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腾讯旗下)、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旗下)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央行开放个人征信对于推动P2P网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民营征信机构的加入,有利于推动征信体  相似文献   

2.
1月初,人民银行官方网站刊发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据透露,针对个人用户和机构用户,腾讯征信已筹划推出不同的产品。  相似文献   

3.
今年年初,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腾讯征信有限公司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如此简单的一则通知,没想到竟引起了社会舆论的轩然大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拉卡拉信用"等在内的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此被视为中国个人征信体系有望向商业机构开闸的信号。近日,此八家民营征信公司结束央行相关验收工作,一旦期考过关,有望在近日获得个人征信牌照。面对国内千亿元的信用市场蓝海,央行一家独大的局面  相似文献   

5.
1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旗下)、腾讯征信有限公司(腾讯旗下)、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平安旗下)等八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六个月. 央行开放个人征信对于推动P2P网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民营征信机构的加入,有利于推动征信体系的建设及市场化,特别是腾讯和阿里等具有海量的个人社交和交易等数据,如果合理利用,将是现行征信系统的重要补充,为P2P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从而加快推动网贷迈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1月5日晚,央行在官网上发布了《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包括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公司、前海征信公司等在内的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这意味着国内的个人征信市场化的闸门正式开启,这8家机构或将成为我国首批商业征信机构。这或许会给中国的个人征信市场在起步阶段就带来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近日,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作为其中的入局者,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与腾讯征信有限公司因具备互联网金融企业背景备受瞩目。
  一方面,互联网公司拥有的海量数据与分析技术,成为个人征信市场民间力量的一大亮点,有助于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风险管控,加强线上银行与商业银行的互通互联;另一方面,个人征信系统的市场化,意味着商业机构在该领域的业务开展均以利润为目的,数据共享、隐私保护如何破解成为了难题。  相似文献   

8.
安小雪 《征信》2021,39(5):44-48
为探索个人征信机构市场准入的管理经验,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同意芝麻信用、腾讯征信等8家社会机构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然而,央行最终未向这8家机构单独发放牌照,而是在2018年对具有数据共享性质的百行征信颁发了牌照.利用博弈模型对百行征信成立的合理性进行理论分析,并对如何有效实现个人信息保护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激励机制能够促成各机构达成合作,且增大惩罚力度可以提高接入机构保护个人信息的概率.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一批专门针对网络信用信息的大数据征信机构初步建立。2015年1月,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管理公司推出国内首个个人信用评分——芝麻信用分来直观反映用户信用状况,此外还通过与阿里平台上众多商户以及蚂蚁微贷等开展合作,推广芝麻信用分在个人金融和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本文对芝麻信用的运作模式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数据采集维度不完整、评分结果难以反映个人真实信用状况、线上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存隐患、异议处理和救济难度大等问题,最后提出促进大数据征信机构规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叶文辉 《新金融》2015,(7):60-63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一批专门针对网络信用信息的大数据征信机构初步建立。2015年1月,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管理公司推出了国内首个个人信用评分——芝麻信用分,用以直观反映用户的信用状况,此外还通过与阿里平台上众多商户以及蚂蚁微贷等开展合作,推广芝麻信用分在个人金融和生活服务领域的应用。本文对芝麻信用的运作模式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存在数据采集维度不完整、评分结果难以反映个人真实信用状况、线上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存在隐患、异议处理和救济难度大等问题,最后提出促进大数据征信机构规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卡工程》2015,(8):58-58
时间:2015年11月24-27日 地点:上海 大会背景: 2015年1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和《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2.
芝麻分是目前互联网个人征信市场的领军产品。因此本文以芝麻信用为例,分析芝麻信用的个人信用评分模型,并与美国的FICO评分比较。其次探索在数字普惠金融下的大环境下,国内互联网个人征信业务的发展中应注意的自身技术问题,最后本文给出了促进芝麻信用个人征信业务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2015年8张互联网个人征信公司牌照的申报验收,我国的个人征信业务正式迈入大数据征信的新阶段。本文详细分析了大数据征信时代我国个人征信行业面临的数据来源广泛、市场发展多元化和产品应用场景多样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信用主体权益的保护、信用评价的准确性及信用机构的准入与评价等方面的挑战,并对个人征信业务今后在我国的发展提出推动征信标准化建设、建立征信机构评价标准及完善征信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新动态     
<正>互联网征信首获商业银行认可互联网征信的价值正在被商业银行所接受。6月25日,北京银行与蚂蚁金服旗下芝麻信用正式签约,成为首家与芝麻信用合作的商业银行;与此同时,浦发银行目前已与腾讯征信就征信服务事宜达成合作协议。商业银行正式打开了应用互联网征信的先河。阿里系网商银行正式开业6月25日,由蚂蚁金服、复星、万向等6家股东发起设立的网商银行在杭州正式开  相似文献   

15.
1月28日,蚂蚁金服旗下个人征信机构芝麻信用开始在部分用户中进行公测,这是中国有史以来首个个人信用评分,可以直观呈现用户的信用水平。公测期间芝麻信用已经跟租车、租房、婚恋、签证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伙伴谈定了合作,并将很快试验性地对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年初,人民银行要求8家民营机构遵照征信业相关法规进行准备,为其正式涉足征信行业打开大门.可以预见,阿里、腾讯、中诚信等民营机构的“转正”,将与央行征信机构优势互补,并成为征信行业的生力军. 目前,我国零售、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业态快速发展,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愈加强烈.但是,传统的央行征信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业界需求,亟须新生力量加入.首先,央行征信体系的数据采集源于正规金融机构,并不涵盖非正规金融、通信、零售等机构的相关信用数据.  相似文献   

17.
芝麻信用是我国经央行批准的第三方征信机构,以芝麻分直观呈现个人信用水平,征信数据主要来自阿里体系内,目前该征信体系对所有个人采用的是统一的征信标准,但在实际运行中对不同群体有着不同影响。本文以大学生为例,分析芝麻信用对大学生的影响,并针对大学生使用芝麻信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2015年年初,人民银行要求8家民营机构遵照征信业相关法规进行准备,为其正式涉足征信行业打开大门。可以预见,阿里、腾讯、中诚信等民营机构的"转正",将与央行征信机构优势互补,并成为征信行业的生力军。目前,我国零售、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业态快速发展,小微企业信贷需求愈加强烈。但是,传统的央  相似文献   

19.
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对改善信用信息服务市场秩序,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中国人民银行、百行征信及八家征信机构的信用信息服务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的相关思考,主要有个人征信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强对市场化个人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监管、规范等。  相似文献   

20.
月度新闻     
《大众理财顾问》2012,(12):12-13
银行Bank央行新版个人征信报告上线不良信用记录留5年央行征信中心11月4日证实,个人征信系统的新版信用报告已于2012年8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个人征信系统的所有接入机构都应查询新版信用报告并以其为准。担心信用卡或贷款逾期负面记录会伴随自己终身的市民,可以把心放一放了。在旧版个人征信报告中,逾期记录只要曾经发生的,就都会显示。然而,在新版信用报告中,只展示消费者最近5年内的逾期记录。这意味着,假设个人征信报告中有今年1月的逾期记录,将在个人征信报告记录里保留至2017年1月,以此类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