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前,世界各国为抢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纷纷致力于制定促进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本文分析政府介入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依据与作用,剖析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政策发挥作用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促进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产业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造纸业被指责为“白纸黑水”,由于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而备受诉病,我国的造纸产业迫切需要实现低碳化的绿色转型,而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想要有效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我们必须对技术创新能力有一个客观且可度量的评价体系,通过定量的对技术创新进行测度与分析,认识和了解技术创新性活动的本质规律,系统完整的总结归纳出创新经验,这对于我国造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利用2008年数据对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的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与排序,找出了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并给出了提高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经济结构调整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成功完成这一过程,最重要的驱动力是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的关键是技术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加入WTO后竞争的加剧,如何尽快提高河北省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经济竞争力,成为“十五”时期经济工作的主题。为此,本文运用科学的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对河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评价,揭示了影响河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一、产业技术创新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增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重点。文章通过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分析,给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概念,构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神经网络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现有的技术创新评价体系 2000年吴贵生在其<技术创新管理>一书中给出各项创新能力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其体系分为投入能力指标、研究开发能力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营销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指标和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和评价是人们认识和把握产业创造性活动本质与规律的主要手段。文章从产业视角引进了产业横向维度指标和产业纵向维度指标对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和评价,建立了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广东省2004年~2006年5个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给出了提升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物产业创新路径选择正确与否不仅影响着该产业发展的快慢,还关系到一国的生物安全。文章在简单述评美国和欧盟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状况的基础上,从创新途径和创新模式两个方面对美欧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路径进行了考察,并从创新动因、支撑条件及实现途径等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最后探讨了美欧农业生物产业技术创新路径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我们认识与把握技术创新这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系统总结创新经验的主要手段。它对于正确制定技术创新战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减少创新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在构建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集合论等理论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分析并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愈来愈大的情况下,企业是否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实现有效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摆脱困境的有效出路。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方面,在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企业均衡、合理的发展以及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出能力投入强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一个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1.
闫俊周 《技术经济》2010,29(5):12-17
本文利用全国1988—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FDI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及演变。结果表明,FDI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整体上有着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对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存在着一定的促发效应,但对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无显著影响,FDI并不能为中国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带来实质性提升。同时对1988—1997年和1998—2007年的分组研究表明,FDI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正在发生演变,由1988—1997年期间的显著性影响逐渐演变为1998—2007年期间的不显著影响,而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对FDI的影响产生了弱化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就提升我国技术创新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将其归为内部创新因子和外部创新因子,建立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利用2009年国内大中型工业企业R&D及相关活动的主要指标数据,对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和消化吸收经费支出对内部创新因子的贡献最大;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创新能力得分上的排名在各类型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居前三位。  相似文献   

13.
基于从知识管理到价值创造的思路,重新审视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总结了已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框架(包括点状模型、线状模型、链状模型和面状模型)的特征和不足,提出了由问题驱动、思考未来、多样化知识、创新文化、利益相关者协同、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构成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新框架,并构建了新框架的二级指标,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理解、体系框架的构建和评价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陶秋燕  高腾飞  黄艳 《技术经济》2019,38(11):74-82
在 界定信息通信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构建了信息通信能力评价体系,并对2013-2018年我国信息通信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深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基建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是当前及未来我国信息通信能力提升的“三驾马车”;②创新能力已取代基建能力,成为我国信息通信能力持续增长的新引擎,而服务能力存在很大改进空间;③未来我国应巩固信息通信基建能力,抓实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强化信息通信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共同创造是技术创新模式从网络经济向传统制造业延伸过程中的一个新现象。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技术特点决定了产业链和技术链上共同创造的可行性,从而也为装备制造业共同创造系统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基本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6.
戴万亮 《技术经济》2012,31(2):24-29
简要介绍了区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以及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长三角地区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与横向比较,揭示了长三角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和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17.
韩国汽车业技术能力积累与自主创新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声霞 《现代财经》2006,26(12):75-78
韩国的汽车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且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拥有汽车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之一。韩国在发展汽车产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给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毅 《技术经济》2012,31(3):7-11,95
试图回答如何在复杂技术创新中管理"内源"和"外源"能力的问题。提出:复杂技术创新中的整合能力是指企业配置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针对复杂技术系统的用户需求变化持续提供解决方案的能力;复杂技术创新中存在四类整合能力,即部件整合能力、系统弱整合能力、系统自整合能力和系统强整合能力;整合能力的微观基础来自于对创新链的控制,创新链是与复杂技术系统相关的技术链和价值链的组合;整合能力拥有者在技术链和价值链的控制权上的差异是其所属类型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进行研究,有利于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发展中的不足并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文章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指标体系构建以及评价方法三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论,以探讨仓业抟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中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由于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的复杂性,专家往往难以用确定的数值对其进行综合评价。鉴于此,采用三角模糊数的FAHP评价方法,即根据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对企业集团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并利用三角模糊数互补判断矩阵最小二乘排序模型,对企业集团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石油企业集团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