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构建客观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对科学评价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要求的指导下,结合宁夏实际情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筛选出11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构建出宁夏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2.
村民自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目前村民自治存在自治意识不强、自治体系不健全、参与村庄建设的内源动力不足以及村民自治管理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乡村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加强村民自治主体意识、改善村民自治机制、优化乡村治理制度、构建自治管理保障体系等方面增强主体自治效能,使村民自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提升乡村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研究40年:理论视角与发展趋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的三大创造之一,村民自治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建设诸领域取得了巨大成效,吸引学者展开了广泛研究。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战略中,面向乡村"治理有效",本文基于跨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研究,选取自主、自治、民主、治理四个视角对村民自治40年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文章认为,经历了实践创新、理论更新和各方争议的村民自治,其内涵可进一步概括、提升为:村民自治即是乡村社会基于自治传统,在自主的条件下,以民主为保障,达到善治。在部署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治理有效"的村民自治,是村民自治实践创新的要求,是村民自治理论研究的归宿,又是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和理论提升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郭磊 《农业经济》2020,(5):80-82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针对当前乡村治理面临着村民自治水平不高、政府越位干涉、乡村文化异化、村干部工作能力亟待提升等诸多困境这一现状,应该从增强村民主人翁意识、理顺乡镇与村委的关系、完善乡村文化繁荣机制、提升村干部乡村自治能力四个方面入手,推动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乡村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主动学习能直接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然而根据调查发现,村民学习现状不容乐观。剖析了村民学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扶助各类村民学习的对策,这有益于乡村社区教育事业枝繁叶茂和乡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文化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霍山县作为典型的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以实现文化强县为统领,实施"文明育县"战略,在文化事业取得成就的同时,乡风治理任重道远。提出了转变观念、紧跟时代、创新模式、人才保障等有效路径,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风治理霍山之路,增强乡村文化振兴的动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和根基.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关...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关系到江苏是否能率先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在江苏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江苏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程和取得成果进行量化考核,以便准确判断乡村振兴的成效,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江苏乡村发展实际情况,在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的江苏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评价模型基础上,利用江苏2021年各地区统计年鉴、农业普查数据及其他权威数据,计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效得分。得分结果表明:江苏乡村振兴实施情况存在地区差异,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划分明显,苏南优于苏中,苏中优于苏北;在乡村振兴的“二十字”五个维度内,地区差别也较大,乡村经济富裕并不代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江苏各地可以根据得分,取长补短、因地制宜地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尺度的评价指标较为缺乏,构建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为丰富乡村振兴评价提供参考借鉴。[方法]研究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的"二十字"方针,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考核指标,尝试性构建了县域层面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包括5个二级指标与34个三级指标,采取熵值法评价了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现状水平,并根据县域乡村振兴规划目标测算了乡村振兴发展目标值。[结果]2009—2017年德庆县乡村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综合得分在0.06~0.1。该期间乡村发展表现为两个特征:2009—2013年乡村发展指数年均增速5.5%,增长平稳; 2014—2017年乡村发展指数年均增速4.6%,增长放缓。同时,对标2018—2022年县域乡村振兴规划还有较大的差距,需要加快发展速度。从乡村振兴各维度看,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所占的权重较大,表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是最主要因素,随后是生活富裕、治理有效和乡风文明。[结论]德庆县是广东中西部山区县,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一、二、三产融合亟待加强,生态优势尚未转化为产业优势。随着《德庆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推进,乡村振兴需加快发展速度,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方面全方位发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生态治理关乎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时期,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显著,成为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薄弱环节。现阶段,农村生态治理仍存在村民治理意识淡薄、基层干部治理能力欠缺、资金匮乏、制度法规有待完善等困境。针对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从农民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地方干部治理能力的强化、加大资金的投入、制度法规的健全4个维度寻找有效治理路径,寻求显著、可持续的治理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良好条件、奠定坚实基础,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1.
孟毅  禤冰 《南方农村》2021,37(2):34-39,55
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是广东基本省情和突出短板。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23个评价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法对2018年广东省各地区乡村发展现状进行评价,得出了推动广东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同时兼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文明建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问题、规划落地问题进行综合系统探究,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和学术研究前沿,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系统探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结果]目前,我国乡村振兴理论准备不足,概念、标准、动力等尚不明晰;乡村振兴路径谋划不足,地区功能定位、主导产业配置、发展模式趋同;县域镇域村域的乡村振兴系统规划不足,存在对上位或其他地区规划文件的简单模仿;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广价值不足,"锦上添花"式布局建设较为普遍;乡村振兴制度保障不足,人、地、资本等资源要素潜能亟待激活释放。[结论]乡村振兴是魅力上与城市无差距的等值发展状态,动力是城市田园化和乡村城镇化"双轮"驱动,突破口是"两园一体",标准是"六大魅力指数"全面提升;科学确立乡村振兴优先序,优化城乡布局结构;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系统谋划乡村振兴落地方案;分区分类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3.
在新时期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城乡发展关系重塑的背景下,农村住房制度对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和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多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政策研究、实地调查和访谈,对农民工城乡生活状况的问卷调研,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住房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建立适应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住房需求的新型农村住房制度的意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住房需求层次和农村住房双重属性的理论认识,阐释建立农村新型住房制度的理论意义。从宅基地制度的局限性入手,发现宅基地所固有的成员权属性、福利属性及权能模糊性,是造成制度桎梏与现实发展的诸多矛盾的根源所在。据此,本文提出了构建以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的农村住房供应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住宅用地供应体系为主的新型农村住房制度,并对其影响、效果以及试点实践的可行性进行讨论。新型农村住房制度的建立,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住房发展困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工农城乡关系发展到新阶段的新战略,是我国在新时代做出的战略抉择。以实例为基础,深入研究实施乡村振兴中的目标、重点、实现路径等,有助于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方法]文章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情况,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目标、重点及战略路径。[结果]四川省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与浙江、江苏等沿海省份差距较大,主要制约因素有土地细碎化、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乡村生态环境有待改善、多层次人才匮乏和治理能力面临挑战等。[结论]明确了四川省乡村振兴要以涉农产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明乡风基本形成、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和生活富足为目标,以衰退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作为重点,以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庄整治和宜居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以贫困人口同步小康为关键,以激活土地要素为措施,以壮大集体经济为抓手,通过“融合”“绿色”“善治”“人文”“差异”和“激活”六大战略路径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退耕还林工程任务总量居全国首位,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打下了坚实基础。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没有因地制宜选择树种、农民缺乏种植技术、森林管护力度不足、政府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等问题,提出了要选择适合本地区的树种,对农民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讲诚信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相比较而言,各种行之有效的创新治理逻辑正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浙江省长兴县高度重视运用诚信建设推进乡村治理,把诚信建设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和乡村治理创新的有力抓手,用诚信涵养善治乡村。文章旨在通过长兴县创新实施“诚信指数”建设,进一步为乡村振兴战略拓展治理路径和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7.
“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其规划制定必须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实现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新中国70年的持续发展、40多年的农村改革经验以及"十三五"规划的有序推进,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中国将进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富裕社会迈进的"后小康"时代,国家"三农"工作的重点将逐步由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来。在"十四五"时期,立足"两个阶段"发展目标,进一步巩固提高农村全面小康质量、为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开好局将成为核心主题。围绕这一核心主题,中国农村发展需要着力解决好五个重大问题,即建设高水平的农村全面小康、夯实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的基础、实现由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型、破解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难题以及推动农村改革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重庆市县域乡村性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理解重庆市城乡关系及其互动过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以重庆市32个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ESDA空间统计方法、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探测分析方法,探讨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格局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00年以来,重庆市县域乡村性逐渐减弱,主城都市区乡村性较弱、渝东北和渝东南乡村性较强的整体格局稳定,巫溪县、城口县、彭水县、酉阳县等渝东北和渝东南的县(区)的乡村性较强。(2)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和空间极化效应明显,在多种作用力的交互影响下,呈现出重庆市域的多圈层结构和区域性的双圈层结构。(3)自然力和区位力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分异的基础地理格局,市场力和行政力对这种格局进行调整、优化,在4种力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了重庆市县域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结论 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探索了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为乡村振兴潜力区域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农村环境治理是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中核心问题之一。[方法]文章首先基于利益相关理论从政府、企业、城市、村民、环保组织、科研院校6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层面分析出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17个影响因素;其次采用SNA-ISM方法定量辨识影响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共治的关键因素及分析各影响因素的层次关系。[结果]农村环境多元共治各影响因素之间关联作用较强,城市污染企业为转嫁排污成本转入偏远农村和农村承载城市发展中一些污染转移为表层直接影响因素,在资源输出上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因素;轻视产生较少经济效益的农村基本公共卫生设施资金投入、乡村企业粗放型发展模式、忽视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有别、重视事前环保技术研发而忽视之后的应用和改进和缺乏政府、科研院校和农村三方合作的乡村环保科研产业链为中间层间接影响因素,中介传输作用较强;地方保护主义、城市发展汲取农村资源是深层根源影响因素,在资源输入上较大程度上受其他因素的控制。[结论]最后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和相互影响程度分析结果,为解决泉州市农村环境多元治理失灵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