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农村扶贫政策推动了绝对贫困的大规模消除,阐释政策变迁、解开政策减贫“秘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方法,构建“场域—形式—行为”政策变迁分析框架,阐释农村扶贫政策变迁及减贫机理。研究表明,农村扶贫政策经历了从着力解决温饱、致力总体小康、奋力全面小康,再向乡村振兴过渡的历史分期。在“减贫战略—农村改革—理念转型”场域中,农村扶贫政策通过渐进式政策更替、层叠、漂移、转换变迁保持存续和稳定,持续塑造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人口内生发展的行为者行为,促进贫困人口内生发展、摆脱绝对贫困。农村扶贫政策稳定是消除绝对贫困的关键,这为刻画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也为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政策稳定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虽然绝对贫困将被消除,但是相对贫困问题将伴随中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长期存在。这就需要在一个更长的时期内制定中国的扶贫路径。在总结国外反贫困经验及我国扶贫历史进程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北省五个贫困县的入户调查与贫困状况分析,发现收入贫困人群相对固化,且以老弱人口为主;卫生设施、做饭燃料等公共服务对多维贫困贡献度最大,同时发现相对贫困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在未来扶贫道路上,需要制定一条分阶段、有重点、短效与长效相结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精准扶贫路径。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的60年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脱贫致富、消除贫困的60年.历经一个甲子的拼搏奋斗,中国已成为全球消除贫困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卓有成效的反贫困实践往往是与科学高效的反贫困战略的制定、实施分不开.本文在回顾总结新中国60年反贫困战略演进发展的基础上,将新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总结了其演进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对新世纪新形势下反贫困战略的创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4.
我国在2020年底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的绝对贫困被基本消除,缓解相对贫困将成为农村扶贫事业的重点工作。以收入支持为基础的扶贫政策能够满足农村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但却忽视了贫困家庭所陷入的"资产贫困"陷阱,导致扶贫措施缺乏社会投资视角,进而因造血功能不足致使农村贫困群体难以真正脱贫。利用云南省石屏县的调查数据,提出农村地区现行反贫困实践在定位上重扶贫、轻开发,在实施手段上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分析了资产扶贫措施的减贫类型,讨论了针对农村贫困家庭进行资产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所走过的反贫困历程,简要而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减贫机制和主要经验。本文初步提出,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减贫实践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建国初期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广义性减贫实践,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性扶贫实践,再到2013年以来精准脱贫攻坚的扶贫新实践。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和反贫困创造了非常有利的初始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构成中国发展性减贫实践的核心;2013年的精准扶贫战略则是在强调社会公平与经济发展并重下的保障与开发有机结合的扶贫新实践。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减贫机制各有不同,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减贫故事  相似文献   

6.
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过去的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政府主要采用了"经济增长扶贫战略"和"目标瞄准扶贫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发生了改变且扶贫任务更加艰巨,反贫困行动需要采取新的思路来取得全面突破.本文认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新时期政府扶贫战略应采取的新举措,并从社会保障和扶贫的关系、农村贫困特征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行了分析探讨,论述了社会保障在反贫困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减贫经验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经济问题》2021,(5):12-19
2020年底,中国兑现了在现行标准下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承诺,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消除极端贫困的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回顾中国近40年的扶贫经验,有助于为构建2020年后中国缓解相对贫困的治理体系提供借鉴。本文拟从贫困内涵演进、减贫目标与战略、扶贫手段、扶贫治理等层面分析和解释中国减贫经验,并对未来缓解相对贫困的发展战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2000年消除农村绝对贫困这一伟大的目标,90年代,我国的反贫困战略必须具备以下三大特征:一,由道义性扶贫向制度性扶贫转变。政府的扶贫工作不仅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专门的经费,而且还要有一套相应的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贫困治理范式的实践。梳理建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历史脉络,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贫困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制时期的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扶贫开发以及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四个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建党百年来我国贫困治理的发展成就,建党一百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到需求治理再到情感治理,从救济扶贫到技术扶贫再到精神扶贫,从中找寻现实张力,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建立获得感,坚持建立获得感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在2020年基本实现消除绝对贫困的阶段性目标后,反贫困战略将主要围绕减少长期贫困和缓解相对贫困展开,建立和实施激励相容的公共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可持续减贫远期目标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作为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长期多维减贫方法,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通过提供贫困家庭现金补贴和促进儿童人力资本积累来减少当期贫困、预防未来贫困与改善收入分配,是可资中国借鉴的一项反贫困政策工具。本文系统回顾和总结了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历程,短期和长期实施效果以及项目执行的判断依据、方案设计和潜在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现阶段中国农村公共转移支付政策的减贫成效与存在问题,并对目前正在中国进行的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试点项目的实践成果和不足进行讨论和展望。结果表明,有条件现金转移支付能否在中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项目方案的设计和执行能否融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政策制定思路,以及能否与其他相关政策形成统筹互补和与时俱进的贫困治理体系,进而达成后2020时代的可持续减贫愿景。在中国贫困治理转型的背景下,本研究将有助于为优化新时期反贫困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不公正、不科学的制度是造成贫困的根本原因.贫困分三个层次,高度贫困是指生存艰难,中度贫困是指财富匮乏,低度贫困是指生活缺憾.对于三个层次的贫困应区别对待,即消除高度贫困,减少中度贫困、减缓低度贫困.反贫困有赖于三个方面的制度创新,一是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除高度贫困;二是建立市场化社会化的反贫困机制以减少中度贫困;三是建立以居民生活质量为主要指标的政绩考核机制以减缓低度贫困.  相似文献   

12.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战略部署。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果,消除了绝对贫困。新时期,南疆地区在国家正确扶贫政策的指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扶贫攻关活动,取得了巨大成效,但解决了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彻底解决了农村贫困问题,相对贫困、返贫风险依旧存在。南疆贫困地区的贫困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南疆和田地区为例,总结了精准扶贫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探讨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为巩固精准扶贫实施效果、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农村贫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辑题,如何减少、消除农村贫困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财政投资是反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通过农村财政投资对反贫困影响的总量和结构分析,认为我国的财政扶贫工程需要注重发挥财政农业投资对农村反贫困的带动作用,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和机制,需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扶贫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新世纪农村反贫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反贫困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打赢脱贫攻坚战并不意味着反贫困的终结。随着超常规的脱贫攻坚战的结束,中国的贫困问题将转变为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问题,统筹解决城乡贫困问题也将提上议程。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反贫困战略需要实现三大转变,即由绝对贫困治理向相对贫困治理转变,由收入贫困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2021,(6):25-32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的贫困类型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总结减贫经验、巩固减贫成果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运用广义精确匹配法定量分析了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相对贫困状况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 "GSP" "GTP"以及"企业或大户带领"三种模式扶贫政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摆脱相对贫困状态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多元化的扶贫政策可以优化农户的资源配置,"GSP" "GTP"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农户走向内生脱贫路径,但"企业或大户带领"模式则存在着"理念困境"。  相似文献   

16.
<正>加快和有效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战略衔接,亟需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政策衔接。当前应有序地将以消除绝对贫困为目的的精准扶贫政策与以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目的的乡村振兴政策相衔接,构建和不断完善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二是优化目标衔接。精准扶贫战略目标的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水平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尤其在世界性问题--消除贫困上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获得了全球性认可,并通过扶贫经验的共享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积极探索反贫困路径提供方向性参考,传递扶贫正能量。纵观历史,中国从处在温饱边缘水平的建国初期不断探索开拓中国特色扶贫道路,最终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具有逻辑的连贯性和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从扶贫思路的改进、扶贫格局的调整、扶贫模式的创新完善,都体现了要素之间、群体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多重博弈。本文主要从城乡发展关系的视角,重点梳理建国以来在城乡结构不断变化背景下中国的贫困状况、扶贫体系的形成以及扶贫成效的多维体现,为接续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历史性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贫困格局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调整农村减贫的战略与政策。2020之后农村贫困的治理战略需要由长期以来的"扶贫战略"转向"以防贫为主"的新的贫困治理战略框架。2020之后中国减贫的战略目标将需要从过去长期以来通过制定不同的绝对贫困标准并继而努力超越绝对贫困标准,转变为通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手段来缓解不平等为主要目标。2020后以防贫为主要目标的减贫政策应将现行所有的政策工具进行重新的梳理建立起相互衔接、互不重复、目标明确的新的减贫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决不让绝对贫困现象进入21世纪,是我们普定县委、政府对全县37万人民作出的承诺,也是我县广大人民群众开展消除贫困斗争的宣言。为了坚决实现《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省委“三个三分之一”这一功在国家、利在人民的伟大战略目  相似文献   

20.
当人类社会向 2 1世纪跨越之际 ,也是具有1 2亿多人口的泱泱大国向绝对贫困告别之时 ;到 2 0 0 0年底 ,中国将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所剩的 1 8个连片贫困区均将基本实现温饱。如果说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 ,标志着“民权”问题的根本解决 ,那么 ,“民生”问题却是在短短 2 0多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真正得以解决的。用 2 0多年时间解决了数千年来未能解决好的人民生存问题 ,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无疑是一个奇迹。现在的问题是 ,中国反贫困是否不复存在 ?回答应当是否定的。在基本实现温饱的现实条件下 ,继续研究中国未来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