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依照精准扶贫项目的地方实施流程,从村级视角具体分析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项目的运行逻辑与实践困境。在精准扶贫项目与贫困乡村衔接中出现了多类实践困境:项目分配与申请阶段,上级政府存在着对资源分配的"选择性平衡"思维与农户选择项目时对风险规避的思量;项目立项与实施阶段,产生了村级组织联合乡村精英对扶贫资源的俘获现象以及乡村基层组织通过"项目造点"方式对项目制治理模式的反控制逻辑,贫困农户对项目的参与也折射出当地农民安于现状的常态,反映了"思想贫困"对农户项目参与积极性的阻碍。上述困境产生的原因是项目制下不同层级组织的多重逻辑与来自乡土逻辑的影响使然。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豫西Y县W村为例,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贫困户识别偏离的内在逻辑。研究表明,不同层级行为主体的利益分殊是导致贫困户识别偏离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贫困户识别偏离的技术条件。基层政府、村"两委"倾向于有效利用相对于上级的信息优势,识别并报告符合本级利益诉求、不一定贫困的"贫困户",成功实现贫困户识别工作的目标置换。基于此,可将有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措施视为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有效技术途径,将有助于减少不同层级之间利益分殊的措施视为推进精准识别、精准扶贫的有效制度途径。  相似文献   

3.
刘婷  曹宝明 《农村经济》2023,(10):42-49
粮食产后减损是补齐粮食安全短板和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重要举措。以元治理理论为指引,能够更好地剖析粮食产后损失治理中政府责任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动粮食产后减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理论层面看,粮食产后减损具有外部性,难以依靠市场力量推动私人部门自觉减损,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应当扮演减损治理体系的设计者、治理成本的承担者、治理标准的制定者、治理利益的协调者以及治理行动的引导者角色。然而,现实中仍存在治理合力未形成、治理制度不成熟、治理手段不完善的困境,政府履责情况与理论逻辑存在差距。为此,进一步从实践层面构建政府作为元治理主体参与粮食产后减损的主要思路,分别是增加财政投入,以经济手段激励减损;加大考核力度,以行政手段引导减损;加快立法修规,以法律手段约束减损;组织宣传培训,以教育手段促进减损;开展国际合作,以经验交流推动减损。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精准扶贫具有道义承诺、均衡发展和制度保障的政治诉求,具有行政发包、技术保障、选择性实施和复杂事务的简约治理等行政表征,也具有追求平等和公正的社会目标。从上述政治维度、行政维度和社会维度检视下的精准扶贫,将其诉求、表征和目标叠合在一起,有要素和逻辑相匹配、相适应所发挥的积极效应,也有要素变异和逻辑矛盾所产生的消极效应。为此,精准扶贫战略的持续实施与精准脱贫目标的按期实现,需要找准对精准扶贫内在逻辑张力进行调适的"标准"和"共通点",畅通上下联系,培养内生性动力,在调适中达到最大程度的耦合,以此获得精准扶贫的最大合力并实现扶贫成效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彭阳县小石沟村的精准扶贫实践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精准偏离过程中村干部的策略行动,并基于关系嵌入的视角分析扶贫策略行动背后的影响机制。精准扶贫在乡村场域遭遇的实践困境为村干部制造了一定的变通空间,在层级考核和基层维稳压力下,村干部采取了"道义"填补、精英分工治理与关系驱动的扶贫策略。笔者立足村干部所嵌入的关系结构,发现"碎片化"的干群关系形塑着村干部"划水治理"的行动逻辑,"分利合作型"的乡村关系形塑着村干部"唯上"的行动逻辑,熟人社会的人情关系形塑着村干部"交换平衡"的行动逻辑。文章认为,探索并改造"关系"这一传统社会资源,挖掘"关系"的积极效用,可实现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深入推进可持续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6.
钟凯 《农村经济》2020,(11):79-86
中国扶贫经验有着不同于西方贫困治理的理论逻辑。习近平新时代贫困治理思想是中国特色扶贫理论的内核,推动了中国扶贫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尽管中国扶贫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但扶贫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还存在短板。中国即将迈入全面消除贫困的"后扶贫时代",但深贫地区仍然面临着自然环境恶劣、内生性贫困、新型贫困、文化断层、扶贫内卷化等困境。部分地区精准扶贫的基层创新经验,为其他地区可持续脱贫提供了理论启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7.
循证实践即遵循证据进行的实践,该方法发源于医学领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逐渐成熟和发展,进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实践方法与工作理念。本研究在循证实践的框架下对我国精准扶贫采取循证方法进行实践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循证实践的一般特征,结合我国精准扶贫的特殊情况,对精准扶贫要求下的循证实践机制进行了重新设计,从循证实践方法论的视角对未来我国循证精准扶贫进行了探讨。循证精准扶贫实践主张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最好反贫困研究证据,根据扶贫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及其扶贫经验,考虑贫困对象的实际致贫原因及其愿望,并将这三者进行结合制定出有效的扶贫方案。通过分析循证实践方法机理、精准扶贫现状以及将二者相结合可能面临的困难,文中认为:精准扶贫机制作用机理符合循证实践的机理;循证实践方法能够契合当前及未来我国精准扶贫实践的需要;循证实践方法是一种合适且有效的帮助消除贫困的研究与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8.
产业扶贫场域内精英俘获的两重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个一批"精准脱贫实现途径中,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村庄调研发现,农村社会分化带来的扶贫主体缺失、运动式治理带来的扶贫开发的悖论和"条块分割"管理带来的权责不匹配给精英俘获提供了社会基础、制度基础和组织基础。在基层产业扶贫实践中这种精英俘获表现为两个向度:基层政权选择性治理带来的"被动俘获"——村庄向度上的俘获精英;项目制实践运作中,精英相互合作主动俘获扶贫项目资源——个人向度上的精英俘获。前者受制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控制,遵循的是地方政府科层制的关系理性;后者则体现为自下而上反控制的经济理性,遵循的是乡土社会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百年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探索中国特色贫困治理范式的实践。梳理建党百年来贫困治理的历史脉络,经历了战争时期的贫困治理、新中国成立后单位制时期的扶贫救济、改革开放后的扶贫开发以及新时期的精准扶贫四个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总结了建党百年来我国贫困治理的发展成就,建党一百年来我国社会治理实现了从身份管理到需求治理再到情感治理,从救济扶贫到技术扶贫再到精神扶贫,从中找寻现实张力,中国特色贫困治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高质量发展建立获得感,坚持建立获得感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刘英 《农业经济》2022,(6):76-77
为了扶贫减贫事业能够取得实效,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要求,并发展出“扶真贫”“真扶贫”和“真脱贫”三个评价维度。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契合了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在绝对贫困治理中,如果说从政治动员到技术动员是精准扶贫的一次正当性,那么在相对贫困治理中,促进国家的施政伦理与乡村基层的社群伦理的共通与兼容,则是精准扶贫的二次正当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政府在相对贫困治理中的数据质量控制能力,防范技术治理中的数字失真。  相似文献   

11.
扶贫资产的衍生主要与扶贫行为和扶贫资金投入相关。根据资金投入领域的不同,扶贫资产进一步分化为政府资产、村集体资产、贫困户家庭资产及组合型资产等。由于资产类型的多样化,"差异化治理"成为实现扶贫资产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应从晰化产权主体、细化责任主体、优化管理方式、活化资产使用、具化收益分配入手,推进扶贫资产差异化治理,确保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12.
扶贫资产的衍生主要与扶贫行为和扶贫资金投入相关。根据资金投入领域的不同,扶贫资产进一步分化为政府资产、村集体资产、贫困户家庭资产及组合型资产等。由于资产类型的多样化,"差异化治理"成为实现扶贫资产有效治理的重要保障。应从晰化产权主体、细化责任主体、优化管理方式、活化资产使用、具化收益分配入手,推进扶贫资产差异化治理,确保治理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文章以乡土文化的视角切入,通过分析扶贫资源下移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书记制度嵌入受阻、村民自治组织信任危机以及资源下移的目标偏离等问题,以厘清扶贫干预工作中的文化遭遇及深层逻辑。方法 运用实地调研、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分析扶贫资源下移过程中的问题及背后机理。结果 (1)作为精准扶贫的主战场,乡村社会有着自身传统社会的运行逻辑,这与现代社会运行体系下的精准扶贫思路有着较大差异,冲突与弥合纵贯精准扶贫全过程。(2)扶贫干预遭遇的困境背后是精准扶贫本身数据精准思维与乡土社会文化的冲击和碰撞,正是乡土社会隐藏下的农村逻辑干扰着扶贫的顺利进行。(3)熟人社会背景下的利益抱团、建立在私人道德上的差序格局以及村庄治理中呈现的无为政治,这些本土化的乡土逻辑干扰着扶贫资源的下移和村庄治理的合规。结论 扶贫过程中应积极赋权于驻村工作队,加强精准扶贫具体政策的有效传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营养扶贫是改善贫困人群营养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其健康素质,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但对营养扶贫的深入认识与重视普遍缺乏。本文以营养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了营养扶贫的概念、内容、实践经验与政策演变,从而发现了现阶段中国营养扶贫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对营养健康知识的关注,量化营养扶贫效率,营养扶贫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关于营养扶贫的对比分析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营养扶贫的首次系统阐述与分析,本文有助于对营养扶贫的深入理解,推动营养扶贫的实施与开展,从而助力健康扶贫、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云南省核桃产业精准扶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县域视角选择核桃传统生产大县、精准扶贫重点县——大理州漾濞县开展核桃产业发展现状及精准扶贫效果调研工作,分析结果表明:核桃产业在提高当地贫困户经济收入与促进当地就业方面的扶贫效果明显;但在核桃产业精准扶贫过程中,政府监管不到位,技术创新滞后,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因此,应充分依托当地资源,加强政策引导,发挥市场作用,整合生产要素,促进三产融合,激发动力,提升贫困户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核桃产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商春荣 《南方农村》2020,36(3):36-41
将扶贫资源传递到贫困户及贫困人口等目标人群,是扶贫理论与实践上一个难题。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所包含的若干元素,都影响了扶贫资源的传递及其效率。自2009年后,广东农村扶贫体制经历了"双到"扶贫到精准扶贫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扶贫的组织机构、贫困户识别、扶贫资金对贫困人口覆盖、扶贫资金管理及扶贫考核制等有明显改进,但仍存在识别成本高昂、扶贫依赖于驻村工作队与扶贫干部,扶贫政策的着力点与贫困人口需求不一致、产业扶贫政策与实践存在较大偏差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脱贫攻坚之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的精准扶贫,在扶贫体制上应进一步变革,逐步实现扶贫治理模式的转变和形成良性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17.
欠发达地区农村扶贫开发问题及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实施中出现的目标定位不清、政策效果追求片面及基层政府执行偏差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确定位贫困扶助目标: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异地搬迁政策;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大力推进参与式扶贫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资产管理的实践与机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区形成和沉淀了大量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产,而扶贫资产管理作为持续发挥项目效益、巩固脱贫质量的重要抓手,试点地区实践情况亟待加以梳理与分析。[方法]文章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以流程化管理理论为切入点,探讨了扶贫资产内涵及部分试点地区实施现状,在解析问题的基础上构建扶贫资产"七步法"的流程化管理模式。[结果]部分试点地区积极探索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地区仍存在产权界定不清晰、收益分配不合理、监管不到位等问题,而完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解决"管什么"和"怎么管"的难题,进一步实现管理效率的提升。[结论]各地区应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探索并实施差异化的扶贫资产管理模式,切实提升扶贫资产管理效率为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扶贫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扶贫政策经历了基础夯实、起步摸索、雏形确立、加速推进、精准施策五个阶段,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各地区持续改善产业扶贫基础环境,结合实际创新推进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多元形式,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也面临趋同化现象明显,益贫性仍然较低,政府和市场边界相对模糊等问题。今后,产业扶贫仍将是消除绝对和相对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展望未来,在扶贫产业迈向产业兴旺的进程中,产业的特色化与差异化将更加凸显,多元化与创新性的推进模式机制将不断涌现,全方位与立体式的促进乡村振兴将加速实现。  相似文献   

20.
随着精准扶贫方略在扶贫实践中的推行,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面对社会多样化致贫风险,在实现全面脱贫目标以后,对2020年后的扶贫思路进行探讨与预测变得刻不容缓。文章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扶贫政策,总结了各阶段扶贫特点,分析了我国扶贫所面临的新形势,对新贫困内涵、新扶贫基础和挑战进行阐述,总结出新扶贫思路——精准扶贫与整体减贫的双重推进。最后,文章预测了扶贫政策转向,认为应将扶贫重点从农村减贫向城乡减贫一体化发展、加强扶贫政策与救助政策的衔接、提升贫困人口突发风险应对能力及关注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健康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全面且可持续的扶贫框架,助力新时代脱贫攻坚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