 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具有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三峡移民工作正处于三、四期攻坚阶段,移民工作的重点正由“搬得出”逐步转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重庆市万州区武陵镇是一个移民大镇,农村移民的致富问题,在三峡库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工业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原则 进行了分析。从景观概况,运营、范围、目标、策略、经济和 评估可持续方面对英国布莱纳文工业景观保护实践的经验、教 训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国策和现实问 题,从工业遗产景观保护的理论、制度、层级、目标、模式和 主体等方面对我国可持续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路径进行了思 考,提出了在我国建立面向可持续的,地区发展综合目标、整 体系统规划管理、多元伙伴机制耦合的工业遗产景观保护新格 局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地域性景观的角度出发,以北京延庆世园会中国馆周边景观的设计思考过程为分析对象,思考地域环境特征对人类生存发展、行为习惯、生活需求、文化传统等形成的影响。其着眼点是中国馆在环境中的整体关系和意向表达,关注景观与建筑的衔接与生长共融问题,探索人为景观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人文精神在设计中的主旨选取和意向转化,其目的是通过剖析中国馆景观方案的创作过程,研究如何围绕地域性特征,将设计中的各要素统筹起来,形成有机的、典型的、和谐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由于所含要素更加丰富,并有着特定而复杂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往往具有整体性功能和多样化利用价值。以世界文化遗产——河坑村土楼群为例,通过对村落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及生态山水环境等方面的梳理分析,重点剖析自然景观构成要素与现状风貌,并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水景观与稻田景观类型。最后在整体风貌保护、人居环境改善、适度旅游开发等方面提出河坑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制定传统村落文化景观整体性保护框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杨晨  韩锋 《技术经济》2019,35(6):45
美国是全球最早开展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国家之一。从遗产景观研究和保护的现实需求出发,回顾了美国遗产景观档案系统化建设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其代表性项目——美国历史景观调查,总结了该项目在建设理念、运行机制、技术标准和发布途径等方面的经验。结语部分提出了该项目对中国遗产景观档案建设的启示:保证遗产景观档案项目的独立地位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围绕遗产景观档案工作建立必要的法律法规是完善体系、增强执行力的保障,遗产信息共享是档案建设工作的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