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1985—2020年张掖市甘州区Landsat影像数据,对张掖市城区建设用地扩展时空演变进行定量化分析,并对其扩展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1985—2020年,张掖市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扩展迅速,可将其扩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985—1995年慢速扩展;1995—2000年中速扩展;2000—2005年快速扩展;2005年之后高速扩展。(2)城区建设用地扩展指向性强,扩展的主要方向以2010年为节点先集中在东北方向后转移到城市西部。(3)城区建设用地空间形态从较为不规则、不稳定的“条带状”转变为简单、稳定的“团块形”。(4)张掖市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与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之间协调性较差,城区建设用地扩展明显过快。  相似文献   

2.
基于模糊模型识别的石碑坪镇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建立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量化各指标并对其评价方法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模糊模型识别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结果:(1)构建评价体系指标,其中大多数指标能够准确量化;(2)基于定性与定量的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对社会生态效益做出了整体的科学判断。研究结论:该案例的社会效益属于A3类(非常显著)、生态效益属于B2类(比较显著)。因此,模糊模型识别方法在土地整理社会生态效益评价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研究黑龙江省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功能演化与耦合协调度,为促进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参考。研究方法: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黑龙江省2009—2018年“三生空间”功能时空演化特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1)黑龙江省乡村地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均明显弱化,生态功能波动不大;(2)乡村地域生产、生活功能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且二者高值区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收缩,说明乡村地域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均在不断萎缩,主要是受到东北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的影响;(3)黑龙江省乡村地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但是2009—2018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研究结论:乡村地域发展策略包括:(1)采取“精明收缩”策略来应对乡村地域生产、生活功能的衰退;(2)促进乡村地域多功能同步协调发展;(3)基于不同乡村地域的特殊性,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以云南省16个地级城市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7年6个时间段的遥感影像、GDP、人口等数据,通过城市面积、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用地增长弹性系数、空间扩展类型、紧凑度等7个评价指标来揭示云南省近20年城市扩展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空间格局上,在这17年间城区规模呈直线攀升,且城市扩展呈现出明显阶段性和地域差异性。(2)用地效益上,城市用地增长弹性系数均大于最优值,城市土地的扩展远大于城市人口的增长,二者出现不协调。(3)扩展类型上,在2000-2010年基本为外延型扩展,2011-2017年内部填充型扩展城市增多。(4)空间形态上,城市紧凑度呈现出“西高东低”的特征,而时间进程上表现为西南部地区先降后升,东部地区逐渐提升。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索城乡一体化定级指标体系及差异化量化方法,以西安市高陵区为例,讨论城乡一体化定级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提炼城乡一致性因素和差异性因素,进而构建城乡一体土地定级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定级的目的;(2)为保证城乡土地定级结果的可比性和一致性,针对一致性指标和差异性指标采用两步走的方式,在一致性指标结果基础上,区分城乡差异性指标进行再量化处理;(3)实证表明,高陵区城乡建设用地级别总体趋势以城区和泾河工业园区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符合高陵区实际。研究结论:城乡建设用地统一定级是现阶段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也是国家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施的技术支撑工作,该研究建立的城乡一体化定级指标体系和差异化量化方法有望为类似地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用地地块,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与规划用途产生差异,如何把握规划的实施程度是土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方法]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通过对网络大数据可以真实地反映城市地块的真实使用状况。研究采用OSM(Open Street Map),对研究区进行城市地块的划分,形成街区尺度的城市地块。采用POI(Point of Interest)数据,建立了POI分类与城市用地分类的映射关系,计算了不同类型的POI数据的频数密度和类型比例,形成基于POI的城市地块用地类型识别方法,对研究区的城市地块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识别。识别结果与第二次土地调查分类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从泸州市的实证结果看,基于POI数据的城市地块识别结果与基于地籍数据的城市地块识别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别。地籍数据主要是表针城市地块中不同实体的土地利用状况,两种数据采集的标准和表达的意义都不同,因此造成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结论]研究认为,POI点有准确的空间位置信息和丰富的属性信息,主要是表征城市地块中不同实体的真实使用状况,可以较准确地判定快速发展的城市进程中的城市用地类型,能较为真实反映城市地块的现实使用状况,但也要注意POI数据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构建宅基地多功能测算模型,基于地域和村域区位两个维度探讨宅基地综合价值及其空间分异,为宅基地的定价补偿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文献研究法,定量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宏观地域尺度上,单位宅基地价值呈现浙北平原(嘉兴市)>浙中盆地(义乌市)>浙南山区(泰顺县)的分异特征,城中村单位宅基地价值地域差异相对较小,近郊至边远地区逐渐增大;(2)微观村域区位上,浙北平原(嘉兴市)和浙中盆地(义乌市)宅基地价值均呈现出城中村>近郊型>远郊型>边远型的分异特征,浙南山区(泰顺县)宅基地呈现出城中村>边远型>近郊型>远郊型的分异规律;(3)宅基地价值构成因地域和村域区位不同呈现明显差异。研究结论:宅基地功能价值具有显著的地域和村域区位分异特征,应考虑宏观地域和微观区位因素差异化定价,以平衡不同尺度区位农户宅基地的退出补偿收益。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特征与整理方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归类分析法和GIS方法。研究结果:(1)最新数据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总计有3803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1141 km2,空间特征差异显著;(2)依照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边界和规划控制范围边界,可以将居民点区分为圈内居民点、环内居民点和环外居民点;(3)三类农村居民点存在显著的不同特点,整理方向不同。研究结论: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需要按照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分布与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提升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测算不同村庄类型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精准识别地块整治优先级,使得土地整治决策更加准确、科学。研究方法:以湖北省黄梅县为研究区域,结合空间规划和自身资源禀赋对村庄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村庄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测算,并利用单类支持向量机对农村建设用地图斑的整治重要性进行识别,最终实现潜力总量约束下的潜力图斑的整治优先级安排。研究结果:(1)黄梅县共划分出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集聚发展型、存续提升型、搬迁撤并型5类村庄类型,其中包含村庄数量最多的是存续提升型,共有272个行政村;(2)规划期内黄梅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理论潜力规模6 624.66 hm2,现实潜力规模3 586.03 hm2;(3)整治紧迫图斑占潜力规模的7.21%,整治较紧迫图斑占潜力规模的15.02%,整治一般紧迫图斑占潜力规模的51.14%,整治不紧迫图斑占潜力规模的26.63%。研究结论:村庄分类下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规模预测与地块整治优先级识别,可以为村庄布局优化和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操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研究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管理技术路线,解决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影像数据管理与共享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对比试验法,实例验证法。研究结果:(1)采用数据库和文件系统混合管理方式,显著提高影像数据的存储和检索效率;(2)通过建立影像镶嵌数据集,构建影像金字塔和概视图,实现了TB级遥感影像数据的快速组织、更新和发布;(3)采用JPEG_YCbCr视觉无损压缩方法,大幅度提升影像金字塔压缩效率和压缩比。研究结论:基于镶嵌数据集的海量遥感影像数据管理技术,应用于江苏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数据中心系统建设,解决了技术瓶颈,实验证明该技术路线可行。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6年DMC和2008年UCD两期高分辨率的正射航空遥感影像,对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提取并分析了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近两年仓山区建筑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新建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大于改扩建建筑用地面积;福州市中心城区逐渐往仓山区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城市位序 — 规模规律的演化和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同城市规模关系的变化,预测未来城镇化发展占用耕地情况,提出基于耕地保护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回归分析法和函数模型预测法。研究结果:中国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随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而增加,但正在快速下降,中国城镇化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结论:为更加有效地保护耕地,中国应加快制定以发展大城市为主导,各级城市城镇全面发展的城镇化战略,推行高人口密度的城镇化发展政策措施,走紧凑型城镇化道路。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揭示近年中国城市人口与建成区土地面积规模的发展特征。研究方法:在面板数据中运用分形理论的城市位序—规模分布法则和异速生长模型,对中国设市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以城区人口规模和建成区土地面积作为衡量城市规模的指标,其规模分布均符合位序—规模法则,且模型拟合判定系数均在0.93—0.96之间,证明拟合优度较好;(2)在剔除人口为10万的临界值以下城市后发现人口—建成区土地面积异速生长标度指数b均在0.85以上,表明中国城市处于正异速生长阶段;(3)大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过大,人口数量基本饱和,应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研究结论:在城市化进程中,应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对历史遗留的城市老城区私房用地使用权定性和转让等管理制度创新进行探讨,为完善国有土地地籍管理制度,保障私房用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健全城市土地收益分配机制提出建议。研究方法:基层调查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明确了城市私房用地使用权确定的复杂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城市私房用地使用权性质确定和地籍管理制度完善的初步性建议。研究结论:应加紧出台城市老城区私房用地使用权专项法规制度,推进登记发证工作。  相似文献   

15.
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内在机制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研究分析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内在机制和驱动力。研究方法:资源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收益的不同是土地用途转化的最直接驱动因素;新增建设用地仍然是拉动和促进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提出了应用税收等经济手段平衡农业用地与建设用地的措施对策。研究结论:为调控中国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和促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的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is to test empirically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 hypothesis for 42 Romanian counties over the 2000-2014 period. Specifically, we investigate the existence of an inverted U-shaped curv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ial built-up land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 low-income EU country undergoing rapid and profound transition. We do so by making innovative use of spatial panel econometric techniques. Contrary to our expect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an inverted EKC, implying that higher levels of residential built-up area occur for higher levels of wealth. Moreover, we find that the built-up land in Romania mainly reflects processes of urban expansion, such as sprawl or suburbanization, that may have harmful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consequences. Spatial spill-overs in terms of built-up land arise and spread, albeit to a limited extent, to neighbouring locations. These findings are of potential significance for policy makers, because they highlight the need for coordination among neighbours. Furthermore, strengthening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local tax management, and planning urban regeneration better could curb and even reverse the extensive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性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测度方法和蔓延控制策略。研究方法:维度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城市蔓延是多维度现象,要综合运用单一维度测度和综合维度测度两种方法,才能全面认识和测度城市的蔓延程度;(2)临沂市城市蔓延特征总体呈现加重趋势,城市去中心度加重,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逐渐降低,城市通达度逐渐增强,城市开敞空间逐渐减少;(3)城市蔓延是多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本改变城市蔓延趋势,需要从不同维度进行综合施策。研究结论: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重点调控的大背景下,有效防控城市蔓延,需要科学编制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并依据相关指标的测度结果,系统实施相应的城市蔓延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寻找一种障碍物的处理方法,以提高城镇土地定级过程中障碍物提取的精确性.研究方法:首先提出一种动态网格算法,该算法依据复杂障碍物的形状特征,确定定级单元网格调整值,对障碍物区域的网格进行加密处理后,提取障碍物范围内的网格,并应用栅格距离分析方法获取因子至定级单元的相对距离.之后将动态网格算法应用于南昌市中心城区土地定级过程中障碍物的处理,并与固定网格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使用动态网格算法不仅解决了传统固定网格法在顾及障碍物的土地定级过程中因障碍区较窄起不到阻隔作用所导致整体的定级结果偏高的问题,还提高了障碍物处理精度和数据处理效率,保证了障碍物处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结论:顾及障碍物的动态网格算法可为土地定级提供参考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苏锡常地区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三个城市为研究单元,以2007~2017年为研究时间段,从行政区划调整概况、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及经济水平四个方面来进行苏锡常地区的行政区划调整实践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7年,苏锡常地区三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近10年来,苏州市建成区面积扩张程度最大,人口总量最高,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并在201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无锡市在2012年实现了显著扩张,虽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呈先快速上升再缓慢下降趋势,但仍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并在2010年和2017年实现高速增长;常州市城市空间平稳扩张,经济水平持续提高,并在2017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峰。最后,本文就如何加强苏锡常地区经济圈建设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城镇行政区划调整研究提供深入的案例分析,也为其他中小型城市发展提供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以此为标准,结合武汉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数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首先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武汉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同时应用多城市对比评价方法与其进行评价效果的比较,以期得到该市土地利用较准确的评价成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武汉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途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