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如何缩小城乡社会救助制度间的差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社会救助服务的均等化,已经成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本文从社会救助项目实施、社会救助标准和水平、社会救助覆盖面、社会救助中的政府支出责任以及社会救助的地区间差异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在城乡二元结构政策背景下我国城乡之间社会救助非均等化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我国城乡社会救助均等化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社会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财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深刻的财政学命题,只有突破在现有财政收支框架内讨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局限,立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战略背景,并结合下一步财政体制的均等化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有可能从理念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3.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视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报告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揭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与面临的矛盾,重点围绕城乡义务教育、城乡社会保障、城乡医疗卫生、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四个领域进行了全面分析。本报告提出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一是国家财力分配要实行"三个倾斜";二是在推进相关重大制度与体制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三是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四是注重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5.
医疗救助的均等化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2010~2012年省级数据,本文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测算及其分解技术,发现医疗救助筹资水平存在着横向不公平的问题。省际筹资水平的不平等导致东中西部地区问的差异明显,而且地区内部差异对总体不平等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发挥了拉平效应,但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却没有发挥类似的均等化作用。因此,强化省级财政的筹资责任,是促进医疗救助筹资水平均等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李娜 《财政监督》2022,(9):84-88
我国基本教育服务的均等化的逐步实现对解决目前教育结构不合理、区域教育质量差异较大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义务教育经费配置的公平直接决定了基本教育服务的均等化水平。本文采用泰尔指数法对财政分权体制下五档区域31个省份,2015—2019年的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进行测算。研究发现,我国义务教育经费的配置很不均等。第一档区域的义务教育经费的配置是五档区域中最不均等的,小学阶段的不均等程度高于初中阶段。根据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任何社会中,政府作为社会公共部门,不仅承担着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能,而且也肩负着实现社会公平的重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之一。目前,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比较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着比较悬殊的差距,特别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不均等,  相似文献   

8.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施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可以显著地解决我国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同时改善农民阶层的社会地位。本文着眼于分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理论,从明确公共服务的内涵入手,界定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原则以及当前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容,并且借助经济学模型深入分析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城乡“二元结构”利益固化的财政政策,导致局部地区城乡公共服务差异大,且地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因地而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根本目标在于实现公共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应加快扩大国家财政“三农”支出比重、明确地方财政承担“三农”支出的责任、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并同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存在明显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差异,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呈现能力差异和水平差异,分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现状及成因,对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本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1.
社会救助正当程序是社会救助管理与服务中有助于实现社会救助公正结果,或与社会救助公正结果有关的程序。近年来,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救助基本操作程序,包括社会救助标准制定与调整程序、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程序、社会救助申办程序等。然而,我国社会救助程序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现有的程序存在瑕疵,基层自由裁量权没有得到有效规制,没有建立回避、救助返还等制度。救助程序不完善,不利于保护申请人和救助对象的程序性权利,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实体性权利,同时导致救助政策目标偏离,产生错保、漏保等现象。建议国家加快制定《社会救助法》,或单独制定《社会救助程序规则》,通过立法完善救助程序。  相似文献   

12.
社会救助措施是实现救助目的的载体,是进行价值承载的必要手段与具体方法。常规与应急措施作为现代社会两种基本的救助措施,在适用对象、适用频率、适用内容上均有差异。在"应急性救助理念"的引导下,社会救助措施的法律规范和适用面临着诸多困境。基于法理层面充分挖掘和对社会救助措施实质的全面阐述,从而确立"常规性救助理念"的立法思路,应是未来我国社会救助立法完善应当考量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公共品供给差异与均等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各地区财政能力和公共品支出的不对称,我国各地区农村公共品的国际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2009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农村公共品供给状况的分析,发现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和均等化在东、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农村公共品供给方面排在前十名的大多是中部和东部地区,而排在居后位置的大多是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财力与农村公共品的支出需求存在较大的不对称。为改变这种状况,应当建立和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走农业联社、集体农庄化的道路;有针对性的加大政府对各地区农村公共品的投资;多渠道多方面加大对农村公共品建设的投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回顾中国社会救助制度发展与成效的基础上,本文以社会救助的权利化、福利化、绩效化为发展维度,着眼于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研究,提出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论文指出当前西部农村地区特困儿童社会救助实践存在"多头治理、缺乏协调、救助对象覆盖不全、重资物轻服务、工作人员不足且缺乏专业性"等缺陷。为提升西部农村地区特困儿童社会救助效率,论文提出在基层政府层次上进行组织创新,设立特困儿童社会救助协调中心,以整合输入、协调输出和专业传递为原则构建西部农村地区特困儿童社会救助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救助制度整合与体系完善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基点,完善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关键在于构建主体多元化的社会救助制度层次体系。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应该体现政府主体、社会主体与个人主体之间的共同责任,三者之间应该相互协调,缺一不可。构建多元化社会救助制度,就是以政府主体为主导,社会主体为补充,同时发挥个人主体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法治视野中社会救助方式是指通过法律创设一系列制度化规定,明确社会救助的供给主体与对象,并依靠制度建设与公共政策调整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救助服务的一种手段。确定社会救助方式的基本类型,是开展社会救助立法工作的先决条件。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采取以输血救助为主,造血救助为辅的救助模式。该模式救助水平有限,社会成本较高,社会效果不明显。因此,我国《社会救助法(征求意见稿)》在立法理念上应注重输血与造血两种救助方式的结合,突出造血救助的重要性,在制度层面上加强造血救助机制的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城市社会救助改革为突破口,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覆盖城乡困难人群为目标,我国逐步形成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体系,在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社会救助体系也呈现出二元分割的局面,城乡社会救助自成体系,救助标准差距悬殊,严重影响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本文基于西安市城乡的调查数据,总结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救助政策执行能力滞后,救助政策在基层难以完全精准到位,违背了制度设计的初衷,使得救助政策目标偏离。许多研究提出,应加强社会救助机构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建立社会救助信息系统等建议。这些建议都有其理论和现实基础,实践价值有待观察。今后研究社会救助政策执行有两个重点,增加机构和人员的建议是否可行值得商榷,需另寻他途;要从社会救助的政策规范本身来考察这些制度的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