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本文利用吴江县1934年与1950年代初各市镇的工商业调查资料,对两个时期的市镇工商业结构作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专业市镇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作为大多数的中小市镇,并不具有专业生产的特征,而只是起一个与周边农村之间的商品交换与服务中心的作用。专业市镇与非专业市镇的差别,可以清楚地从一个市镇的工商业资本额、贸易额与从业人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2.
清代江南乡村地区存在着政府、宗族和民间慈善三种类型的救济,它们各司其职,互相补充,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乡村社会救济体系。这些救济机构大多集中于市镇,从而使得江南地区乡村社会救济事业的开展呈现出以市镇为中心的态势,这是由市镇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社会动荡。在江南乡村,以抗粮抗税抗租为主要类型的民变多发频发。从19世纪40-50年代的道光咸丰时期,到60年代初太平天国统治时期,民变愈演愈烈。从人员构成上分析,与前20年间清朝统治下的同区域民变相比,太平军治下民变的领导形式、领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属性既有前朝传统的延续性,又有战时太平天国自己的特殊性。就权力结构而言,知识分子通常在民变中拥有关键性地位,农民虽构成参与主体,也是民变的基础身份,但不宜夸大农民在民变中的决定性意义。我们很难建构土地因素、人地矛盾与农民参加反抗之间直接的因果联系。通常是迫于环境和生存压力,以及接受外界利益诱导两种情形的结合促使农民广泛地参与抗争。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讲,官僚集权体制下难以调解的官民矛盾,仍旧是该时期较大规模民变频生的一股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中国农村新一轮改革的起点——农村税费改革具有超越减轻农民负担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形成了对乡镇基层政府组织的财政紧约束而迫使乡镇基层政府通过机构改革,撤并乡镇来缩小政府规模,缩减政府职能,从而促进乡村社会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5.
6.
本文以吴兴县为例,对传统方志与其它文献中乌青、南浔、双林等市镇所谓的"烟火万家"的描述,以及近代以来这些大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进行了仔细的辨析与对照。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清代苏州、湖州、嘉兴三府在1950年代初期的市镇与城镇数量的反差和人口的城镇化比率,作了细致的分析。文章认为,"烟火万家"的说法,只是一种一般性的文字描述,抑或是指市镇与周边乡村的人口总数,而并非单指市镇的镇区人口。清末民国地方自治时期的"市镇",实际上多系自治意义上的行政区划单位,这样的"市镇"人口,只是一种自治人口,而不是真正的市镇人口。明清江南市镇数量上的广泛性成长,与单个市镇的集约性成长之间,有着巨大的反差,而这种广泛性的成长,对江南地区人口城镇化的助益相当有限,不宜作过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地权、贫困与变革——读《江南乡村社会的近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说过,"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贫苦的,因而懂得了穷国的经济学就大体懂得了真正重要的经济学。世界上大多数穷人靠农业养活自己,因而懂得了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一大趋势。国家转型既是现代化的结果,也是其条件。与现代化相伴随的国家转型体现在现代国家的建构。本文通过总结比较传统与现代国家乡村治理结构的几种模式,考察不同时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及其绩效,同时指出,民主合作模式代表了未来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的理想目标与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9.
唐代,甫里作为苏州的一个村落,地处太湖地区松江之畔,自然资源丰富。唐后期,甫里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显著进步,其乡村经济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出现普遍化与集约化的趋势,具有专业化与商品化的倾向。不过,与此同时,其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抗灾能力不足和官府征敛苛重的困境。通过分析甫里乡村经济的实际面貌及其特点与困境,有助于全面认识唐后期太湖地区乃至江南经济的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0.
东晋南朝乡村社会在重新整合的基础上 ,乡村基层组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本文在对此时乡村社会基层组织的存在状况、沿袭及其变迁进行辨析后认为 ,东晋时期乡级基层组织是确实存在的 ,但《宋书·百官志》中记载的乡村组织系统明显带有理想化的成分 ,同时东晋南朝时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里、村并行现象。“村”在三国时期见于史籍之后 ,经历了一个由聚落—一般社会组织—地方基层组织的演变过程。村作为正式的被官方承认并在村中设置村吏的乡村组织 ,应该在南朝 ,特别是齐、梁之后。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目的:把握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互动规律,为土地参与宏观调控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指数分析法和复合指标法。研究结果:通过分析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的结构关系、均量关系和复合关系,从一定视角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研究结论:(1)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存在紧密相关性并呈同步增减变化趋势;(2)人均用地与人均GDP呈同步增长趋势,但人均用地增幅较大;(3)单位产值占地率是评价用地面积与产业产值之间关系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近代江南农村需要向典当融通资金的人口中 ,既有贫困阶层 ,也有富裕阶层。由于富裕阶层有价值的物品较多 ,组织生产、社会交往的支出较大 ,他们与典当的关系较为密切。作为农村传统贷款机构的典当业 ,是连结都市金融市场与农村社会生产的纽带 ,对调剂农村金融、保障农副业生产、稳定社会治安有着积极意义。典当业内部严格的管理 ,培养了一批通晓农村社会实际的职员 ,这些职员事实上成了现代农业公司的人才储备。在对农村服务的过程中 ,典当业与新式金融机构银行结成了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关系 ,成为更好地为农村服务的机构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就其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做出分析,并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增长、农业产出和林业产值.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过快、农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下降迅速、林业用地面积在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农村劳动力商品化的过程来考察农村社区社会资本变迁。在传统农村社会,互助换工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同时还对社区认同、互惠规范以及社区参与等社区社会资本的要素进行着生产和再生产,从而促进了社区社会资本的积累。村庄内部劳动力商品化改变了村民之间的合作方式,直接导致社区社会资本各要素的流失,出现集体行动困境,农村社会内部也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难题: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发展观念的进步和发展战略的调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中国按照分三步实现现代化的构想,在20世纪最后20年解决了温饱问题,并且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所谓小康,完全是中国化的概念,是指温饱有余、尚不富裕的社会经济发展状态。中国目前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16.
清代以来至建国前(1842~1949),福建闽江流域的木材贸易经历了传统意义上的兴起—发展—全盛—衰落的阶段。然而,繁荣贸易也诱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林木大量耗损、水灾频发、野生动植物生存空间被抢占等。同时,环境的恶化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木材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反映了该时期闽江流域内人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因此,历史研究应将环境因素纳入历史评价体系中,进一步寻求塑造和谐自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田燕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5):28-34
为探讨河南省土地利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采用统计法、回归分析法对河南省的土地利用和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耕地面积与人口、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均呈负相关关系;建设用地与之呈正相关关系。二、三产业与城镇用地规模具有正相关性;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和耕地、城市用地变化分为3个时段,变化由平缓发展到急剧波动再趋于稳定。整体来看,土地利用呈现出由粗放走向集约,利于河南省的可持续发展,说明经济越发达,城镇土地利用越集约,越重视对农用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在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消费结构进行聚类划分的基础上,重点对比分析1985年以后各阶段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得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整体质量差。但已开始向小康迈进的结论。提出加强农村居民自身组织建设,推动政策调整是实现消费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