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广东农业经济增长效率分析:1993—2004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利用改进的农业经济增长DEA分解核算框架,对广东各地农业增长及效率进行分解测算,结果表明:1993-2004年广东农业GDP增长主要源于要素投入的产出效应,全省农业TFP累积增长54.70%,珠三角地区为105.28%,粤东地区为20.85%,粤西地区为66.35%,粤北地区为8.35%,珠三角地区的农业生产效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全省及各地区的农业TFP增长总体上主要依靠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三个不同地带县级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三个不同地带县级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高焕喜一、山东省三个地带的划分山东省从全国范围看属东部发达地区,但全省依据地形地貌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又大体可划分为东部沿海发达、中南部次发达和沂蒙山与鲁西北沿黄欠发达三种不同的经济地带。山东省东部沿海发达...  相似文献   

3.
经济发达地区的科技兴农应走以技术密集型为主导,结合资金和劳动密集型的集约化道路。提出了经济发达地区推进农业技术进步的9条对策建议,重点阐述了规模经营与技术进步,与社会化服务体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三产业的基础,其发展程度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的稳定。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各区域的特点导致不同区域的农业经济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方法]在此研究背景下,文章以河南省108县市为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农林牧副渔服务业产值、农产品附加值、耕地面积、农业机械使用率、农用肥料使用折纯量、农药使用量等7个指标将河南省108县市农业经济进行区域划分为3类,并分别对3类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和农业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选取4个主要变量对该省农业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表明,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经济发达程度、政府政策等4个因素对该省3个农业区域经济均产生正向影响且对于农业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影响系数高于发达地区,说明农业经济发展程度对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政府政策依赖程度较高,地区总体经济实力的强弱也对农业经济发展程度有重要影响。[结论]未来应以可变因素即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制定为研究对象,以期更好地促进农业经济区域间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农垦已经成为我国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分析我国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态势、区域差异及主要限制因素,提出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对策建议。[方法]采用DEA-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法,利用全国30个垦区投入产出数据,评价分析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结果]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其平均值为1.104,技术进步变化平均值为1.160,技术效率变化平均值为0.953;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对较快的区域为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和新疆地区,增长相对较慢的区域为黄土高原地区、西南喀斯特地区和东南山地丘陵区等。[结论]2004—2015年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升,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是其主要抑制因素,农垦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技术进步,而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仍然相对较粗放;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特征,根据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特征将全国垦区划分为高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高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低全要素生产率—规模效率驱动型和低全要素生产率—技术驱动型4种类型。建议通过完善农垦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建立农垦现代企业用人制度和新型垦农关系、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推进农垦农业经营管理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农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6.
(一) 根据四川省平坝区经济较发达、丘陵区经济中等发达、贫困边远山区不发达三种类型地区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我们认为四川的丘陵区较之于平坝地区和盆周边远山区贡献大、潜力大。把这一地区作为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推动我省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实现农村总体战略目标的必经阶段。其理由是: 1.丘陵地区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巾占有重要地位全省214个县(区),其中有84个丘陵县。丘陵地区既是全省耕地、人口、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省域农业隐含碳排放及其驱动因素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我国区域农业发展模式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目前针对农业隐含碳的时空动态研究较为缺乏,导致对于区域减排目标的设定缺乏全面的考虑,无法实现农业碳减排的效率性和公平性。因此,有必要分析农业隐含碳排放在不同省域的特征并分析其驱动因素,为制定体现地区间公平性且有效率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文章利用2002年、2007年和2012年3年的投入产出表估算我国各省(市、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根据Kaya恒等关系将其分解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一般农业技术进步和低碳农业技术进步4类影响因素,并利用LMDI分解分析法对这4类影响因素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结果]2002—2012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业隐含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从西到东、从南到北逐渐增加的分布规律,经济规模效应在各省份均呈正向驱动,且在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经济增长后劲较强的地区驱动效应逐渐增强;经济结构效应在大部分省份呈负向驱动,且在重型工业的聚集区域负向效应逐渐增强;一般农业技术因素正向驱动区域逐渐扩散,且在农业大省正向驱动效应逐渐增强;低碳农业技术进步因素在东部发达地区负向的驱动效应较强,在西部驱动效应较弱。[结论]在未来的农业减排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农业生产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关于西部地区发展农业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曹扬 《农村经济》2005,(1):63-65
农业资源、旅游资源是西部的优势资源 ,西部地区应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旅游的资源优势 ,在全面了解发展农业旅游的制约因素基础上 ,积极探寻发展农业旅游的思路 ,为推进西部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促使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作用。根据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 ,发展农业旅游应从观念入手 ,以市场为导向 ,合理利用各地区的优势 ,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 ,注重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县级区域作为研究单元,以人均GDP为量度区域经济时间差异的变量指标,运用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分析1978-2009年来贵州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规律,同时,选取11个经济发展指标,运用主成成分和聚类分析方法测度贵州82个县(市)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并根据经济发展综合得分将其分为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四...  相似文献   

10.
利用C-D函数对湖北省各地区建设用地与农用地的比较优势进行计算.测箅出湖北省各地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衡量了湖北省农地非农化的空间效率.得出:湖北省东部地区的建设用地与农用地比较优势和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要高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应给予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如武汉、黄石等地区更多的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指标.把东部地区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部分转移给中西部地区,从而实现全省土地利用的空间效率.  相似文献   

11.
名词解释     
农业区划又叫农业经济区划或综合农业区划。它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含义指农业区划工作,即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类似性和差异性,按照农业生产合理布局的原则和要求,把全国和各省划分成为在农业的专业化方向和农业生产结构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农业区域。其目的在于为改善农业生产布局,制定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它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2.
《农业经济问题》1986年第1期发表了陈华震同志《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更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文章。对经济发达地区农业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现状、发展前景和趋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读后颇受启发。但该文对农业形势的分析和一些观点,本人有不同看法,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六盘水市钟山区是贵州西部的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及经济基础条件相对其它山区城市较好,但受喀斯特背景下的农业资源短缺限制,山区的传统农业已不能适应目前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发展。通过对研究区实地调研和查阅相关统计数据,对区域内农业资源背景、发展潜力及所面临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探索喀斯特山区都市农业发展思路框架,将都市农业划分为都市农业功能、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和技术体系建设三大发展模块。然后,结合相关区划原则,运用GIS制图技术将研究区分为都市庭院经济、西南部生态屏障、东北部生态屏障、北部高效生态农业和西北部畜牧业五大功能区。以功能分区的发展思路作为喀斯特山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的基础,有效调动区域内各级行政单元的经济引导职能,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最终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收入提高,确保地区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喀斯特山区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如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依靠农业科技进步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之一。而农业科技进步又与农民文化水平息息相关 (马康贫、刘华周 ,1 998;唐永金、侯大斌 ,1 998) ,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是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内在动力。许多研究业已表明 :农民文化水平低下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瓶颈。本文选择了我国农村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省份江苏省 1 5县 (市 )的农户进行问卷调查 ,以分析沿海发达地区不同文化水平的农民群体对农业技术的反应 ,为更好地开展农民技术教育、提高农…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种植业比较优势产业分析与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该文以比较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产业测算方法为基础,运用《辽宁省统计调查年鉴》等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了辽宁省各地区种植业中的主要农作物相对于全省的比较优势,并对辽宁省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进行了选择,进一步促进了辽宁省种植业的发展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种植业生产的技术进步,指在一生产条件下,通过以生物技术为主的良种、良土、良法、良制和肥料、农药、农机等生产物质要素及组合的优化,提高土地生产率和生产率的一种经济现象。对四川全省和省内五个主要农区种植业生产中粮食增长与技术进步关系进行分析,度量了1977-1986年的技术进步率。通过对各项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分析和边际分析,得出不同地区各要素投入的排序以及他们投入的重点与分布;通过对影响技术进步作用发挥的各限制因素,提出了四川不同类型区提高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研究对象,选择可以直接反映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的16个指标,运用熵值法首先对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价,然后分别从总体、经济、社会、生态四个不同的维度出发对甘肃省各市州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得到各市州的得分,据此将其分别归分为农业经济发达区、农业经济较发达区、农业经济欠发达区,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算中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存在的差异性,为配置效率的提升寻求有效措施。[方法]运用超效率DEA,对2001~2014年间中国31个区域的面板数据进行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全面评估,从中探究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动趋势和时空特征,构建Malmquist指数以从技术进步水平和技术效率水平考察影响区域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动的因素。[结果]中国各地区整体的配置效率呈现上升趋势,超效率平均值从2001年的0.520上升到2014年的0.764;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1.3%,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年均增长4.2%、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年均下降2.8%;从影响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来看,技术效率已成为主要因素。从细分的6个区域来看,华东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值最高,西北地区最低。从具体省份情况来看,有17个省(市、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大于1,其中天津、上海、广东、海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较快,年均增长率达到10%以上。[结论]提高中国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可采取优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结构,各地根据农业科技资源实际扬长避短、合作共赢,实施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10年来农民增收缓慢,农业难、农村穷、农民苦的"三农"问题显现,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比过去解决"三农"问题有明显的新特点.由于各地区基础不同,该文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4个地区论述了地区特点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重点,最后提出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等6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分析的基础上,用迪氏因素分解法将各地区的能源强度分别按照结构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进行分解,结论是技术进步是各地区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然后,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面板数据模型进一步从变量层面上分析引起地区能源消耗差异的原因,结论是东部能源价格发生了扭曲并且其高产出是依靠高能耗实现的;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