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承接转移的企业可能会对皖江城市带带来环境污染、产业竞争力不强等诸多问题。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可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对东部转移产业的吸引力,并使产品适应市场的变化。皖江承接产业转移带目前具有良好的创新文化和环境、具有丰富的自主创新的资源和自主创新的基础。可从规划创新、加强产业集群的建设和自主创新环境的建设三方面入手,以自主创新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为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当前,两大省管集中区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若干挑战,尤其是产业发展定位、农民利益保护、技术人才短缺、融资及管理体制不活等诸多问题,需要通过统一规划、错位发展,因地制宜、协调发展,引进人才、合作发展,用活政策、创新发展,完善体制、稳步发展等措施来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产业构成、财政收入、对外贸易等方面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在安徽省的重要经济地位,对皖江城市带与铜陵市经济发展进行了梯度剖析,对铜陵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产业选择做出了判断,论述了国内外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并得出相应的启示,从五个方面提出了铜陵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承接产业转移对我国区域新型工业化发展影响深远。本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基于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测度2004~2012年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水平,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得出承接产业转移对皖江城市带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积极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5.
皖江城市带顺应当前产业转移的发展要求,其所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大,承接载体初具规模,步伐明显加快,拉动效应日益显现.与此同时,受产业转移区域粘性、配套产业体系优势不足、产业承接园建设中面临的挑战等因素制约,产业承接面临诸多问题.为加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充分发掘比较优势,打造产业特色,构筑产业集群化;加快承接园区建设,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加大宣传力度,逐步完善配套软环境.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的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如何有效承接产业转移为出发点,提出了可操作的“1236”策略,即“一种声音、二大理念、三个结合、六项突破”.并结合皖江城市带发展实际对该策略的内容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人才柔性流动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人才资源现状以及未来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对人才资源的需求预测,并从人才柔性流动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流动路径等方面对示范区人才柔性流动机理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产业转移角度,以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战略层面的产业转移示范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示范区内承接产业转移的1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进行定量评估.揭示了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中心城市金融生态环境品质的差异分布状态,提出了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何党生 《经济师》2011,(8):210-212
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的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纳入国家战略。这是我国迄今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是国家为促进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崛起、协调区域发展而采取的一项"先行先试"的制度安排。"先行先试"的政策与制度安排适应了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挑战。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示范区规划的批准,皖江城市带范围内的九市一县一区都在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这种发展态势下,本文仅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讨如何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空间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2.
有关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环境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分析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分析示范区建立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实证得出结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承接地(皖江区域)的环境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主要转出地(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影响部分显著为正。因此,实施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使承接地的环境恶化,只要加强转移进入门槛和环境管制,承接地和转出地通过科学有效的产业转移可以实现环境“双赢”。  相似文献   

13.
芜湖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应当发挥其“先行先试”的先头作用,依托自身的特殊优势,结合支柱性产业和工业园区建设,在自主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区域合作、招商引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做好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中部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产业选择——以安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五七 《技术经济》2010,29(8):33-37
在区域发展战略调整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沿海的传统产业出现了向中部加速迁移的趋势,安徽正面临着承接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根据相对产业梯度模型,以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六省市为样本,对安徽承接沿海转移的目标产业进行了实证分析。安徽在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显示了明显的承接优势。安徽要增强对产业转移的科技支撑,促进制度创新,改善产业承接环境,以进一步提高区域产业承接绩效。  相似文献   

15.
为使研究的问题集中和有针对性,首先有必要对文章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与范围做一些理性的梳理、交待和规范。一、产业升级的内涵与产业转移承接的效应虽然,产业的结构升级与调整是当前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者使用十分频繁的一个词,但实际上人们是从不同层次和方面对其进行描述和应用的。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安徽参与长三角分工合作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一个重点;既能加快安徽的发展,又可以为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提供广阔的空间。文章对皖江城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的经验、皖江示范区新时期新阶段的承接战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针对安徽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提出在全省一盘棋、统筹布局的前提下,在承接对象、主体、产业和方式上有所侧重、突出重点。在充分发挥安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的同时,创新与产业转出地的合作共赢机制,牢牢把握环保标准,实现安徽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带来的人力资源流动与就业变化,给高职院校教学和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更好地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包括经济、能源、环境和社会等四个子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利用Vensim软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近期和远期发展进行模拟分析,发现:资本能显著影响皖江城市带近期的经济发展,但科技和教育在远期的影响更大;消费水平是决定人口迁徙的主要原因;在缺乏产业大规模向外转移的情况下,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管理部门进行平衡,以更好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经过四年多的建设,皖江示范区已经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围绕四年来皖江示范区产业转移的实际情况展开分析,以各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为对象、建立较为全面的评价体系,采用SPSS因子分子法,选取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8个一级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皖江城市带不同地区产业承接能力的差异。这将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全面系统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