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农村金融法制化:国际经验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的转型经验表明农村金融法制化是使农村资金高效转化为农村生产资本、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由之路。作为调整处于现代农村经济核心的各种金融主体、金融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具有政策性、合作性、保障性等显著特征。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的解决,必须充分意识到法律制度在权利配置和市场培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逐步将农村金融真正纳入法制轨道;必须在把握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突出政策性金融法律制度、合作性金融法律制度和农业保险法律制度在整个制度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注重法律制度供给的均衡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警惕市场化冒进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
目前,虽然我国已建立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但是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亟待完善。本文基于生态文明视域,阐释了金融生态与农村金融生态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现状,总结出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策略:确立多元化主体,规范农村合作金融,引导民间金融,从而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3.
促进农业资源的利用,发挥农业资源的正外部性效应,是我国建立生态农业的重点内容,但目前我国推动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的财政激励制度并不完善。基于促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以外部性理论的运用为起点,从激励机制的视角研究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的财政制度,可为我国完善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的制度选择提供参考。为此,文章结合外部性理论和激励理论,分析了农业资源利用的外部性效应以及采用财政激励应遵循的基本原则,通过对比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促进农业资源利用所的采取制度,总结了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在促进农业资源利用中的共同经验,并提出了我国农业资源利用正外部性的财政激励路径,具体包括完善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的法律激励制度、完善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的资金补贴制度、完善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的税收优惠制度、完善促进农业资源利用的管理激励制度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正>农村金融的业务拓展以及服务机制优化,面临诸多法律掣肘,亟需国家通过加强农村金融立法,优化农村金融的法律环境,确保农村金融为"三农"发展提供全面、持久的金融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长期服务于"三农"等经济薄弱环节和社会弱势群体,事实上承担着普惠金融服务的大部分责任。而业务成本高、政策限制多、经营风险大、金融监管严等严重影响了普惠金融作用的充分发挥,亟需国家加强农村金融立法,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以为促进"三农"发展提供更有力、更全面、更持久的金融支持。  相似文献   

5.
武英芝 《农业经济》2023,(6):127-128
针对经济双循环发展的现实条件,重点关注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对农村金融在制度、标准、运行服务等方面的困境做出研判。农村金融发展需要依托正外部性,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信用平台搭建,最终适应经济环境发展需要,借助优秀金融服务支持,实现高质量农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我国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之间尚未实现良性互动,未做到协调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并不表现为金融机构、工具和制度的现代化,而是表现为与农村经济的适应性.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大量有效资金的投入.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本要素配置制度,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的城市和农村仍旧存在很大的经济差距,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村金融法律制度所反映出的是农村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和一些其它结构的组织形式,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的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背景下的现实障碍和路径选择,希望能够推动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8.
建立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金融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且是改善农村区域投资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对促进农村金融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农村金融环境与农村金融业发展不相容的表现金融环境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变量。目前,我国农村金融环境与农村金融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不相容,不仅制约了农村金融制度功能的发挥,而且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一)与信用环境的不相容。一是诚信意识缺乏。我国农村地域广大,金融知识、政…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是在封闭、半封闭经济条件下制定的,一向遵循以金融安全为重的监管思路,农村金融法制体系不健全且不具有农村金融市场特质,不能适应当前开放经济条件下农村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应秉承"安全与效率并举"价值理念;应着眼于开放经济条件;应契合农村金融市场特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村金融监管绩效和确保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借鉴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金融立法经验,有利于科学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立法工作,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从而更好地发挥金融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农村金融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借鉴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农村金融立法经验,有利于科学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立法工作,加强农村金融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伟大事业做出了战略部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迫切需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从农村金融的供给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等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强化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Effectiveness of Rural Microfinance: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effectiveness of rural microfinance in improving livelihoods among people living in rural communities remains uncertain. This is not only because of weaknesses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icrofinance, but perhaps more critically because of constraints in the rural financial environment. Despite the existence of limited rigorous studies, this paper presents state‐of‐the‐art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icrofinance on beneficiarie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issues of rural finance, and argues that for microfinance to be more effective, not only do new impact methodologies and more diverse types of financial services need to be developed, but also, primarily, risks and operating costs need to be reduced to make rural clients more attractive to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相似文献   

13.
农村金融对减少贫困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2000—200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农村金融发展对减少农民贫困的作用。研究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减少农民贫困的作用,既存在直接效应,也存在间接效应,而间接效应的作用明显高于直接效应。因此,政府在未来制定发展农村金融的政策过程中,应该将重点放在农村金融作用的间接效应上,而不是简单片面地强调直接效应,从而保证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更加有效地实现减少农村贫困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有效支持,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质量不高,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此,本文以重庆为例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服务面临的主要障碍,针对性地提出了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目标定位与基本原则,并由此进行相关制度设计,旨在为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提供理论支持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以山东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中的帕加诺模型,对1981-2005年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是高度正相关的,说明如果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良好,可以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快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山东省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简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技术内生效应"的视角研究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村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替代性的影响。本文指出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农村正规金融利率调整的效应有三种,分别是直接名义收益效应、农户类型异质的借款人结构类型效应和正规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与监督问题的技术内生效应,这三种效应导致农村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呈倒"U"形关系。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正规与非正规金融替代性主要不是源于利率价格变动的名义收益效应,而是与信息不对称问题密切相关的借款人结构类型效应与技术内生效应。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考虑普惠金融与金融精准扶贫的有效性,同时要考虑农村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做好激励机制设计。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农村金融困境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长春 《南方农村》2013,29(6):30-34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转型、城乡协调发展的的重要举措。新型城镇化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兴建基础设施等,催生了大量金融服务需求,但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难以提供足够的金融供给以满足这些需求。可通过设法使农村土地经营权、宅基地等满足正规金融机构抵押条件及赋予民间金融合法地位等金融创新,使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农地比较效益低下,但具有显著的外部效益.通过分析农地正外部性特征,运用西方经济学理论剖析正外部效益产生的原因,对农地正外部性内在化途径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补贴、完善土地税收、增设农地外部效益财产权、建立农地外部效益补偿专项基金四种思路并分别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总结青岛农村金融发展情况、梳理国内外先进经验及实践基础上,针对青岛市农村金融需求潜力未释放、有效供给不足、体系不完善、信用基础薄弱等四方面突出问题,提出了积极建立农村保险和担保体系,争取开展农村抵押融资业务试点,创新发展农业产业链金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等创新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 experimental market designed for undergraduate class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public finance, or rural development. The experiment is a series of double-oral auctions that demonstrate private and social costs, externalities and market failures, and the efficiency of tradable permits relative to Pigouvian taxes. The novel feature is the non-pecuniary way that the negative production externality is mimicked in the classroom experiment. Details, instruc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how to tailor the experiment for different classes or purposes are includ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