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志 《江南论坛》2011,(9):51-52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人口流动的特点由原来的“个人进城”转变为现在的“举家迁徙”。伴随着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明显增强,城市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其日益凸显的权益需求及保护问题引起各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中,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规模日趋扩大,但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仍不容乐观。课题组针对2013年进城务工人员生存状况的调查数据显示,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权益受损状况较为普遍,其面对权益受损时的过激反应倾向也应引起关注。据此,本文从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和企业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改善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的矛盾焦点,并提出政府、个人和企业三方联动、协力破解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难题的相关建议。该研究对改善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状况、促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3.
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生活,加重了城市的载重负荷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不能只从其权益保护层面来解决问题,这样治标不治本。最深层的应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市民化问题,提高其相关法律权益的认知程度,及对城市的归属感问题。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意识,而不是单纯法律知识的灌输。  相似文献   

4.
周丽 《经济研究导刊》2014,(28):183-184
进城务工人员进入城市后没有稳定的生活来源,面对在城市的生存问题,不是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就是误入犯罪的歧途。解决这一现象的根本在于转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提高其法律意识,让他们从骨子里学会知法、守法和用于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律素质,使其更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形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推进其市民化进程,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广州、深圳和东莞三个珠三角城市的实地调查数据,从工作环境、收入、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出发衡量农民工的整体工作满意度,根据农民工的就业特征区分两种就业流动形式——主动流动和被动流动,分析就业流动对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就业流动是农民工工作满意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主动流动和被动流动都对农民工的工作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要推进"人的城镇化",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工作满意度,需要采取措施减少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流动。  相似文献   

6.
进城务工人员在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他们之中不少人却面临着与子女甚至配偶分隔两地、基本亲密关系得不到满足的现状。长此以往,他们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健康状况会受到很大影响。本文基于"差序格局"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对农民工的婚姻家庭现状进行分析,将他们的亲密关系分为四种形态,即"牛郎织女"型、"夫妻流动"型、"全家流动"型和"个体流动"型,并对每种类型的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农民工自身、用人单位和中介组织三个层面对农民工的亲密关系现状进行思考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土地、户籍等制度暂时不能实质性调整的情况下,租住房就成为解决市民化问题的重中之重和关键抓手。基于经验及实证分析,城市政府应积极规划建设适合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的社区,针对不同进城务工人员群体的诉求进行分类租住房供给及管理,加大公共投入重点改善外来人员居住社区的软环境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人口流动规模、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从人口流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河南人口流动现状的梳理和对未来演化趋势的预测,发现河南人口流动存在着由外围向核心聚集、城镇人口向中心城市流动的趋势,其中人口向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流动趋势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判定河南城镇规模结构朝着中心城市比重日趋增大的方向演化,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朝着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圈规模和密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化。未来河南新型城镇化应重点放在省辖中心城市以上大中城市,并着重培育以郑州为中心的核心城市圈。  相似文献   

9.
以湛江市农民工为调研对象,通过"湛江市农民工市民化现状、意愿及障碍情况"问卷数据,从非正式制度的视角,分析了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及障碍。结果显示:湛江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比较高;农民工市民化非正式制度方面的障碍包括城市归属感、故土情怀和进城成本。进一步,基于湛江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系列重大项目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探讨了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彩娟 《经济论坛》2006,(20):37-4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将进一步加快,随之而来的可能是农村劳动力流动进一步加速。因此,重视对劳动力流动过程中的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工作,建立一定的管理工作机制,完善相应的管理政策,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既能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资本,又能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国内外专家有关劳动力流动理论的研究概况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发展经济学、人口学、地理学等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理论研究向我们揭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性。(一)国外学者…  相似文献   

11.
廖柳文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11,31(12):2007-2012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实现自身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一大必然趋势。基于辅以结构式访谈获取的160份长沙县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资料,探讨了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多数外来务丁人员有进城落户愿意,但受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工作和生活满意程度、农村宅基地、收入水平、政策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小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真正实现了落户城市。要顺利实现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政府应从社会保障、政策配套等方面着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2.
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 城乡结构城镇化与户籍结构市民化是中国人口结构变动的三大趋势特征, 并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多重冲击与交互影响. 考察人口多个维度结构变动对经济的综合影响, 对更好地把握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人口经济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2001—201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这种交互影响进行了考察. 结果表明, 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和市民化趋势会对经济增长分别产生负面、 正向以及U型影响. 从交互影响看, 随着人口城镇化与市民化进程的推进, 将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带来的负面影响, 而老龄化程度的加剧会弱化城镇化与市民化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 市民化则有助于改善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影响. 这表明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 尽早以市民化助推城镇化是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新阶段:农业转移人口和农民市民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再次强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一般可从基本生存条件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层面来评价。基本生存条件评价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城镇就业是市民化之本。二是城镇安居是市民化之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评价也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二是平等享受社会保障制度。以人口转移为城镇化10阶段,进入新时代为城镇化20阶段。随着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会在20阶段基础上进入30阶段,即没有进城的农民就地在城镇实现市民化。前一轮城镇化农民创造了在小城镇自己转移自己的城镇化模式,城镇化30阶段则是城镇在城乡融合中创造市民化新模式。城镇要完成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任,就要具有城市功能,有能力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并市民化。城镇的城市化水平则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评价指标。城镇城市化面临市民化能力建设问题,既涉及进入城镇的农民的市民化能力提升,又涉及城镇的市民化能力。新时代的市民化是政府为主导的,不能单纯靠农民自己,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规划,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的支持和引导上。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系统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的互馈机制并探讨相应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梳理了城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收入差距、就业结构、人口流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新型城镇化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乡发展一体化、优化城镇村空间格局和"四化"协同发展等方面与扶贫开发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并进行简要的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定量评价—问题研判—理论梳理—模型构建—模式提炼—优化调控"为研究主线的探讨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互馈机制的研究范式。此外,总结了三个亟需重点突破的研究方向:1城镇化对贫困地区发展影响的定量测度及问题研判;2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融合发展的内核体系构建,新型城镇化与扶贫开发互馈机制探讨;3新型城镇化助推扶贫开发的多尺度典型地域模式提炼。  相似文献   

15.
截至2016年末,外来务工人员达到了1.69亿人,比增加了50万人.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其市民化大都呈现"半市民化"状态.因此,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制度、 社会、 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三者出发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农民市民化:制度创新与社会空间形态的转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民市民化是城市化整体进程中最为深刻的层面,相关的制度安排至关重要。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加快,目前在一些发达地区出现了景观城市化与农民市民化相脱节的现象,农民市民化问题的重要性更为突显。实际上,从城乡二元分割的制度约束到城乡一体化的制度创新,农民市民化相关的制度变迁并不局限于户籍制度、社会保障等内容,而是作为一个重要主题贯穿其中;不仅如此,相关的制度创新更引发了城市社会空间形态的相应转变。本文试图在制度创新和社会发展的研究中关注空间维度的分析.从社会空间格局、社会空间流动和社会空间治理等三个方面,着重探讨在相关制度创新的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的转变与农民市民化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编者按近年来,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与市场化进程,"农民工",即进城务工人员,这个身份尴尬、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及其生存状态,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聚焦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置疑,进城务工人员是中国工业化的主力军,为中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和社会民主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企事业用人单位本身制度及管理层面长期累积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转移,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化质量。在此背景下,本文测度、分析我国及各省市的流动人口规模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并基于城镇化率和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比较探讨我国及各地区的城镇化质量,结果发现:一是我国正经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主要是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流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但人口由中部向东部流动比由西部向东部地区流动更为明显。二是人口流动使得流入省和流出省的城镇化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在人口流出大省和流入大省表现尤为突出。三是随着人口流动规模的迅速增长,各地普遍存在着城镇化率高于其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的状况,且有持续增长趋势,即各地存在许多没有非农户籍的人口,这部分人无法享受城镇化福利和待遇,这与城镇化的实质相悖,我国城镇化质量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9.
加强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是城市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营造关爱进城务工人员的氛围,健全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体系,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思想文化基础,是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管理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人口流动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制,实现城乡环境统筹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建立效应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全面分析人口流动和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人口流动对于环境污染防治呈现出正向作用,我国整体上已经跨过了人口流入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倒"U"型拐点,但是在区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产业结构和政府管制水平都对环境污染治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论文建议从加快城镇化进度、调整产业结构和政府加大环保治理力度三方面进行完善,在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前提下提升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环保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