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怨不得XP”格式从带有否定的“埋怨”义到“领悟”义的演变过程是格式构式化程度增高的过程。构式“形—义”关系透明的程度是考察构式构式化程度的重要参数。在构式化过程中“不”的否定义逐渐消失,“怨”的负面义减弱。格式语法化过程也是其构式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儒家的重“义”轻“利”和墨家的重“利”轻“义”相比,老子表面上似乎不要义,不要利,但实际上是通过“不义”而义、“不利”而利,使义与利达到最高程度的统一,以实现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大义”“大利”的理想世界。  相似文献   

3.
在语言处理的过程中,有两种对立的策略:“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鉴于各有利弊,人们试图将它们结合起来。功能语法中的文类理论以及三元功能分析模式为这种结合提供了语法分析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磨合了哲学层面的“图式”与词汇、语法的关联。这有利于从理论讨论深入到具体方法和技术的开发,以期在信息处理和语言教学等领域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4.
“不Ⅴ了”是在对话中常用的一种表达“谢绝”语法意义的格式,它具有鲜明的句法特点;它的“了”和“Ⅴ”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分别省略而不影响其语法意义的表达(情态色彩上有细微的差异);“不Ⅴ了”格式表“谢绝“的独特约语用价值就在于它的委婉客气,而这个语用价值又是可论证,有理据的。  相似文献   

5.
表“处所”的“许”的地域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说新语》中“许”之“处所”义用得最多,而在同时期的“北魏三书”中却使用很少。通过探究“许”语源,观其在魏晋六朝以后文献中的使用情况,并结合“许”其他用法的大语言背景,认为袁“处所”的“许”有可能是南方的一个方言词。  相似文献   

6.
对“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这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求得全面清晰的认识 ,是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题中应有之义 ,是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7.
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抑或是二兼顾,有着长期的争论。人们对利和义的不同认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对此问题的认为有偏差,从注重义转向单纯追求利,而又未很好利用利的激励作用,具体表现为动力机制的各种缺陷。因而需在利益分配、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方面采取措施,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偕乐桥话被动标记类型有给予义、致使义和遭受义类。词汇形式务别为“拿得”、“惹得”、“听”、“等”。通津铺话的被动标记有“被”、“逗”,属于遭受义类。“拿得”被动义的语法化过程:握持义——引进对象[-可握持]——移动(给)——被动。通津铺话存在给予动词语法化为使役动词的语法化现象,没有再由使役动词语法化为被动介词。  相似文献   

9.
“V在了N”结构是现代汉语中新兴的语法格式。本对“V在了N”格式的结构进行全面考察,考察V和N的构成,重点考察《动词用法词典)中的动词,把进入“V在了N”结构的动词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10.
“心学”的发展在先秦已十分兴盛,它对中国法律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原心论罪”的出现,究其思想根源,是注重“心性”的直接结果。从“心性”说的兴起到“原心论罪”的产生有一个百家争鸣的过程,这一过程为“原心论罪”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当然,“心性”学说对于法律上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相似文献   

11.
陈思炳 《新智慧》2007,(11):I0005
值:正“直”做“人”.应是人一生追求的目标。 佚:一旦“人”格丧“失”.就会被社会抛弃: 愧:“心”中有“鬼”,就应感到惭愧, 铐:“金”钱“考”验难过关.当心镣铐加在身。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对"吃"字从饮食义动词变为被动句标志的发展过程作了简单描述。具体分为三部分:"吃"作为动词的产生及发展过程,分析"吃"字表被动的产生、发展及其特点,通过前两部分得出语法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自在”与“自得”——浅论杜甫草堂诗的自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栖息近乎世外桃源的草堂时期,创作了大量自适诗,这些自适诗呈现出萧淡婉丽、细入无间的独特艺术风格。性本疏放的诗人在儒、释、道等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在对自然外物的观照里,在日常生活的玩味中,诗意地品味着生命的本真意义,从而渐渐开释生命的烦忧。自适诗表现出杜甫经过长期颠沛流离终有一席栖身之地后,过起了“卜居”“为农”的闲适生活,由此形成自适诗特有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生存美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对化基础课教学的“必需”、“够用”观点,出现了认识及实践上的颇。为了能正确认识“必需”与“够用”观点,使其在指导实践中发挥应有作用,本提出了“适度”基础上的“够用”,“充分”前提下“必需”的观点,以满足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论儒学史上的“中”“和”之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是儒学中两个重要范畴。《中庸》首次赋予“中”“和”以道德本体属性,朱熹则建设了一个以“中”“和”体用为核心、以“二分”为原则的意义系统,已发未发、动静寂感等均被统摄于此系统下。刘宗周反其义而言之,以慎独为宗,主张存发一机、中和一性,再度贯通“中”“和”、体用、已发未发,使“中”“和”浑融一体。王夫之则重释“中”“和”、体用概念,把前人之“中”“和”均视为“体”,把“体”引发的道德实践与施行视为“用”。表面上,王夫之与前人只是“中”“和”体用观念的不同,而实际上,王夫之的“中和说”实为儒学内的自我解构。这种解构或可从一定角度显见宋明理学到清学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典型述补结构“V得R”与句式“NP VP AP”之间的对比和变换分析,论证句式“NP VP AP”无论在句法形式特征上,还是语法意义上,均表现为一种特殊的“主 述 (宾) 补”结构,并对形成这种句式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翻译和处理文化信息《红楼梦》英译中就是“扩展评法”运用的一个范例。往往采用“扩展译法”,即通过“增词加评”、“加注补义”等手段,对译语信息进行恰当处理,以使文化信息差得到补偿,既不死守原文,又不脱离原文。  相似文献   

18.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也曾扮演过“超级大国”的角色。可在俄罗斯人的生活中,却有一些“小”的现象,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9.
“一量(名)+否定”格式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量(名) 否定”是一个后起的、正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格式,本描写了该格式语法化的共时表征与历时轨迹,分析了其语法化的机制与方式。  相似文献   

20.
“X1X2+的”格式在汉语中的使用频率很高,是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法现象。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格式的结构特点、语法意义、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考察,总结出一系列相关规律,对该格式形成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