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其中,文化创意和休闲旅游作为农村产业融合的重点产业,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打造文旅融合特色村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是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升村庄价值的内在要求,是中国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乡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本文根据白滩寺村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社会经济、基础设施、总体定位、发展目标,提出创建乡村振兴乡教文旅融合示范村主要措施和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乡融合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对山东省诸城市、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江苏省宜兴市等五市(区)的实地调研,探究了案例市(区)以城乡融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创新举措.研究发现,通过城乡之间要素、产业、制度等多方面的融合,一方面乡村的土地、人力等要素和产品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另一方面乡村产业也能够通过城乡融合充分...  相似文献   

3.
李璇 《辽宁经济》2022,(9):38-4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是三产融合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能够通过资本积累、技术渗透、素质培育以及组织创新效应助推乡村振兴的实现。当前农村产业融合进程中存在利益联结松散、组织支撑不强、产业协同不足以及服务体系滞后等困境,阻碍了农村产业融合多重效应的发挥,需要通过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微观经营主体、发挥产业协同乘数效应以及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等路径优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不断多样化,文旅产业融合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大众的视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也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利用1 042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政府措施在乡村产业振兴中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搭建中介和调节效应模型,并进一步探讨农户参与度影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可能路径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政府措施有助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政府措施以农户参与度为中介有助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政府通过实施相关措施,提升了农民积极性,增加了农户参与度,对政府措施产生调节效应,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因此,为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引导性的政策措施亟须出台,并带动当地农民群众,提升农户的参与度,以此来提升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丘陵地区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重点与难点。在面对丘陵地区土地细碎分散、产业布局零散、发展要素稀缺、农户利益分化的共性制约下,四川省遂宁市安居区“海龙凯歌”通过沼气文化元素深度挖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外引内聚整合多方力量等途径,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丘陵地区乡村振兴之路,其创新性探索对于同类地区在乡村发展中破解共同性难题具有重要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产业振兴的关键举措。作为发展农业农村、推动乡村产业的两个重要政策,“三变”改革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的联系是紧密的,二者在目标一致的基础上,“三变”改革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确权赋能、整合要素资源、优化产业布局等。利用“三变”改革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围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推进乡村资源的资产化、突出政府投入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联动,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畅通工商资本下乡渠道,建立多元投入的融资平台、建立多元利益共享机制,重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山东省青州市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进行了成功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应大力实施乡村产业人才战略、健全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创新三产融合新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新动能作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8.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全国各地积极探索产业融合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目标。山东乐惠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进行产业融合的过程中,充分重视互联产业与文创产业对产业融合的影响。本文介绍了乐惠农业的产业融合模式与创新,从政策驱动、市场驱动、企业家才能驱动方面分析了乐惠农业发展的优势,乐惠农业产业融合实践中总结了轻资产是产业融合的发展方向、互联网产业与文创产业能够带来突破、产业融合力度与利益联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践行"两山理论"和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基于产业融合理论、产业链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广东台山中国农业公园为例,从分析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着手,构建"动力—运行—互动"三维机制来探索休闲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而提出着力构建政策传导机制、多元化产业融合创新、生产与供给消费主体的深度融合、构建多方协同合作交流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平台联动机制等政策建议,从而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农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完善县乡村产业空间布局,提升县城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功能,增强重点镇集聚功能”。  相似文献   

11.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首次提出了产业兴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文章运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对敦煌市葡萄产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对指标未涉及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提出加快敦煌市葡萄产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首先讲乡村振兴的战略基调,一共有五个方面。第一个基调,是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战略导向。第二个基调,要注重推进乡村振兴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这就要求挖掘乡村的多种功能、统筹谋划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防止用推进某一方面的乡村振兴,代替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从乡村产业、乡村生态、乡村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来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面临诸多问题,应科学制定规划、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壮大农村优势特色产业、健全乡村治理机制、推进乡村文明复兴、强化核心要素有效供给等,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相似文献   

14.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大做强农文旅产业、打造生态田园社区,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最终实现“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目标,是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举措。文章通过分析其模式、路径及其制约因素,并给出适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在加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中,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是我国突破经济发展瓶颈的强大动力。文章结合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基于城乡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驱动机理的理论认知,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苏北地区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和挑战进行剖析,最后以城乡融合机制为出发点探索推动苏北乡村振兴的途径,以期对我国其它类似区域就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的指导经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新沂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条件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提出了应对策略。要多措施加强党对乡村振兴建设的领导;多渠道推进城乡深度融合;多元化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科学研判、准确认识和分析我国现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主要矛盾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首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是推动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文章在梳理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理论的基础之上,深入挖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产业融合视域下江西罗霄山区传统村落的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艳萍 《科技和产业》2021,21(5):235-238
江西罗霄山片区内分布着5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的资源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养在深闺人未识"的传统村落区域产业发展的交通区位条件日益改善.在产业融合视域下,传统村落要以旅游产业为引领,以区域特色产业为主导,以创意产业为补充,文旅农商融合发展,从而促进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文章系统描述了当前山区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指出其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处理好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切实做到二者并举;并细致分析了如何从促进农民增收、产业结构升级、提供生产要素和市场等方面实现产业振兴,提出必须坚持区域之间与各类型之间的产业融合,内引外拉促进山区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