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各项开放政策的陆续实施,证券市场上以外资为收购主体、以战略收购为特征的外资并购不断增加。通过完善法规、加强监管,进一步发挥国际资本支持我国股份制改造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功能,有利于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随着一系列允许外商收购国有企业的规则陆续推出,中国已经为外资并购敞开了大门。专家认为,外资并购今后将成为中国招商引资的重要形式。正在秦皇岛举行的2004华商中国投资论坛上,来自国家发改委投资所的张汉亚研究员介绍说,作为直接利用外资的一种方式,外资并购可为中国企业解决很多如资金、技术和管理的问题。外国企业可以容易地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迅速和占有市场,形成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随着《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和《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等一系列涉及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的法规和办法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领域形成了从WTO协议框架下外资并购业务的开放。外资并购正成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新亮点。这些政策法规颁布以后外资并购在中国将如何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实施中可能遇到什么难题,如何控制和防范外资并购中的风险,外资在改组国有企业中会有哪些难点,如何利用外资并购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新举措对外资并购的影响,境内企业应如何制定相应对策,这一系列问题您都可以通过本期沙龙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4.
企业管理层收购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归纳了企业管理层收购在国外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介绍了管理层收购在中国的实践情况,分析了管理层收购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理论意义。并从资本市场的几个要素:主体、价格、工具、中介、法规环境等方面说明了我国与国外较为成熟的管理层收购市场环境相比存在的差距。同时,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国有企业改革中,让企业的管理人员持有一部分股份,也就是管理层收购,是眼下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日前,财政部表示,暂停国有企业管理层收购审批工作。据了解,此前,我国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已经开始试点。在试点的过程中,有关管理层收购的争议就一直不断。 前不久,财政部在给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中说,相关法规未完善之前,暂停受理和审批上市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收购,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做决定。  相似文献   

6.
陈茜 《董事会》2006,(4):39-43
近一段时间以来,外资在中国多个产业领域展开“打包”收购行动,大有全面收购中国之势。这引发了包括官方人士在内的国内多个利益集团的激烈反应。这次大规模针对中国关键产业的收购行为,究竟是跨国公司更大规模收购的预演,还是一次投机资金的短期套利活动?本刊选择在这一时机推出外资收购中国相关产业的系列分析文章,意在解读这次大规模收购对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来,中国企业间的并购、收购外资股权,以及收购海外跨国企业等活动变得日益频繁。据Thomson金融数据公司统计,中国是2002年第2季度亚洲地区并购最为活跃的市场,期间共进行了155笔交易,价值高达119亿美元。 尽管目前中国的收购领域在法律上还是  相似文献   

8.
资本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进行产业整合, “高溢价收购”是其威力强大的制胜武器。外资企业在中国进行战略性收购时几乎不用讨价还价,超出国内企业预期的高溢价让人无法拒绝。 2006年2月24日,中国钢铁行业第二例外资并购案诞生。当日,全球第二大  相似文献   

9.
组织变革,在系统设计和实施规划方面.就是要很好解决系统思考与定点突破和谐性统一性难题。案例一:失效的组织变革现状现状:A公司是境外资本收购内地国有企业后组建的合资公司,外资处于控股地位,多年以来董事会没有按照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去管理监督公司的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实体经济在迈向全球化路上走在金融体系的前面,缺乏现代金融支持的中国经济步履蹒跚。金融落后使中国企业不得不依附外资金融机构。缺乏共同国家利益的交易使我国遭遇巨额亏损,外资机构主导金融市场后开始大肆掠夺。中国产业资本对赌境外金融机构失败遭遇收购。外资金融资本联手产业资本逐渐入侵中国市场。现代金融与经济发展相互配套当能推进中国强国之路。中国金融业必须加大改革和发展力度,中国必须为下一轮经济周期提前准备,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海外并购可同时出击。  相似文献   

11.
外资并购已经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一种主要形式,外资并购不仅给我国国有企业带来了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和企业国际化经营.但是,外资并购是一把"双刃剑",它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其中最大的负面效应就是垄断,外资通过并购国有企业承接了原国有企业的行政垄断优势,并结合自身所拥有的经济垄断优势,最终形成一个新的垄断.本文将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垄断转移的过程及原因进行定量分析,然后根据模型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的“入世”承诺,国内成品油市场已经在2004年底放开了零售,在国家出台相关法规、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两大国有石油企业全力推进既定战略实施的同时,外资大举进入、民营企业和其他国有企业积极渗透,市场主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初露端倪,竞争也从单纯的布点铺网向品牌、服务、文化等更深的层次转化。为了对中国成品油市场的发展与竞争态势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寻租问题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赟  徐鹏 《工业技术经济》2008,27(4):99-101
寻租现象在经济活动中是经常出现的,同样,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过程中也并不鲜见.一些政府官员、国有企业管理者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有意地帮助外资低估国有资产价值,人为地压低国有资产成交的价格,寻租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在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外资并购国有企业中的寻租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然后根据模型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一、外资再购频繁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外资收购中国民族品牌事件数不胜数,而被收购的民族品牌大多数都失去了当年的风采,要么被人们遗忘,要么市场份额日渐萎缩。1990年,上海家化与庄臣合资,“美加净”商标被搁置。失去名牌商标的上海家化业绩骤然下滑,年销售额从前一年的3亿多元降至600万元,曾经的“第一护肤品牌”一夜之间蒸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机电工业》2007,(11):29-29
《中国机电工业》:天马收购齐重数控一事被有关媒体报道为:"这一重组开创了民营资本收购机床行业排头兵国企的先河。"有些企业选择整体上市或与外资合作等方案,齐重数控为什么选择的是引进民营资本?  相似文献   

16.
一、当前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现象的特征 围绕国有企业改革这个中心,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迭出,继公司热、改制热后,在未有任何迹象的情况下,又上演了一出出令人目不暇接的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热的“大戏”。其发展之快,争论之多,影响之深,令我国经济理论界、工商界以及党政界人土皆始料不及。 相对于以往的外商并购中国企业,这次并购热潮显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1.外商并购国企居心叵测。以往外商并购国企多是分散性和随机性的,而这次表现出极其明显的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在整个亚太地区十分引人注目,很多外资基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始在上海、广州等繁华城市以各种方式进行房地产投资或正在积极寻找投资项目。最近,随着上海房地产价格的持续攀升,有更多的外资基金开始关注北京房地产市场,比较典型的成交案例包括摩根收购富力城、美林入股银泰中心以及扬子基金对远洋新干线的收购等。目前在大陆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的外资基金及其投资方式目前在大陆房地产市场比较活跃的外资基金包括摩根斯坦利、美林银行、荷兰国际投资基金(ING)、新加坡凯德置…  相似文献   

18.
谁从谁获益:中国制造业中的外商直接投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1995年和2003年的行业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国别外资企业与不同所有制内资企业组合产生的溢出效应模式。结果发现.外资存在与内资企业绩效间的关系并不是普遍而一致的.而是与外资企业的国别和内资企业的所有制类型密切相关。我们研究的主要结果表明,西方国家的投资较港、澳、台和海外华人投资对内资企业的影响相对更大。进一步发现西方企业对国有企业具有正向的溢出效应。而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企业则改进了内资非国有企业而不是国有企业的绩效。本文所发现的外资在中国制造业中溢出效应的有趣模式建议外资政策设计应着力促进不同类型外资与内资企业之间的特定组合,特别是西方跨国公司与本土国有企业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企业与本土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和良性互动.从而最大化外资溢出带来的溢出好处。  相似文献   

19.
面对激烈的房地产市场竞争,成功的企业三大法宝就是将战略管理、项目管理和基础管理结合起来。战略管理是企业的核心,项目管理是企业的战略管理与基础管理的纽带。以外资公司参与中国市场商务烂尾楼的收购为背景,分析了项目管理在收购项目中重要作用,以及房产收购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化工管理》2006,(4):3-3
2006年全球化工业界并购活动在不到3个月时间里,已显示出十分活跃的态势,其中外资整体并购中国企业或加速收购股份,成为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化工市场的一股新的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