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人民币升值、资本市场火爆,大量国际热钱纷纷流入中国,对中国金融安全造成冲击。对中国来说,以股权投资、债务融资等各个领域阻击热钱涌入,依然"任重而道远"。本文通过分析热钱流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应对热钱流入的长久战略,即"抓两头"战略,一方面防范投机性资本的流入,另一方面做好资本流入后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原因、渠道及对我国经济金融体系造成的危害提并出了我国应对"热钱"流入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持续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和中美利率差的不断缩小直至倒挂,吸引国际"热钱"大量流入我国境内,不仅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也使我国经济面临着国际"热钱"的冲击;一旦"热钱"发生大规模的撤离,必然引发金融动荡,即便中国经济发展很健康。本文通过阐述国际"热钱"进入中国的现状、原因及危害,进而提出了应对国际"热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大量国际热钱的持续流入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各项调控提出了挑战.目前,热钱能够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以及错误与遗漏项目流人我国.用间接法估算中国的热钱规模的结果是较为惊人的.热钱流入对中国的宏观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应对热钱流入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热钱流入下选择“池子”应对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热钱的流入,为有效化解热钱的冲击,中国除了要建立基于总量调控的"大池子",还须建立基于市场的"小池子"。作者根据市场对资源配置原理,通过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考察热钱与债市、股市、期货市场的关系。其结果表明:对热钱流入应建立若干"小池子",其中热钱在国债市场的"池子"和在期货市场的"池子"应该占较大比例,在股市的"池子"所占比例较小。  相似文献   

6.
刘莉亚 《金融研究》2008,(10):48-70
2002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国内资产价格上涨的吸引大量境外"热钱"流入国内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股票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境外"热钱"?如果这些境外"热钱"发生逆转将对股票市场或房地产市场产生多大冲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估计流入我国的"热钱"规模及变化趋势;其次,本文构建了"热钱"与国内资产价格之间存在内生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热钱"的涌入的确显著地推动了住宅价格尤其是豪华住宅价格指数的上升,并且住宅价格指数变化率的波动中有约20%是由于境外"热钱"发生异动所致,但这些境外"热钱"对股票指数变化的影响并不具备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7.
吴杏 《新金融》2016,(5):55-59
通过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热钱"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影响的数据发现,FDI的流入压低了汇率、增加了居民的储蓄,从而增加了市场上的资金供给,银行体系和金融系统得以良好运作,"热钱"的流入则相反。实证研究表明,FDI的流入对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FDI的流出次之,而"热钱"的流入不利于金融系统的发展。货币政策宽松、法律系统完善和执法强度高也有助于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FDI和银行这一外资流入渠道有助于金融体系的发展,银行体系需要更多的监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建议我国重点引进FDI,适当监控"热钱";给予银行系统更多的权限和独立性;加强对银行的审核,统一评价银行系统稳定性指标;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8.
热钱流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及治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以来,热钱流入我国速度加快,大量具有投机性质的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不断冲击着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增大了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并影响货币政策效应。本文对热钱流入我国的原因和渠道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大贤 《新理财》2011,(12):28-29
人民币汇率与热钱问题,就如同这个季节骤变的气温,仅仅一个多月前,经济学界还在讨论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热钱流入中国的规模等。但现在,多起事实在明确证明:人民币汇率开始"双向波动";国外热钱流入我国的速度明显放缓,潜伏国内的热钱也在逐步撤离。  相似文献   

10.
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吸引了大量热钱流入到中国,而同期中国房地产价格也在大幅上涨.运用VAR模型对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四个城市房地产价格和热钱流入量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房地产价格和热钱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热钱是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格兰杰原因并对房地产价格形成持续的正向冲击.因此,在当年形势下,要限制热钱流入中国,压缩热钱套利空间,建立严格的外资房地产准入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象     
《中国税务》2011,(1):6-6
8500亿热钱涌港 联系汇率制度下,港元及资产跟随美元共同贬值,吸引海外热钱涌入。据估计,2010年9、10两个月流入港股的热钱约有8500亿港元,令恒指两个月内上升12.2%,市值增长3万亿港元。为防御热钱流入,不少新兴市场严阵以待。巴西通过征税,限制热钱流入;韩国考虑对外汇交易征税。  相似文献   

12.
阴天泉  汪启明 《时代金融》2012,(30):164-166
最近几年,欧美各国经济疲软,人民币升值预期高涨,中国经济面基本良好,大量热钱通过各种渠道流入中国境内。然而,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被打破,热钱有回流母国的迹象。热钱的流入流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分析热钱流动的状况和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防范热钱冲击我国经济的策略措施,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人民币升值、股价上涨和热钱流入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基于CLR(1996)模型和多重套利模型(2007)这两个重要理论模型来解释国内人民币升值、股票价格上涨和热钱流入之间存在的互动关系。并结合样本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对人民币升值、股票价格上涨和热钱流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人民币升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上涨是热钱流入中国大陆的原因,但热钱流入不是人民币升值和上证综合指数上涨的原因。对理论模型解释和实证检验结果之间出现的异同。本文做出分析和解释。最后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高增长已经远远偏离了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走势,中国成为国际"热钱"名副其实的热源.本文针对国际短期资本流入我国的动因,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外资》2013,(13):11-11
虽然近期热钱流入比前4个月有所减少,但从统计数批石,5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仍为正增长。 国际上唱衰中国之声一直不绝于耳,与此同时,期望在中国牟利的热钱也一直未停止涌入的脚步。虽然近期热钱流入比前4个月有所减少,但从统计数据看,5月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仍为正增长。专家指出,今年上半年热钱仍在持续流入。根据以往经验,唱空之时正是热钱在中国潜伏最多之际。对此,专家表示,一方面,要警惕唱空背后的阴谋,监管机构要继续加强对热钱的管控;另一方面,也说明国际上对中国经济预期依旧看好。  相似文献   

16.
赵德旺 《中国外汇》2011,(21):78-79
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但我国经济依然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人民币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热钱流入的形势更加严峻。个人外汇业务是热钱流入的渠道之一,加强对个人外汇业务的监管,有利于贯彻落实好国家打击"热钱"政策意图。近期,外汇局信阳市中心支局在现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热钱流入的渠道开始,说明了热钱正通过不同途径大量流入我国,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的金融安全。并从理论上和实证上对热钱流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要解决热钱流入问题就要加强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建设,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以及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张洁  李楠 《中国金融》2012,(17):77-78
在我国,热钱通常被定义为纯粹以投机套利为目的、无真实贸易或投资背景的国际收支交易及跨境资金流动。由于目前我国资本项目下处于管制状态,大规模热钱流入、流出难以实现,因此只能采取"伪装"方式流入境内。  相似文献   

19.
浅析流入我国境内国际热钱规模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春凌 《新金融》2009,(10):21-23
关于国际热钱流入我国规模的讨论众多,不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流入我国国际热钱的规模进行估算,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国际热钱本身的特点以及单一的统计方法是导致出现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本文从国际热钱流入我国的渠道入手,对国内外比较常见的统计国际热钱流入规模的方法作了比较,并对两种比较常见的估算方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运用ADF检验、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对2003年至2010年我国热钱流入规模与CPI增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国际热钱的流入是通货膨胀的Granger原因,而通货膨胀不是国际热钱流入的Granger原因。国际热钱的大规模流入会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关于如何减少国际热钱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防控热钱流入和治理通货膨胀两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