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中国建立七十年以来,从农村合作化改造到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从统筹城乡发展再到乡村振兴,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当中离不开政策和改革的保驾护航。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历程,梳理不同时期重要农业农村政策,以便从历史纵深视角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大背景,进而清楚认识从何处来,深入思考向何处行。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70年来农村自治经过了初步探索阶段、法治化建设阶段和成熟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自治发展的历史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和建构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乡村治理体系三条重要经验。基于农村自治70年发展的历史和经验,新时代农村自治要注重农村自治的民主基础,探索新时代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形式;要推动农村自治的全面建设,实现国家法律和美德的有效衔接;要全面发挥乡贤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村民自治水平。  相似文献   

3.
精准扶贫是我国解决农村地区贫困问题的重要手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巩固精准扶贫成效,构建长效机制,推进农村产业扶贫是一个有效路径。当前农村产业扶贫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产业选择是否符合本地实际,扶贫资本是否能够达到最大效用,基础设施等隐性投资如何解决,针对这些困境,政府部门需发挥主导作用,科学规划并整合资源,探索多种投资模式,带动农村地区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存在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不均衡发展等重要问题。本文依据多源流模型和公共产品理论构建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表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大概经历了制度萌芽与停滞、恢复与探索、改革与发展、完善和提高四个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政策试点与政策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与综合国力提升共同构成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针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演进面临的重要挑战,提出了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等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北京市山区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根据山区发展政策特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动荡阶段、恢复发展阶段、深化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对北京"十一五"时期山区政策框架从政策结构和内容方面进行分析表明,政策内容主要借鉴了国外山区政策制定原则并进行了逐一剖析,并分析了北京市山区政策演变路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从生存到发展:新中国七十年反贫困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矢志不渝的开展反贫困斗争,反贫困方式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反贫困的目标从"保生存"到"保生存、促发展"再到"惠民生、促发展",从解决温饱问题到消除绝对贫困,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结和回顾新中国70年反贫困实践历程,可以提炼出基本经验:坚持大扶贫格局,不断向贫困人口赋权,不断满足人民需求,不断创新反贫困机制。2020年后,我国反贫困工作从消除绝对贫困走向减缓相对贫困,本文结合新中国反贫困历程和基本经验提出一些展望:结合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满足人民需求的相对贫困标准;紧扣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明确新时代缓解相对贫困的目标;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设计相对贫困治理的制度框架;围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借鉴以往的反贫困政策,构建减缓相对贫困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7.
《农村经济》2021,(6):25-32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的贫困类型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总结减贫经验、巩固减贫成果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运用广义精确匹配法定量分析了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相对贫困状况的影响,同时对比分析了 "GSP" "GTP"以及"企业或大户带领"三种模式扶贫政策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精准扶贫政策对农户摆脱相对贫困状态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多元化的扶贫政策可以优化农户的资源配置,"GSP" "GTP"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农户走向内生脱贫路径,但"企业或大户带领"模式则存在着"理念困境"。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四方山农场是国家级贫困农场,尽快摆脱贫困局面,实现全民脱贫,摘掉贫困农场的帽子是全场党员干部的心愿。文章总结了四方山农场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的经验和对策,通过建档立卡、精准施策、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兜底脱贫等措施,达到脱贫摘帽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国外针对反贫困问题作了大量研究,为世界贫困缓解和消除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反贫困理论及反贫困模型并加以应用。中国现阶段农村贫困群体致贫的原因包括身体、个人能力、家庭状况、劳动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社会资本以及公共政策实施中的问题等,导致贫困产生。国内扶贫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资金投入、项目扶持、多种政策等,对贫困人口进行救济式帮扶,采取了财政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产业扶贫等策略,随后发展为精准扶贫模式,但贫困治理依然存在数字扶贫、关系运作、精英捕获、弱者吸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70年易地扶贫搬迁的就业减贫历程回顾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张琦 《农村经济》2020,(1):39-45
易地扶贫搬迁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之一,面对不同时期国内外环境、扶贫重点、物质基础等条件的不同,各阶段采取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法有着特有的特点。本文通过梳理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易地扶贫搬迁的就业发展变迁历程,从搬迁后农户就业安置模式角度分析各阶段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实施及对减贫开发的推动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减贫新趋势,提出了易地扶贫搬迁就业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为易地扶贫搬迁的减贫政策创新提出了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11.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相似文献   

12.
以产业培育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消除贫困产生的根源,是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充分发挥霍山石斛比较优势,抓住中医药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期,依托六安市"西山药库"平台,做大做强大别山革命老区特有的霍山石斛产业,是产业扶贫的有效探索。对此,政府部门应做好规划和监管,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相关企业应拓展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产品附加值,以石斛产业整合资源,实现公司、农户、合作社多方共赢,推动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林业扶贫工作的主要问题及优化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业扶贫是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介绍开展林业扶贫工作的政策背景、理论背景以及经济背景,分析林业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落后、针对性差等问题,提出了因地制宜,互联网+林业扶贫,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扶贫工作、志智双扶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该文针对目前我国农村扶贫政策实施中出现的目标定位不清、政策效果追求片面及基层政府执行偏差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准确定位贫困扶助目标: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异地搬迁政策;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大力推进参与式扶贫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是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其理论雏形最早可追溯至习近平主政宁德时期所撰写的专著《摆脱贫困》。科学扶贫、内源扶贫、精准扶贫、社会扶贫、阳光扶贫等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的核心要义均可以在《摆脱贫困》中找到相关论述以及理论萌芽。从《摆脱贫困》到扶贫开发战略,习近平始终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运用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探索农户生计资本禀赋对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增收脱贫的影响。研究方法:有序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农户生计资本禀赋对两种模式农地整治的增收脱贫均有显著影响,影响显著的生计资本指标对PPP模式农地整治增收脱贫的边际效应高于政府主导模式。研究结论:政府应该引导龙头企业等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地整治扶贫,以提高PPP模式农地整治扶贫项目的比例;加强农地整治扶贫与其他精准扶贫手段相结合,以促进农地整治区农户全部脱贫。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高度一致的内在关系,对两者进行了耦合性分析,并将两者耦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了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的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然后采用熵值法对中西部20省份的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的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聚类分析将不同地区所呈现的普惠金融精准扶贫效果的差异性进行分类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在扶贫对象、扶贫手段与扶贫主体上的存在耦合关系;(2)我国中西部20省份的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的效果总体呈现出向好趋势,但不同地区之间普惠金融对精准扶贫效果差别较为明显,因此对各地区实施相应政策时也应当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8.
以江西省赣州市油茶贷款项目为例,国家开发银行针对由于经营主体比较分散、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项目自身盈利能力不足、抵押担保资源有限等问题,导致精准扶贫产业在对接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时面临难以直接承接贷款、缺乏充足的还款来源、信用结构难以搭建、无法达到贷款要求和条件,限制了社会资本和商业性金融的进入,使精准扶贫产业面临严重的融资困境,对支持精准扶贫产业的融资模式进行了创新:构建统贷和承贷平台,实行资金统贷统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充项目还款来源;搭建项目信用结构,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根据项目资金需求,优化贷款产品结构,并针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贷款项目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对江西赣州集中连片的9个贫困县区的林药发展现状展开调研,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分析江西林药的生产要素、主要经营模式、产业结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探讨支撑江西林药发展的精准扶贫对策建议。结果表明:赣州9个贫困县区系野生药材资源富集区,林药规模生产特征初现,但未见第一产业主导优势经济集群效应,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组成待优化完善,林药与精准扶贫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为此,赣州9个贫困县区应依托丰富的中药资源,发挥第二产业优势,通过加强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势主业,建立良好的产业体系,助推第一产业健康发展,以较好地支撑江西林药种植的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20.
根据新疆阿克苏地区485家特色林果种植贫困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从农户收入状况和创收能力两方面,实证分析特色林果业的扶贫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林果耕地面积、农户对特色林果业减贫效果的预期、政府扶持情况等因素对贫困农户收入变化具有显著影响;性别、受教育程度、农户对特色林果业减贫效果的预期等因素对贫困农户创收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农户收入和创收能力处于稳健上升状态,特色林果业的扶贫效果较好。因此,应加快健全特色林果业扶贫利益联结的机制,拓宽特色林果业扶贫的方式,增强农户受教育程度及农业技术推广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