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循环经济怎样才能长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杰 《环境经济》2006,(1):85-89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运用和推广必须依赖一定的政策法规体系.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应当包括组织措施、经济措施、技术与产业措施、法律措施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措施,包括建立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建立比较好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生态农业的投入、完善和强化对生态农业的扶持政策、资源循环型农业的激励机制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吴刚  颜平 《时代经贸》2008,6(5):119-120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现阶段缓解区域性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从政策法规、监管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实际,对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构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吴刚  颜平 《时代经贸》2008,6(8):119-120
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是现阶段缓解区域性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本文主要从政策法规、监管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实际,对开展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构建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发展循环经济是武汉城市圈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循环经济驱动机制的有效性。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完善政策法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等措施,形成有效的循环经济驱动机制,进而推动武汉城市圈的“两型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工业时代的技术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新型技术创新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中国政府必须从政策法规体系、政府职能、产学研究等方面构建新型技术创新体系,进而促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初探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实施旅游循环经济战略,是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和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系统、动力系统、支撑保障系统、参与层面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和目标系统六个方面探讨了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体系和旅游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并在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旅游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促进本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论述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及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陕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举措,从建设和规划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模式,发展"绿色循环旅游",开发共性和实用技术,完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加强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保障,发展循环经济四大主体等角度针对陕西省的现状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今天,人们对循环经济系统构建越来越重视,希望通过此系统工程可以实现能源利用率最大化、废弃物最小化。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基本定格在循环经济发展那预警模型体系构建阶段,利用此体系正确评价当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状态、准确预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趋势,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及时提供排警措施,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循环经济发展决策创造条件。对此,本文就循环经济发展预警模型体系的构建,及其具体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于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基本理论入手,探讨了循环经济概念的渊源,指出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并且论述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分析了中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最后提供了推进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加大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和体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探索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理论和科技等八项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高劳动生产率的先进经济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选择,我们国家初步确定用50年时间建成循环型社会,正在逐步出台和完善扶持各项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台州市作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理应在发展循环经济上走在前列。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权制度分析的循环经济发展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向宏桥 《生产力研究》2007,(8):14-15,25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产权缺失问题广泛存在,造成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缺乏动力,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设计出一个企业能够因循环经济而盈利的产权制度体系,促进各类主体实现由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生产方式转变,是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机制的关键。循环经济产权制度体系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产权制度体系、自然环境产权制度体系、产品和副产品的产权制度体系和循环经济技术产权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按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运行的具有整体、协调、循环、自生功能的复合生态经济。经济发展能否由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转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取决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技术是否完善和成熟,能否为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构建科学合理的技术平台。在研究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的同时,开展嫁接技术和嫁接理论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而且为新兴产业与已有循环经济体系联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和手段,以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固始县作为河南省农业经济较为发达、工业经济开始起步的农业大县,依托农产品资源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开展涉农循环经济,在河南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在分析固始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遵循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理念,以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提出了构建固始县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理念和模式,从发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条、健全农业循环经济服务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因此我们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因此,我们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资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体系,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是不可能的。只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满足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金融需求。因此我们要为循环经济相关的市场主体建立一个良性的、面向市场的投融环境和金融支持体系:改革发展循环经济的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体系;建立专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资金的政策性金融组织;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拓宽循环经济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  相似文献   

18.
面对资源型区域环境压力日益严重的现状,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急需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对其在循环经济法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是国家新时期发展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应不断加强并完善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体制建设,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文章着重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循环经济建设的必然性,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通过整合新型城镇化和循环经济两者的重点评价领域,遵循国家政策法规相关规定构建了以循环城镇建设、产业优化升级、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指标计算进行了说明。考核评价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基础工程建设,要注重指标体系构建的灵活性,随工作重心的转移及时调整评价重点;提升科技含量,增加科技创新类评价指标数量;增强政府的监督工作以及配套法制体系建设,明确奖罚机制,保障考核评价机制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20.
产业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中西部地区在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要考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文章在阐述产业转移与生态循环经济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中西部地区生态循环经济存在的障碍,提出为了实现中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把发展生态循环经济置于重要地位,采取更新地方政府发展理念、建立监督和管理机制、培育生态循环经济技术支持体系、完善发展相关服务体系、创新生态循环经济的市场价格机制和加快企业与社会公众的观念转化等措施,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