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源型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战略保障基地,但伴随着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资源诅咒”“资源竭而城市衰”的问题日益严重。为助力化解城市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文章引入生态足迹概念,通过建立模型反映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复杂关系,评估我国28个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生态足迹与人口、GDP、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等五个主导因素之间的关联度。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论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环境资源法制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持续发展是体现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目的是通过调整人与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和谐共进,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性出发,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我国现行环境资源法律制度进行评价,可以看出当前环境资源法律制度中存在着不足,因此,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采取对策进行创新,以完善我国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构建两型社会的契机下,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已进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借鉴科学发展的理念谋划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是当前攀枝花创新发展的关键。作为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的陈云,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对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改善民生、加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进行过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借鉴陈云的科学发展理念,阳光花城攀枝花将在城市功能转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再创佳绩,迎来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春天。  相似文献   

4.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通过局部的均衡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它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当前,我国基本形成了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四大板块的区域经济格局。鉴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我国区域经济必须引入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创新法律制度,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优良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5.
环境地质经济学,是根据当前在环境地质学与经济学等交叉领域开展的研究,提出并试图建立的一门新兴学科.本文论述了建立环境地质经济学的必要性、研究对象和内容,最后概述了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特点及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发展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环境地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发展必须与地质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计量、地质灾害及防治中的经济问题、区域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工程建设的环境地质经济问题,以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应用经济手段对地质环境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关地质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制定等问题。环境地质经济学以其边缘性,应用性为特点,以其研究范围的特定性与其它有关学科相区别.  相似文献   

6.
俞斌  沈毅俊 《现代经济》2007,6(9):139-140,84
本文从欧洲各国发展城市循环经济所取得的经验着手,针对我国沿海地区的特点,即城市群密集、经济发达、资源稀缺,其发展受到资源要素和环境因素的制约。从而提出必须把在欧洲各国得到充分实践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入到城市建设中来,贯穿和渗透在沿海地区城市建设的诸方面。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适宜人居住的循环型城市,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进行城市建设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路。文章阐明了我国沿海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欧洲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方面采取的策略,最后提出了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7.
俞伟 《现代经济》2007,6(10):7-8
城市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持久性,要求整个经济部门的比例协调、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基本一致,经济总量大致平衡、能够避免严重的过剩和短缺,防止大起大落,畸形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化意味着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供求基本平衡,资源能够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市产业结构的发展,既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因。优化的产业结构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高效快速的发展,不合理的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则严重妨碍经济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型,对产业结构的状况有更新的要求,只有具备相应的产业结构,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环境治理是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各种手段,调控人类生产生活行为,协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一种经济社会管理模式。城市环境治理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群众性与动态性等特征,其本质是影响人的行为,转变城市经济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先后采取了环境行政、环境经济、环境立法、环境技术与环境教育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主要污染的肆意蔓延,从根本上改善了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9.
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现阶段制约我国内需扩大和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在"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在技术进步与发展模式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与调整的情况下,扩大消费必将增加资源消耗数量和强化资源消耗程度,形成与资源节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正确处理资源节约与扩大消费、生产消费与资源利用、消费者自由权益与社会义务之间的关系,从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等层面构建生态文明消费模式,有利于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实现消费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区域对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的影响主要是城市位置和城市化水平;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区域发展主体,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结构都有重大影响。在我国,城市与区域发展之间存在显的互动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