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世宇  毕虹 《品牌》2011,(Z1):148-149
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对于化解当事人之间的矛盾、促成当事人之间纠纷的彻底解决、缓解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执行难问题,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遗憾的是,现行立法的粗疏和浅漏,使其在实践中遭遇到了诸多尴尬和困境。本文旨在正视我国民事执行和解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造成现状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提出完善的构想。  相似文献   

2.
叶伟为 《中国市场》2008,(35):23-23
执行和解是指在人民法院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前提下,对如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进行自愿自主协商并达成合意的行为。执行和解的内容一般包括变更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履行义务主体、标的物及其数额、履行期限和履行方式等,其实质在于经由当事人合意,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以和解协议的履行替代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从而创设了一种使人民法院免于依职权采取各种强制执行措施即可实现执行终结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霍亦坤 《商》2014,(1):247-247
本文通过分析德国民诉法实质既判力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途径和实质既判力的作用等。对于既判力的三种界限(范围),即既判力的客体界限、主体界限和时间界限。最后得出形成判决的形成力与实质既判力的区分和差异。  相似文献   

4.
何龙 《商》2013,(20):263-264,253
执行程序作为法院程序之终结程序与当事人权益实现最为密切,很多既定法律文书的实现最终取决于执行程序的执行效果。而执行和解制度作为执行程序中申请执行人权益实现的一种手段也是法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现行法院执行实践,“执行难”是执行中一老大难的问题。这在被执行人元财产可供执行的情况下体现的更为明显。执行和解制度的产生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其一.较之法律文书产生时被执行人经济履行能力已严重恶化。其二,法律不外乎人情,即意思自治原则在法律上的承认。其三,法律文书所确认的申请执行人权益的最快实现和现况下的曩大保障。为了确保执行和解制度设计初衷能最大的发挥出效果,本文针对执行和解制度实施过程出现的相关问题从执行和解制度的定义、特点、法理基础、应对之策等方面作了一些基本尝试,希望能为执行和解制度的更好实施带来一些益处。  相似文献   

5.
张立超  冯忠明 《商》2014,(44):211-211
巢种意义上将仲裁有一定的契约的影子,因此仲裁裁决就具有契约的性质。就《纽约公约》中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后,执行力的问题。产生了一定的歧义,尤其是仲裁实践中,一个仲裁裁决被裁决地国法院撤销,执行地国法院根据当地法律认为该裁决有效,仍具有可执行力。造成这样的结论是由于对《纽约公约》的解释产生了不同理解。全球化趋势下,明确统一已被撤销的仲裁裁决的执行力问题具有高度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汪海涛 《中国市场》2014,(39):182-183
执行和解中的担保虽在实践中大量运用,但由于相关法律规定的缺位,使得它在具体实践上面临对其性质不明确、与执行担保混淆以及若不履行后的如何救济等方面的困惑。  相似文献   

7.
民事执行救济是矫正执行程序中存在的违法或不当行为,以维护执行当事人以及案外人合法权益,进而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由于立法的不完善以及司法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现行民事执行救济制度还非常薄弱。本文拟从一般制度设计入手,对完善我国执行救济相关制度提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民事裁判文书中的“本院认为”是裁判者就案件事实认定及裁判理由所发表的评论性意见,旨在构建裁判主文的合法性和说服力。“本院认为”不是判项本身,不得作为执行依据。当事人仅对“本院认为”不服的,有权提出上诉,但其诉的利益不足以引发再审程序。生效裁判中的“本院认为”所认定的事实为预决事实,具有相对免证效力,可由相反证据予以推翻。后案裁判中对此宜作证据上评判,从而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诉讼法和解制度作为一种重要的定纷止争的诉讼手段,由于过于简陋,不能涵盖其应有的全部内容,因而在理论上认识比较混乱,在司法实践中也很难操作.本文从国内诉讼和解制度存在的弊端出发,提出了我国构建民事诉讼和解制度的初步设想.以期实现降低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压力,解决执行难的问题,维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民事权益,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高攀 《商》2013,(16):182-182
正处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统的“政府过度监管”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主体自主”意识的挑战,因此,各行业社会管理创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证券执法和解制度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应然体现。我国证券执法和解机制刚刚起步,问题层出不穷,需要以以一定的原则作为指导,具体构建证券执法和解制度,达到执法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1.
许璘哲 《商》2013,(20):243-243
执行和解是在执行过程中,双方当事人经过平等协商,就变更执行依据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达成和解协议,从而中止或终结执行程序。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部分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的情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被执行人法律意识淡泊,另一方面是违法的社会成本偏低。作为应对,申请执行人一方面可向法院申请恢复执行,并由执行人员加大执行力度;另一方面,还应逐步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不断加大拒不履行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民事司法诉求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执行领域出现的执行难、执行乱这两个老大难问题日益演变成我国当前社会矛盾集中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社会各界均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解决对策。民事执行程序中引入检察监督也是当前众多学者和实务界比较赞同的一个措施,本文试从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权的概念作一番解析,主要是对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内涵与外延做一些探讨和界定。  相似文献   

13.
孙力 《现代商业》2011,(32):260
实践中调解机制在解决群体性纠纷受到众多追捧,可是产生的社会效果却并非如预期一般,这是由群体性纠纷的多元性属性决定。本文试从两个制度的关系着手,探寻其中司法调解在解决群体性纠纷的尴尬内因,进而发现司法调解在扩张效力上的矛盾,最终得出应审慎适用司法调解解决群体性纠纷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石佳宁 《商》2014,(31):188-188
在社会主义法治不断健全的今天,法律法规更多的被应用到实践中。建立有效的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责任制度可以正其权,究其责,对于监督不力或造成监督错误的案件可以追究其责任,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严格执法。但是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责任制度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分析,探寻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略论消费公益诉讼的制度缺位与立法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能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有利于维护消费领域的公共利益。但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原告一元化和民事判决拘束力的相对性,容易导致消费公益诉讼案件的审判盲区。我们应从立法上完善传统的民事诉讼制度,建立原告主体资格多元化的机制,健全消费公益诉讼的物质保障,合理分配举证责任,适当扩张消费公益诉讼既判力的范围,为消费公益诉讼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浅议民事执行中监督机制的再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英宇 《中国市场》2010,(44):152-152
民事诉讼执行程序是使法院生效裁判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其介入检察监督制度,不仅有其必要性、可行性,也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需求。对于缓解"执行难"、"执行乱"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讨何为我国反垄断法能够行之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通过与国外相关制度的探索中发现私人执行制度是实现反垄断法立法目的重要的一环。我国反垄断法中仍以公共执行模式为中心,为了完善我国反垄断法执行制度,私人执行制度的建设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叶伟为 《中国市场》2008,(31):27-27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民事纠纷案件大量增加,在人民法院民事执行过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加重了执行案件的"质量"和"执限"这对矛盾。"债权凭证"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例,它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且还有效地解决了案件执行过程中质量和期限的冲突,大大提高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9.
20.
《商》2015,(21):215-216
刑事案件是由于犯罪嫌疑人侵犯了国家保护的社会关系而引起的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公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起诉,法院审理进行判决的案件。在我国刑事案件的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以主刑为主要刑罚涉及的就是监禁罪犯、限制罪犯的人身自由。但这种处罚的形式对于被害人的损失无论是身体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补偿,这就催生了刑事和解这一理论,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