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企业资源基础理论来看,家庭农场主的创业拼凑水平和创业能力是促进家庭农场可持续成长的关键要素。本文利用湖南省313家家庭农场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创业拼凑、创业能力与家庭农场创业绩效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业拼凑对机会能力、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家庭农场创业绩效均具有正向影响;机会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均对家庭农场创业绩效有积极作用,且创业能力在创业拼凑与家庭农场创业绩效的关系中存在中介作用。本文不仅深化和丰富了创业拼凑及农民创业理论,且对于促进资源禀赋较弱的家庭农场创业成功也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章基于土地流转背景下,以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为基础,构建以家庭农场主、土地流出户、村集体、地方政府为行动者的家庭农场结构,探讨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与监督下,村集体与家庭农场主、土地流出户利益博弈的过程。分析村集体为了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与家庭农场结构产生互动。村集体的行为既受到外部政策制度方面的约束,又受到内部管理自主性的约束;村集体通过自己的能动性反作用于家庭农场结构,最大限度地弥补外部政策制度的缺失,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突破家庭农场结构的内部制约。促使家庭农场结构不断改变,产生新的规则与资源,再形成新的结构,并在实践中接受新的调整与改变,经历新结构化过程,保持着动态的变迁。在与家庭农场结构的互动过程中,村集体发挥着沟通协调、经营协助、中介桥梁、引导服务等角色作用,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同时促进家庭农场结构中各行动者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创业理论和企业资源观,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和描述性统计,分析家庭农场可持续创业瓶颈与突破路径。长三角地区家庭农场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家庭农场主呈现知识化、年轻化趋势,数字触网初见成效。针对长三角地区家庭农场存在的土地整合效率不高、创业能力不足、市场合法性缺失三大创业瓶颈,提出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健全家庭农场主培训体系、优化家庭农场创业生态系统等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认定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四方面对我国家庭农场运行机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运行较好,其成果集中表现在促进农民增收、加速农业规模化经营和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三方面。未来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须完善家庭农场发展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机制;提高农场主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正>为有效促进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河南省内乡县联社通过放宽贷款条件、提高授信额度、丰富担保方式等金融服务手段,助推家庭农场上规模、大发展金秋时节,风高气爽,走进河南省内乡县灌涨镇瑞峰家庭农场,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烟田在风儿的吹拂下散发出一缕缕淡淡的清香。农场主马瑞峰指着一排喷灌机乐呵呵地说:"这些都是用农信社贷给的40万元款买的。  相似文献   

6.
以家庭农场形式发展起来的农民创业活动是对农民创业及农村经济发展规律的适应,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形成的有利路径。家庭农场型创业的产生发展受制于特定制度环境,文章基于西方制度环境规制维度、认知维度以及规范维度框架,利用湖南省四县264户家庭农场型创业实证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制度环境对家庭农场型创业绩效的影响,结论认为:家庭农场型创业生存绩效受规制维度、认知维度和规范维度的显著影响;成长绩效受规制维度和认知维度的显著影响;发展绩效受认知维度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家庭农场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形式,代表着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方向,区别于小农经济背景下单一家庭完全依赖自身资源独自耕种的模式,家庭农场是由多主体力量共同参与的结合体,家庭农场主、土地流出户、村委会是家庭农场经营组织形式中主要的参与主体。通过分析参与主体不同的目标取向与社会效益,发现在家庭农场中,家庭农场主需要获利,土地流出户要求保障,村委会要行使权力,基于不同目标取向,各主体的行为对家庭农场的发展与农村社会的演变产生了促进或者破坏的社会效益。家庭农场主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稳定了农业种植行为;土地流出户追求流转利益最大化,破坏了乡村人际关系;村委会在家庭农场建设中收获了政治利益,但其寻租行为带来了村民信任危机。因此,为了促进家庭农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政府要从微观角度出发,更多考虑参与主体目标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合理制定适合三个主体共同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农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农业政策的新目标,以家庭农场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它们面临着承担起实现农业政策新目标的主要任务。本文以全国1322个家庭农场为样本,用是否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亩均化肥施用量和亩均农药使用量是否比周边普通农户少、是否选择秸秆机械化还田和是否采用节水灌溉作为变量,对家庭农场的生产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家庭农场的生产行为已初具生态自觉性;农场主受教育程度、接受过培训以及从事农业规模经营的年限、加入合作社、被评比为示范家庭农场、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拥有注册商标等因素对家庭农场生态生产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政府应当重点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在政策上提供指引,激励其选择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生产行为。  相似文献   

9.
家庭农场须具备必要的土地经营规模,如果经营这些土地所获得的务农收入达到或超过外出打工的收入,那么家庭农场主就能在理论上实现自立。但现实生活中家庭农场主很难实现经济或人格意义上的自立,其原因在于成功的家庭农场经营除了要具备土地要素外,还要具备资本、劳动、企业家才能等方面的要素。在当前农村,不稳定的土地转包租约、不算富裕的资金实力、不够充足的季节性工人、不能承受各类经营风险,共同造成当前家庭农场主自立能力不强、职业忠诚度较差。因此,家庭农场是一件"舶来品"和"奢侈品",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之路。  相似文献   

10.
正艺龙家庭农场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四新岗镇雨台社区,创办于2015年2月,主要从事优质稻和再生稻的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以及为周边农业经营者提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等。农场主浦艺一直秉承"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运作、优质化服务"的发展理念,凭借自身的勤奋和艰苦的打拼,短短几年间就把农场做强做大。2019年,农场实现年收入2700万元,利润100万  相似文献   

11.
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农地流转期限普遍较短、流转合同不规范、合同违约率高等问题导致家庭农场土地经营权不稳定,严重抑制了家庭农场主对流入土地的长期投入。因此,如何引导农户向家庭农场长期稳定地流转土地,成为推动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湖南省498家农户土地流转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农户向家庭农场流转土地的续约意愿模型中,行为态度是主要影响因素,主观行为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②在农户行为态度方面,农户对土地流转预期收益越有信心,或农户对家庭农场上一轮土地流转行为越满意,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的行为态度越能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③在主观行为规范方面,当农户感知到来自周围的人特别是亲人对农户续约的支持态度越强烈,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主观行为规范越能促进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④在知觉行为控制方面,农户对农户禀赋和环境禀赋两方面的感知会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续约意愿的形成,其中户主工作性质和上一轮流转期限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袁赛男 《南方农村》2013,29(4):4-9,15
本文通过梳理家庭农场等相关概念,认为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并通过比较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三种经营主体,发现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i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intensifying follow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993 accord of the 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The production of conventional farm products in surplus is being discouraged by means of indirect economic disincentives. The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has already adjusted to unprotected national markets within the European Union and greater market orientation is being achieved mainly through price reductions. Farmers in the less developed areas in Greece, where agricultural activity is still the main source of income and employment, have been responding to policy reforms by seeking part-time employment and income in non-farm enterprises. The adoption of alternative, unconventional farm enterprises that use farm resources in an innovative and quantitatively different way does have the potential for bringing in a new source of income to farm busines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three adjustment strategies were recognised. The ‘conventional’ (no change) pathway is based on traditional, region-specific products, production methods and services. The adoption of the ‘new crop’ pathway refers to the redeployment of resources into new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ereas farms on the market integration Pathway redeploy resources into new marketing servic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 processing on the farm. The new crop and the market integration pathways are identified as unconventional adjustment strategies. Results derived from multinomial logit analysis highlight the major constraints and opportun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adoption of new crops and market integration practices. Farmers who have adopted unconventional practices are influenced by factors external to the farm. such as contacts with institutions, and have a high probability of having higher debts. These farmers are likely to depend heavily on seasonal labour and rented land. The fact that market integration activ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smaller farms in conjunction with off-farm work signifies the importance of establishing an integrated rural development policy approach. Public policy involvement in enhancing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concerning unconventional enterprises is emphasised.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湖南省乡村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从乡村规划的角度出发,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为指导,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寻乡村规划的影响因素,以期对湖南省乡村阶段性规划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DEMATE方法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影响因素进行定性识别,并利用熵权法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影响因素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结果](1)城镇化率对乡村规划的影响度最大,其在所有因素中影响度和被影响度均最大,其次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农业经营。(2)结合中心度与原因度的分析对湖南省乡村规划重要影响因子进行识别,其中,城镇化率、农业财政支出、规模农业经营、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节水灌溉面积共5个因素为湖南省乡村规划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1)经济因素是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乡村规划的主导因素,以休闲农业产值、规模农业经营和农业财政支出构成乡村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提升经济效益对湖南省乡村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从结果因素来看,贫困发生率、休闲农业产值、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受农业生产方式、城乡资源分配和产业融合的影响较大,充分掌握重要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巩固湖南省乡村规划结果因素效益的关键。(3)人口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湖南省乡村规划实施的制约因素,加快推进湖南省科技兴农、特色强农、质量强农、开放强农建设成为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乡村规划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数字农业和绿色农业的双重背景下,探讨互联网嵌入对农户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影响,有助于实现农业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方法]文章基于四川省712份微观农户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嵌入是否会减少农户化学农药使用,并分析了其影响效应在不同农户群体中的异质性。[结果]互联网嵌入对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平均处理效应为0.114;互联网嵌入能有效促进小农户、专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平均处理效应分别介于0.104~0.113、0.078~0.103和0.116~0.128;互联网嵌入对家庭农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的促进作用略大于小农户和专业种植大户,而相比于专业种植大户,互联网嵌入对小农户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促进作用更强。[结论]应推进农村新基建发展,提升农村互联网普及率,采取差异化的措施,鼓励家庭农场发展,引导家庭农场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并加强互联网技术宣传与培训,提升小农户和专业种植大户嵌入互联网的能力,以促进农户减少化学农药使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湖南省7个县1203个农户样本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排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与非试点县农户利用卫生资源绩效的选择性偏倚与混杂偏倚,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下的农村卫生资源利用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新农合提高了门诊服务利用效率且改善了服务公平性,但没有明显改变农民的医疗住院服务利用水平与公平性,这与制度目标存在一定差距;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结构,但基层医疗机构落后削弱了新农合有效利用卫生资源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从农户视角出发,以陕西省杨凌示范区揉谷镇347份农户调查为基础,定量评价土地整理项目的"三农"效益,为提高土地整理效益提供相关建议。研究方法:选取农业效益、农村效益和农民效益共3个潜变量和15个观测变量建立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结果:(1)揉谷镇土地整理项目"三农"效益处于中等水平,农村效益较好,农业效益次之,农民效益最低;(2)农村效益和农业效益均对农民效益产生了一定的显著影响,但农业效益对农民效益的影响较低,农业效益每增加1单位,农民效益仅增加0.18单位。研究结论:在今后的土地整理过程中,要努力提高"三农"效益,特别是农民效益的提升,更要确保农民分享到农村效益、农业效益,推动"三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循环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当今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方式,在农业区域循环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优化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金融支持战略,有助于实现农业区域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农村地区的部分企业、农户和金融机构针对目前主要融资渠道、对绿色金融政策和产品的了解程度及绿色金融支持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农户和企业大部分均有融资需求,但目前河北省大部分农户和企业并不了解当地绿色金融相关政策和相关产品,其中37.5%农村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为银行贷款,而85%农户主要通过民间借贷和亲友间无偿借款的融资方式,农村地区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产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涉及较少,导致农村融资渠道受限。[结论]深化企业和农户对绿色金融政策和产品的认识和了解、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支持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和融资渠道,能够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对农业循环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文章以河南周口地区为例,对当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和区域特色产业融合进行实地调研和分析,探讨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新举措,以期为当地和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借鉴。[方法]该文采用实地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了解周口地区农业资源现状以及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区域特色产业融合的情况,分析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必要性以及与区域特色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改进措施。[结果]周口地区粮食资源丰富,产量很大,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农用化学品、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线性发展,发展模式是"资源投入-生产活动-产品和废弃物",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不高,忽视了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周口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原本以个体户为主,随着规模化发展,形成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等,围绕农业生产的特定环节和生产流程,推行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垦、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周口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盲目的循环投入而不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影响了区域特色产业的融合。[结论]河南周口地区农业资源丰富,而农业生产发展模式较为单一,农业资源利用率不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忽视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该地区应结合地方产业优势,使农业废弃物资源与养殖业发展形成循环产业模式,转变发展观念,形成农业资源循环利用与区域特色产业的良性互动,促进地区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当今湖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不仅制约着湖南的经济发展,而且可能引发种种矛盾,危及社会稳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尖锐矛盾是湖南省"三农"问题的直接原因;而工业化道路偏差和城乡二元结构是体制原因."三农"问题导致农业低效率、农民贫困、农村不稳定等种种结果.解决的办法是进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农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