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一 《农机市场》2014,(9):35-35
<正>8月20日,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在浙江湖州市召开2014年农机工业技术改造工作会议。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洪暹国在会上说,这次会议是为了及时传达工信部上月在济南召开的全国技术改造工作会议精神。全国技改会议提出,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的关键,是新时期实现由传统工业化道路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的根本,是工业战线应长期坚持的中心任务。下一  相似文献   

2.
粮食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安全问题更是不容小视.文章就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现状及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有着13亿人口的中国,吃饭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命题,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关注粮食问题,但但从2004年开始,我国已悄然进入了国际粮食净进口国的行列。不断缩减的耕地面积、低下的种粮效益、频发的自然灾害,更是一次次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  相似文献   

4.
郭毳 《北方经贸》2014,(10):27-28
粮食安全与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民以食为天,粮食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根基,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对策是: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政府对农业的资金投入;注重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大对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加大对非洲国家的援助;科学引导消费、厉行节约,反对粮食浪费。  相似文献   

5.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但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由于工业化、城镇化不断发展和人口递增趋势未减,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诸多挑战,粮食安全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从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现实挑战入手,本文提出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现实路径:严格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加强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粮食单产的技术支撑;增强政策支持,改善种粮的经济效益;粮食生产立足国内,粮食贸易多元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建达 《商业科技》2011,(1):213-213
粮食是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粮食的重要是不言而喻的。而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根据粮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当前粮食生产面临的新问题以及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效促进粮食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建议,以期实现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水利是粮食生产的命脉,是保障粮食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必须首先重视农田水利发展中的根本性问题,明确农田水利设施的公益性,创新农田水利公共制度安排.其次,要在引入市场化供给机制的同时,加强政府配套制度支撑,完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中央对土地出让收益的统筹力度,增加水利建设中长期贷款,并给予适当财政贴息,鼓励水利企业上市融资,建立“一事一议”激励约束机制,打破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双重困境.再次,要加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支撑,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9.
庞博 《商》2013,(24):75-76
粮食安全一直是关系到国民生存和发展的命脉问题,由于我国的水资源形势严峻,人口分布和耕地分布不均,水旱灾害严重等问题,导致我国粮食安全危机四伏,近些年来环境的污染更加重了粮食安全的生态赤字。这些问题都给我国的粮食安全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我国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粮食安全问题,尤其是近些年出台了一系列对人口、土地等与粮食安全问题密切联系的政策,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都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作用。然而我国面临的粮食问题仍然是现今发展和谐社会的巨大挑战。本文就现今粮食安全的诸多问题,通过对人口、土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分析和政策的选择,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寻求中国未来粮食安全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粮食流通技术》2013,(5):48-48
2013年10月18日,第十届中国农业信息化高层研讨会暨智慧农业峰会在鹤壁举行,5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业专家以“新时期、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为主题,围绕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1.
李晶  田海霞 《商》2013,(5):241-241,225
粮食的安全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所以要保证粮食的安全。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以及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从面临的问题中提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2010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粮食产量刷新历史纪录,实现了自2004年以来的连续7年增产。7年间,我国粮食产量从8614亿斤增加到10928亿斤,增加了2314亿斤,年均增长率接近3.3%,这是1958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增产时间最长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总供给水平最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3.
“国家大事,食足为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安邦治国的头等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经过长期不懈努力,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跨越,成功地解决了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今后,为了长期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居安思危,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物燃料发展对中国粮食安全风险的影响分析,提出降低中国粮食安全风险的财政成本优化对策。研究认为:生物燃料发展引起的粮能价格传导联系,加剧了粮食价格和产量波动,可能加大粮食安全风险。然而,国内生物燃料的发展有利于粮食生产结构与效率的优化,也可能成为粮食安全的稳定因素。因此,中国可以通过适度发展生物燃料,促进粮食安全财政成本优化,提高粮食市场和生产的效率,有效降低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5.
随着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粮食安全要求已从数量安全转变为结构安全。文章基于2002-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分品种投入法与总量核减法相结合测算各省份不同用途粮食消费量。研究发现,饲料粮与工业用粮消费量增长显著,粮食消费结构呈现出“以口粮为主”向“以饲料粮为主”转变的特征;且除去西藏、甘肃等8个省份,东中部地区21省均实现了粮食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借鉴粮食安全贡献系数,从总量与不同用途角度分析各省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发现,中国口粮安全得到保障,但间接用粮保障程度为负,饲料粮与工业用粮面临较大缺口,导致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程度整体为负。分地区来看,黑龙江、内蒙古等北方省份主产区对粮食安全与间接用粮安全的保障作用突出;而南方地区因为饲料粮需求旺盛导致其间接用粮保障程度为负,但口粮安全保障程度位居前列。因此,要坚持“以我为主”,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因应粮食消费结构变动合理调整粮食进口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凤 《商》2014,(19):40-41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各国之间的经济依存度不断提升,冲击国家经济安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基础,同样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挑战。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三农"问题。粮食问题与"三农"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形势的不断变化,影响当代中国粮食安全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也日益显现,粮食安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研究,针对当代中国存在的粮食安全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汉书曰"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如何解决庞大人口的吃饭问题是关乎着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近几年,我国粮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但这种供大于求的背后还隐藏着诸多不稳定的因素。即使是在目前粮食供略大于求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程度仍然很低。当前粮食等农产品供需情况,总体上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因此,粮食安全问题不容小觑,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方针。在粮食获利较低这一情况下很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政府应该通过构建粮食生产要素的保障体系来保护粮食的生产能力,提升粮食安全系数。制定比较完善的粮食生产者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生产者的利益,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粮食流通技术》2011,(1):31-31
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日前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目前我国粮食安全完全有保障。经监测,近期粮食市场价格总体稳定,个别品种价格回落。  相似文献   

19.
杨随亭 《品牌》2011,(7):16-16
<正>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如何加快我省粮食经济转型跨越发展,不断提升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不仅关系到全省人民吃饭问题,而且关系到"再造一个新山西"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从全球看,粮食供求矛盾加剧,粮价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20.
2007年以来世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粮食危机。我国粮食连续4年增产,夏粮今年又明显增产,国内粮食供给充裕,价格相对平稳。虽然本轮世界粮荒没有波及到中国,但是,从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的压力将始终存在。为了进一步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需要以财政政策为重点,继续深化改革,配套使用金融、法律和行政多种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