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2.
<正>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014年上海市委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为头号调研课题,着力研究基层管理资源、社会治理资源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村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是整合和提升农村社区服务和管理的重要资源平台。近年来,随  相似文献   

3.
吴业苗 《南方农村》2010,26(2):32-35
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面对纷繁复杂的公共服务,为使其快速一体化,政府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与建设行动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侧重。江苏省昆山市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经验表明,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不仅要以规划一体化为引导,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基础,以发挥政府主导功能为推力,更要把一体化的着力点放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有形和无形公共服务上。  相似文献   

4.
正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采用城乡统筹的理念,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统筹规范、统筹建设、统筹管理。如何推动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发展新格局,将是新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城乡一体化一般包括6个方面:城乡规划布局的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的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城乡环境保护的一体化,社会治理的一体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目标是要实现权利同等、生活  相似文献   

5.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在深刻认识城乡发展差距和矛盾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对于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在基础设施、城乡经济、公共服务、生活质量等方面,广州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乡村产业支撑不足、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等问题。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加大对城乡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筹力度,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把提高郊区发展水平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支撑.坚持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加快建设现代化宜居新城,提升小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深入推进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率先形成功能分工合理、资源配置均衡、发展差距缩小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内容,加快城镇化进程,既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小城镇的建设发展是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不可分的,发展战略也应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而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注入新的动力。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其核心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要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县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推动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土地整治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要平台,是城乡土地要素资源流动的新路径,是解决新农村建设资金平衡的重要手段,已经成为助推经济社会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战略支撑。响水"两化"建设总体工程是一项实施城乡统筹的系统工程,而响水米产区土地整治工程是实施"两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作为"两化"工程的基础和支撑着力打造。通过土地整治6大工程的实施,改变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最大限度的释放石板田的潜力,加快实现村屯向小城镇集中,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1.
发展小城镇,是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措施。但是,如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鼓励农村人口进入小城镇定居,还需要在政策手段上形成具体的办法。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小城镇道路的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小城镇综合体制改革,分类引导农村城镇化,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我国正在进入城镇化快速推进时期 ,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避免出现过度城市化和过度城郊化 ,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和巴西在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和管理方面既有共同之处 ,又各具特色。我国应认真总结和借鉴国外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 ,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同时 ,重视乡村经济发展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把积极培育主导产业作为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重点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城镇化和小城镇发展的规划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速览     
高层声音"要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县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推动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时要把农村土地整理开发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  相似文献   

14.
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小城镇建设特别是山西省的"百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笔者通过长期对山西省晋城市部分小城镇建设示范镇、乡镇中心小城镇、城市"城中村"以及市郊周边村的跟踪调查,了解到在城镇化进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加快城镇化建设,重点应落在发展小城镇上.大力发展小城镇是建设中国特色新型农村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必须坚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科学建设小城镇.应该不断强化县域核心主导功能,加快发展小城镇.同时还要以统筹城乡为指导,推进小城镇综合配套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村域城镇化是建制村域经济社会结构、人口集聚规模、聚落建筑景观、农民生产生活及基本公共服务的方式和水平趋同于城镇的过程。随着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和政策的主轴,全域城镇化及城乡同步建设渐成市域和县域发展新潮,越来越多的村域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市民化,标志着中国农村进入村域城镇化新阶段;工业化的"引擎"作用由强到弱,农村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拓展成为主动力,基层行政区划调整及建制村撤并的推力作用逐渐显现,是未来中国村域城镇化的重要特点和趋势。把村域城镇化作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村域城镇发展纳入市域、县域城镇发展体系中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将有利于城乡融合,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小城镇、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现以浦东新区航头镇为例,探求小城镇发展新模式,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基地和桥梁,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节点,是城镇化发展的潜力所在,小城镇的发展对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小城镇发展的重点,一是要优先发展县城和大城市卫星城镇,二是重点发展基础条件较好的建制镇或中心镇,三是要将部分区位条件较优,产业发展较好、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乡发展为新的小城镇。同时,小城镇的发展必须重视其质量的不断提高,特别是要重视小城镇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9.
高层声音     
积极探索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县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把发展产业集聚区和推动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以此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拓宽农民转移就业渠道,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一体化。同时要把农村土地整理开发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探索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构建新型工农关系、城乡关系作为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并要求建立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制度,尽快在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指出"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是从四川实际出发,深入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