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市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对原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李钧鹏 《乡镇经济》2001,(11):17-18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诸多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对这些障碍进行了分析,将其归结为劳动力自身转移能力障碍、信息获取能力障碍、心理障碍、社会偏见障碍、生活与就为业成本障碍和制度障碍六个方面,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等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着眼于宁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总体情况,剖析基本态度和特征,并在基础上提出五大对策。  相似文献   

5.
现在一般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1.2-1.5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多。如果考虑到农业投入的增加、农产品产出中工业性生产资料含量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村中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提高,传统农业自身排斥出来劳动力将会愈来愈多等因素,预计2010年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2亿人。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便成为问题的关键。一、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的历史背景农村剩余劳动力是在一定的技术装备下就劳动力的数量与耕地相比较而言,超出农业…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近13亿人口的大国,目前有4亿多农业劳动力资源,有1.2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仍以每年数以万计的速度增长。如此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及各行各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创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条件。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是21世纪农村经济发展乃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有全局性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7.
王洪波 《特区经济》2011,(6):174-17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广西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延缓甚至阻碍了广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正是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农民素质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有近8亿农民,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本文论述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各种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10.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截至2003年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已达1.6亿,而且预计今后农村每年还新增400万适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已经远远超出土地资源所能吸纳的数量,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拥挤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了农业自然资源的超重负荷.大量活劳动的强制性追加投入,导致种植业边际效益递减,农业开发弹性极弱,既不容纳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可能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  相似文献   

11.
12.
赵兴兰 《魅力中国》2010,(26):84-84
本文通过对遵义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证分析,提出遵义地区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从而使遵义地区农村经济得到活跃,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提高,也为新农村建设和走城市化道路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然产生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经济落后的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  相似文献   

14.
陈俊 《现代乡镇》2009,(4):18-20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对农民就业的新特征,需要对农村剩余劳动力重新界定。金融危机导致农民进城务工机会减少,这就需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不脱离本乡本土就能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力度;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大乡镇企业结构凋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15.
16.
文章从劳动力、产业发展与收入、城镇化与制度4个方面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成因,提出了促进江苏省淮安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对策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总的来说,是量大质低。首先是量大。劳动适龄人口,是指按人口年龄区段划分的16周岁到59周岁的男性和16周岁到54周岁的女性,而现在处于劳动适龄区段的人口,都是八十年代初以前出生的。一方面,八十年代以前,我国人口基本处于高增长阶段。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20多年,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很快发生变化,人口出生率高达35‰,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保持在20‰左右。作为占总人口比重本来就大的农村人口,其绝对增长量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期的到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民工荒"的进一步加剧,"三农"问题的重要性,都迫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本文拟从中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比中,试图探索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20.
户籍制度的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涌入大城市。然而由于缺少一纸户籍凭证,他们被排斥在城市原有的经济组织之外,在工种、教育、医疗、住房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严格的户籍制度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利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不利于工业部门扩张。本文主要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户籍制度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