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通“过十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攻关,我国建立并完善了重要植物有害生物分子检测和抗药性诊断技术体系,为重要有害生物预警和有效控制提供了技术保障。针对10多种外来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国内重要病原物,在对病原生物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特异性分子探针筛选、抗药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乳品业的发展中,一直是硝烟不断、纷争四起。大乳品品牌气吞山河、攻城掠地,前10家乳品企业年收入占整个乳品市场的70%以上。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中小乳品企业在日益严酷的市场环境中如何生存并发展?本刊采集两篇文章。以抛砖引玉。[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王利华 《中国农史》2000,19(4):82-87
本文对中古即魏晋南北朝随唐时期中国乳品生产与消费情况略作考述。文章指出:这一时期,我国已有相当成熟的畜乳生产与加工技术,出现了酷、酥、醍醐和乳腐等多种畜乳加工制品;在北方农耕地区,畜乳生产曾是重要的经济项目,乳制品已投放到市场成为交换商品。食用和饮用乳品在当时较为常见,特别是煮食煮饮酷继和酷浆曾经相当流行;以乳品作烹饪食品的配料也甚多见;当时的医家养生家非常重视乳品的食疗营养价值,对各种乳品的性味、食疗功效和饮食宜忌多有论述。中古时期的畜乳有牛、马、羊和驴乳,但以羊乳为主,与当今以牛乳为主的情况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5.
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种资源支持,林业资源对我国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在谋求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经济领域进步,也要采取各种有效科学技术保证生产资源的供应.当前林业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就是有害生物对林业资源造成的危害,这需要人们采取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确保林业资源正常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就是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简要分...  相似文献   

6.
中国乳品企业间的竞争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乳品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在奶源基地、市场份额、产品质量、研究与开发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竞争在促进乳品产业发展的同时,也给原奶生产和乳品企业带来一些问题,不利于乳品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纵向组织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基本原理与管理规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入侵(Biologicalinvasion),是指生物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由原生存地被引入到一个新的环境,并在自然或人为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最终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农林牧渔业生产、危害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等的现象或过程。由此,本文着重探讨了生物入侵的基本原理与安全管理规则,以期为我国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引进、传播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与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乳品市场进入壁垒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乳品市场的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和产品差别化壁垒较低 ,使得产业内竞争激烈 ,部分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 ,采取了一些不利于产业发展的行为 ;同时乳品市场的绝对费用壁垒较高 ,使得各大企业都努力控制奶源 ,结果使奶农处于受“要挟”的境地 ,影响了整个乳品产业的发展。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纵向组织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首先探讨的营林技术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中的作用,然后论述的具体的应用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0.
李兵 《现代食品》2021,(15):90-91,98
微生物检验是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参考指标,是评估食品是否可以食用的主要依据之一.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生产加工时添加的各类添加剂数量越来越多,增加了食品安全检测难度.本文简单阐述了食品微生物检测内容,以及荧光抗体检测技术、免疫酶技术、基因探针技术等常见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并探讨了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呋喃唑酮是一种有抗菌消炎作用的药物,曾作为兽药用于水产养殖。但会导致水产品中残留呋喃唑酮及其代谢物(AOZ),通过食物链作用在人体富集,危害人体健康。以水产品中残留的呋喃唑酮及AOZ为研究对象,对其检测方法进行分类概括,总结了国内外对水产品中的呋喃唑酮及AOZ检测方法的应用和进展,联系实际对方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旨在通过分析检测方法为监测残留提供新思路,以期保证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李宗师 《现代食品》2020,3(5):132-133
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控制需要科学合理且高效的检测技术和检测手段来作为保障.在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是质检质控的重要内容,本文围绕这类检测技术进行了探讨,概述了黄曲霉毒素的内容和涵义,分析了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主要危害,论述了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技术,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3.
食品相关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是食品相关产品在市场上销售之前的关键环节,也是市场监管的重要途径,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食品安全。本文从食品相关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方面入手,分析检验检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建议,为后期食品相关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雪吟 《现代食品》2021,27(2):64-67
蜂产品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蜂胶检测标准和手段不足,无法准确评价我国蜂产品的真伪和品质,加之受利益驱使,国内蜂产品产业乱象丛生,制假售假现象严重.为此,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和聚类分类等方法,从发展趋势、技术分类、区域分布和同族专利分析等方面对蜂产品检测技术进行归纳汇总分析,以期为相关部门和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战略的落实,食品安全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重金属镉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强的化学性污染物,在水产品的污染中出现频率较高。因此,本文对近几年水产品中重金属镉的检测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了样品的前处理技术、传统检测技术以及快速检测方法等几个方面,并对这些方法的研究进展做出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选用我国乳品行业上市公司2011—2020年的各项财务数据,探究营运资本结构和经营绩效之间相关性。研究证明: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之中的占比、存货在流动资产之中的占比与公司绩效呈反向变化关系,应付账款在流动负债之中的占比、总资产对数以及营业利润增长率与公司绩效呈同向变化关系。最后,提出了乳制品行业上市公司必须合理控制其流动资产,确保必要的流动性,并适当调整负债比例,提升生产经营活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微胶囊技术因具有保护活性、减少损失、改善物质稳定性等优良性能而被广泛使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制品行业不断朝功能性方向发展,其中很大程度得益于微胶囊技术的推广应用.本文综述了常见的营养功能原料益生菌、油脂、维生素、矿物质及食品添加剂等微胶囊技术及其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研究,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建立了一种灵敏、准确、快速的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乳制品中对苯二甲酸二辛酯含量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考察了提取试剂的类型、提取试剂的用量、超声的时间与温度等对回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前处理方法为:样品经5 mL正己烷25℃超声提取30 min,离心分离取上清液,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外标法定量.在此试验条件下,对...  相似文献   

19.
李虹 《现代食品》2022,28(1):131-133
在我国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及人们愈发重视食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下,食品安全检测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此,相关部门要加大食品检测的力度,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该项工作具有明显的复杂性与烦琐性,因此检测人员需具备高度的责任意识,要合理使用食品检测技术,保证消费者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20.
An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from 207 households from Bamenda urban town revealed a high preference for fresh milk though actual consumption was low. Only 36% of households reported consuming fresh milk. Apart from butter, all households reported consuming local and imported dairy products on a daily basis. Only 4%, 3% and 16% of low-, medium- and high-income households consumed fresh milk daily, while 7%, 12% and 6% of low-, medium- and high-income households consumed fresh milk weekly. Mean household consumption of fresh milk was 3 kg for the high-income households, 3 kg for the low-, and 2 kg for the medium-income households. Although high-income households spent more money on fresh milk compared to the medium- and low-income households, the proportion of income spent on fresh milk was lowest for the high, followed by medium and low income households. The study suggests the need to organize home-based education programmes on nutrition as a strategy for boosting the consumption of dairy products among low-income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