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中央财政主导推动下的债务预算管理。目前财政部统一要求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债务主要包括国债转贷、外债转贷和中央代发地方政府债券三部分。1.国债转贷。1998年为了扩大有效内需,确保经济增长达到预定的目标,国务院决定增发一定数量的国债,并将其中一部分转贷给地方政府使用。由于国债在中央层面一直纳入预算管理,转贷给地方的国债也自然地纳入一般预算管理。财政部专门增设了“增发国债支出”预算科目,用于反映用本次增发国债资金安排的支出。本次增发的国债转贷,一律通过专户办理;上级财政转贷下级财政时,通过上下级往来科目核算。  相似文献   

2.
所谓国债专项资金,是指1998年以来,中央政府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通过增发国债为重点基础 设施建设所筹集的资金,国债专项资金分两类:一类列入中央预算支出,用于中央项目建设和补助地方项目建设,一类转贷给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用于地方项目和中央部门项目建设,由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还本付息,不列入中央预算,也不作财政赤字处理。  相似文献   

3.
从1998年开始,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陆续增发国债用于交通、大江大河治理、环保、城市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级财政部门承担着国债转贷资金筹措、转贷、管理、监督、核算的重任。由于财政部对国债转贷资金的核算未专门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科目和核算办法,各地做法不一,有的仅在往来科目中进行简单的核算,未进行专项、明细核算,影响了国债转贷资金的正确核算。笔者拟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介绍一种财政部门国债转贷资金核算的科目设置方法,与各位同行切磋。财政部门核算国债转贷资金,可设置资产类和负债类两类共6个科目。现对各科目的…  相似文献   

4.
一、1998-2004年国债转贷资金使用情况 1998年以来,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宁夏自治区吴忠市共争取国债专项资金64424万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35124万元.地方转贷资金293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交通、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环境治理、农村电网改造、高级中学建设、公检司法等方面。这些巨额资金的投入.有力地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改善了吴忠市的投资环境,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相似文献   

5.
姜强 《西南金融》2009,(12):15-17
在中央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背景下,为增强地方政府安排配套资金和扩大投资能力,2009年财政部首次代理地方政府发行债券2000亿元,收入全额纳入省级财政预算管理,市、县级政府使用债券收入,由省级财政转贷,纳入市、县级财政预算。为分析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投向的合理性,找准人民银行在国债项目资金监管中的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债券转贷资金项目建设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审计署公告2004年第3号(总第04号)中提到:一些城市基础设施未建成的直接原因:一是前期工作薄弱,“三边”问题比较突出;二是配套资金不落实.一些地方政府没有完全落实建设责任。未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截至2003年6月,这526个项目中,中央补助国债和转贷地方国债已到位98%,而地方配套资金只到位78%,实际缺口近100亿元:三是部分利用外资项目,  相似文献   

7.
工作动态     
中央豁免我省公益性国债转贷项目贷款12601万元经过努力,2007年中央对我省19个公益性国债转贷项目的12601万元予以了豁免,主要项目有:黄河小北干流  相似文献   

8.
<正>2023年10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宣布中央财政将在第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万亿元,作为特别国债管理。虽然市场普遍解读为增发万亿元特别国债,但实际上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别国债,有几个特别之处值得关注。第一,此次增发国债不是像传统特别国债那样在赤字外发行,而是临时扩大赤字、调整预算,只是形式上作为特别国债管理。今年预算内的全国财政赤字原本为3.88万亿元,其中3.16万亿元为中央财政赤字,也就是说2023年原计划增发国债3.16万亿元。  相似文献   

9.
马洪范 《中国金融》2006,(17):72-72
我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所以,到目前为止,除中央发行国债转贷给地方用于地方项目建设,以及根据国家统一安排由地方政府举借的外债以外,我国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地方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即便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场馆建设,也只能通过企业债的形式筹集资金。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不存在地方政府债券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债务,即地方债,是指地方政府作为举债人或担保人,承担偿还责任、担保责任及其他或有责任的债务.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主要表现形式为以地方融资平台为借债主体、以银行信贷为主要资金来源、地方政府负有主要偿还或担保责任的债务. 追因地方债的形成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由来已久.1979年就产生了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当年全国共有8个县区举债.1981年,恢复国债发行,开始通过国债转贷、中央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以及通过发行地方城投债等解决地方财力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国财政债务风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大力扩张国债使我国潜在的财政债务风险浮出水面。为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2001年积极财政政策仍需继续发放国债,我国财政债务风险主要体现为中央财政债务风险较大,适度调整国债政策是防范中央财政债务风险的要求。加强外债管理,调整内债期限结构、持有者结构、完善偿债基金制度,尝试增发地方国债等措施,是化解中央财政债务风险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2.
1998年,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向国有商业银行增发了10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反周期调节。在刚刚结束的全国财政会议上,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提出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13.
1998年以来,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果断地由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转为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政府增发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投资乘数效应,扩大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实现了当年经济增长7.8%的良好成绩。1999年,国家继续实...  相似文献   

14.
实行“分灶吃饭”、分级分税的财政管理体制以来。面对“吃饭型”的县级财政状况,为缓解经济发展与财政资金紧缺的矛盾,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通过多种渠道,筹集了包括财政周转金、世界银行贷款、国内金融组织借款、国债转贷资金等在内的大量资金,有力地  相似文献   

15.
1998年以来,为应付亚洲金融危机和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矛盾,确保经济持续稳定稳长。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增发专项建设国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另一方面调整税收政策,支持和鼓励企业单位增加投资,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四川省各级政府和财政等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多渠道多途径组织资金,积极挖掘地方财力,安排落实配套资金。在农林水利、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建设力度,带动了全省经济持续有效增长。1998年,四川省…  相似文献   

16.
侯青 《武汉金融》2003,(6):27-28
本文从国债规模的理论分析出发,分析了国债对经济的影响,提出了适度国债规模应在经济周期的谷底达到,从国债的经济效应分析增发国债的有利条件,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能否有效地扩大总需求,即财政政策是否有效,不仅是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国今后很长时期内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李嘉图等价定理进行回顾性理论分析,并在理论上论证该定理站不住脚,最后通过计量经济分析证明该定理不适用于我国。本文的结论是:税收和国债在我国并非等价,通过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我省地方政府性债务主要包括国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债转贷资金等,近年来通过对外举债,极大地促进了我省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但多渠道的外债管理体制和举债项目论证科学性的欠缺等,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大。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很有必要。本期组织的这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一些思路与对策,值得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的1998年,我国的金融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在金融机构体系建设上,新成立了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跨省区设立九大分行,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的模式形成;在金融市场体系培育上,通过进一步严格同业拆借市场的准入资格,完善利率机制,保证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健康发展,通过增发国债品种和数量、完善国债流通二级市场、恢复国债回购业务等措施保证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进行,由此也克服了长期以来我国货币市场建设滞后的局面,形成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齐头并进、相互配合的良性…  相似文献   

20.
1998年以来我国适度增发国债的主要原因: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二是扭转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对经济反周期调节。1998-2004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共带动投资总规模3万多亿元。但对于1998年以来国债政策等实施所产生的问题也应引起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