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农户信用分析的规范化设计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由于目前农户信用分析不规范、不科学,造成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以把握和操作,这也是影响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积极推广的重要制约因素。对农户信用分析进行理论探讨和规范化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河南省X市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贷款的实践为例,建立了因地制宜的农户信用评价指标,并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为农户信用评价提供一套科学可行的指标体系,旨在缓解农户贷款难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提高农村信用社的风险控制管理,更好地促进当地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庆阳市立足区域实际,按照“政府支持、人行主导、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原则,采取试点先行,全面推广的方法,组织全市农村信用社,以农村信用社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农户信用评价工作,建设农户信用档案,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有力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8年12月末,达茂旗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6293户,建档达74.19%,已评定信用农户13900户,占全部农户的63.3%。获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或其他贷款的农户14372户.占已建立信用档案农户的88.21%。农村信用社对已经建立信用档案的农户累计发放贷款9596万元,余额9926万元,不良贷款余额1259万元,不良率为12.68%。  相似文献   

5.
基于信用村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信贷环境、防范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有效手段,对增加农村信贷投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从信贷营销的视角,提出信用村建设是推行农户小额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有效平台的观点,并通过对农户小额贷款的“瓶颈”制约、模式建立、风险控制、实现条件及功能拓展等方面的探析,阐明了基于信用村的农户小额贷款模式是农村信用社的一种新型的信贷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6.
实践“三个代表”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才 《中国金融》2002,(2):33-34,36
近年来,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所辖鄂、湘、赣三省农村信用社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突破口,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较好地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据统计,截至2001年末,人行武汉分行所辖三省共有5059个农村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占所辖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所占辖信用社总数的93.7%,高出全国水平23.7个百分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206.8亿元,其中,2001年新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达133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余额的45.3%,三省农村信用社共向1277万户农户发放了贷款证,占三省农户总数的41.6%,其中,已有1231万户农户在当地信用社办理了小额信用贷款。同时,不少地方还结合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开展了创建信用村镇活动。目前,三省已评定信用乡(镇)76个、信用村565个。  相似文献   

7.
孙晋 《河北金融》2010,(5):27-28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以下简称"农户贷款")是农村信用社扎根农村社区的重要方式,是国家为实现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际经营中,农户贷款的覆盖率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质量变化呈现出先降后增的趋势,农户信用评定制度不完善、经营成本高、信贷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不配套等问题制约了农户贷款的健康发展。从防范金融风险和切实保证农村信用社改革成果等方面考虑,都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2001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要求在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扩大建立信用村(镇)的试点。为此,各级人民银行和信用社以开拓创新的精神,为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改善农户贷款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9.
2001年以来,甘南州农村信用社在当地人民银行的支持与指导下,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的工作目标,坚持信用社"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改变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以创建"信用村、信用户"活动为依托,积极推广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不断增加农业信贷投入,扩大农业贷款总量.至2003年6月末,全州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信用贷款证>5321本,发放范围涉及35个自然村5321户农户,授信贷款总额达到2238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不仅简化了贷款手续,解决了农户小额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解决了农户发展效益农业的资金需求,而且改善了农村信用环境,促进了农村信用社和农牧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0.
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建设中的问题及导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本溪满族自治县被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列为农户信用评价体系试点地区,人民银行本溪市中心支行与本溪市农村信用社联合下文,依托农户信用评价体系平台,按照大数定理模式创新农户贷款机制,应用农户信用评分结果,发放农户贷款,从而降低审核成本、提高审核效率、扩大贷款规模,最终实现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村信用社经济效益的双赢目标。  相似文献   

11.
佳木斯是世界三大黑土平原之一三江平原主体,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现有耕地1858万亩,农业生产以大豆、水稻种植为主。2002年以来,全市农村信用社全面推广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发放,为解决农户贷款难问题,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截止2004年11月末,全市已评定信用乡镇6个,信用村95个,信用户28885户。  相似文献   

12.
周潮 《甘肃金融》2002,(6):46-48
2001年1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全面推广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信用村镇建设.  相似文献   

13.
广大的农村信用社在农户信用信息管理方面存在着一些薄弱的地方。一是对农户信用信息采用纸质材料进行管理,没有电子化管理,使得对农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工作,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6月份组织3个工作组对全省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工作进行了实地调查.其调查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5.
农村信用社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可以达到简化农户贷款手续,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问题,是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的具体体现。同时做好此项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笔者近期对鹤岗市农村信用社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就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适用性加以分析、探讨。一、鹤岗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情况鹤岗市辖萝北、绥滨两县,全市乡(镇)农业人口5.1万户、17.7万人。共有3家农村信用联社(含3家营业部),22家农村信用社(含6家…  相似文献   

16.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以农户的信用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发放的贷款。因其具有手续简便、利率优惠、周转使用等特点而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从信用社自身而言,发放小额农户贷款不仅是为“三农”服务的具体表现和树立形象的主要途径,而且是弱化信贷风险,提高资产质量,防止腐败的有效手段。自人民银行总行颁布《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以来,各级人行和农信联社等管理部门又……  相似文献   

17.
杨平  靳建新 《新疆金融》2008,(10):56-56
一、玛纳斯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运行现状 (一)制度保障夯实基础 首先,农村信用社制定了《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实施方案》及《实施细则》,并以村为单位成立由信用社主任、信贷员、村党支部、村委会和社员代表组成的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小组,建立了农户基本情况档案和资信卡。其次由农户自愿申请信用评定,根据评定意见,给借款人发小额信用贷款证申请表,由村委会、信贷员和信用社分别签署评定意见,并颁发小额信用贷款证,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管理办法,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农户凭证可随时到信用社办理贷款。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广西百色市12县(区)农村信用社307户农户贷款进行抽样调查,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对影响农户贷款质量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其结论是农户贷款质量与农户家庭人口、收入水平及社会声誉等因素关系密切,并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农户信用信息库、制定统一的农户评价指标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推进缓慢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农户信息采集工作进展情况。一是根据《关于认真开展广西农村信用社农户信息录入工作的通知》(桂农信办发[2007]519号)文件精神,各县农村信用社应在2007年11月底前完成辖内现有34%贷款农户信用信息的采集和数据录入工作。据统计,截至2008年2月底,蒙山县农村信用社实有贷款农户总数19486户,至少应采集、  相似文献   

20.
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是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管理体制的合理安排.是解决农户与信用社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健康发展,必须构筑社会信用平台,完善贷款管理机制,增加科技投入,有效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