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金融以惊人的速度革新着金融行业,特别是中国数字金融跨越式的发展让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针对数字金融的研究层出不穷。鉴于此,本文首先辨析了数字金融的含义及相关概念,厘清了数字金融的各类测度指标;其次,归纳并阐释了研究数字金融经济效应的相关理论模型;然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梳理了数字金融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成果,宏观层面分为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两个方面,微观层面则包括数字金融对商业银行、企业、个人和家庭的影响;最后指出应更加广义地理解数字金融含义,全面地运用测度方法,在研究数字金融经济效应过程中要探讨和检验更多的影响机制,得出更具开创性和实践性的研究成果。本文对数字金融含义、测度指标以及经济效应做了详细的梳理,对于开展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具有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与经济绩效两方面、以生态经济效率与效果两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并基于粗糙集理论对指标进行优化,设计了基于AHP和粗糙集理论的指标权重,综合考虑了主观经验与客观数据的特点,构建了基于DEA的效率模型和基于综合评价的生态经济效果评价模型。根据效率与效果测度结果,设计生态经济综合指数,并根据分布情况构建钢铁企业生态经济效率—效果矩阵及其路径优化矩阵。钢铁企业综合绩效的测度弥补了传统绩效考核的不足,只有综合考虑生态经济效率和效果,才能全面衡量企业的生态经济绩效。  相似文献   

3.
在大数据路径下,贵州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依托于数字经济的数字贸易应运而生。分析贵州省近年来数字贸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抢抓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新机遇,加快推进贸易数字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梳理数字贸易的内涵及常用测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并使用基于熵权法的TOPSIS模型,从基础设施环境、数字贸易能力、数字技术水平、贸易潜力四个维度对贵州省2013—2020年的数字贸易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研究发现,优化基础设施环境、提高数字技术水平、增强数字贸易能力均对贵州省数字贸易的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贵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4.
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的繁荣与衰败。本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房地产泡沫理论和预警预报系统理论在房地产价格、规模、需求和结构等四个方面十四个子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大系统控制和专家系统的思想、原理、结构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计量经济模型、定性和定量等方法筛选测度指标和确定测度指标的正常、基本正常、异常的区间维度,采用多因子权重系数法,综合评判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最后,通过对长沙市近三年的历史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评估出了各阶段长沙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  相似文献   

5.
房地产市场健康与否,直接影响一个地方经济的繁荣与衰败.本研究通过借鉴国内外房地产泡沫理论和预警预报系统理论在房地产价格、规模、需求和结构等四个方面十四个子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沙市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综合评价模型,基于大系统控制和专家系统的思想、原理、结构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计量经济模型、定性和定量等方法筛选测度指标和确定测度指标的正常、基本正常、异常的区间维度,采用多因子权重系数法,综合评判房地产市场健康状况.最后,通过对长沙市近三年的历史数据资料进行实证分析,评估出了各阶段长沙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程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1~2019年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度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构建分位数回归模型验证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在不同的新型城镇化水平下均可显著提升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并且随着分位数由低端向高端变化,数字经济对其促进作用加强。区域和城市规模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和特大型城市的提升效果更为明显。最后提出统筹城市特征和发展差异,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1—2020年20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先缩小后扩大的“U”型特征;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影响劳动力流动间接作用于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数字经济促进了劳动力流动,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数字经济发展后期会抑制劳动力转移,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与城乡收入差距的“U”型关系在经济欠发达城市更为显著;相比于高行政等级城市,数字经济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拐点在低行政等级城市的到来更早。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在推动我国效率变革和激活消费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文章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生产效率和消费提升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拉动消费水平间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却不显著;最后,在测度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效率后发现,与第二产业相比,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第三产业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大.因此,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强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加快数字化消费转型,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随着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向外贸领域的加速渗透,数字经济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对外贸易质量等方面的优势逐渐凸显。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数字经济与对外贸易质量指标体系,并对其指数进行测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对外贸易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正向地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质量提升,而且该结论在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剔除特殊地区样本、采用工具变量法分析检验后依然稳健;数字经济不仅能够直接推动中国对外贸易质量提升,而且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中国对外贸易质量;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东西部地区对外贸易质量受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且数字经济对于中国对外贸易质量的提升效应在经济发达省份中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0.
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民生问题、生态环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体系等影响黑龙江省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代表性、独立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起由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稳定、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黑龙江省和谐社会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用来测度和评价黑龙江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1.
基于淮河经济带的发展特征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选取数字信息基础、信息和通信产业发展、数字化应用、创新能力四个维度15项指标构建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评价体系,并以2012—2018年淮河经济带省域的面板数据为样本,研究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区域均衡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各地区之间有明显的差距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耦合协调度也呈现出上升趋势,淮河经济带数字经济整体处于失调区间,并且各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是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2011—2021年我国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对数字经济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并对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多维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提升林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这种影响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城市与中心城市的数字经济对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更强;数字经济通过促进林业产业集聚和林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协同水平在数字经济赋能林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效应。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要加快数字经济与林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进林业产业集聚,促进数字经济与绿色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数字经济理论,诠释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并在深入分析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现状及特色的基础上,从发展与应用水平、效益与规模、技术创新能力3个维度构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项目体系,计算2016—2020年我国30座重点城市的数字经济指数,从而呈现出30座重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差异,以及我国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继而,利用SAR模型进行驱动要素分析,得出经济增长水平、外商投资占比、政府投资占比、人力资本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等要素对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虽处于快速攀升阶段,但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西部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较大的数字技术鸿沟。若要社会经济全面数字化进程持续发展,并让发展水平更为均衡,还需继续推进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开放力度,吸收先进经验与理念,并因地制宜地实行地区差异化政策,完善数字经济治理手段。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和谐社会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民生问题、生态环境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影响黑龙江省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科学性、代表性、独立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可操作性的原则,构建起由经济发展、生活质量、社会稳定、精神文化、生态环境等5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5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黑龙江省和谐社会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用来测度和评价黑龙江省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进程。  相似文献   

15.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将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基于数据交易平台设立的准自然实验,采用耦合评价模型测度2010—2021年全国280个地级市的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水平,以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以数据交易平台设立为表征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该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成本效应、要素配置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路径影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实融合的提升效应在产权保护程度较高、行政等级较高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表现更为明显;拓展性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而应加强数据交易平台建设,多维度探索数实融合路径,挖掘试点政策潜力,加强区域主体的交流协作,优化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好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产业融合是实现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按照“内涵辨识—定量测度—研究展望”的逻辑主线,从产业融合的概念内涵与基础理论、测度指标与方法、测度尺度与演化机制等方面梳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对产业融合概念与内涵的认识有一定差异,但对其本质认识与要求基本一致;产业融合测度指标选取呈现多维化、多属性特征,但是尚未完全突破静态性层面;产业融合研究尺度偏向宏观、研究对象偏向特定产业,缺少中、微观视角下的量化研究以及不同情境下的深入研究;产业融合的时空差异化机理研究亟待进一步加强。对此,提出五点展望:加强理论基础研究,完善理论分析框架;丰富测度指标体系,注重差异指标选择;推动动态关联研究,探究多维融合机制;重视微观特征挖掘,增强理论研究深度;关注数字融合研究,掌握演变成长轨迹。  相似文献   

17.
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被视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与此同时,数字经济驱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已成为助推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促进两业融合从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机制基础上,采用2005~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测度了数字经济、两业融合程度及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等指标,并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三者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直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且主要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的,相比于数字经济更为发达的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中西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影响更大。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的确能有效提高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程度,并以此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驱动作用,而且相较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两业融合的推动力度更强。本文最后从提升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激发两业融合动能以及推进制造业区域数字化协调发展三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为提升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本文从质量、效率、动力角度出发,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2011—2019年黄河流域九省区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实证探究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流域内省际间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与中下游地区相比,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影响力在上游地区较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为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九省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积极推进各项规划落地,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因地制宜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作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部分,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依托和保障.已有研究较少关注数字经济与区域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论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可以通过直接传导机制和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间接传导机制推动区域融合发展,这个过程具有门槛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本文测度了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腹地城市数字经济、产...  相似文献   

20.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需要配套的数字营商环境作为保障。文章选择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市场环境、数字政务服务、数字法治规则、数字创新环境5个维度,构建我国数字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运用改进熵值法、核密度分析、障碍度模型,对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数字营商环境水平进行测度评价。研究发现:全国数字营商环境水平不断提高,但整体水平较低,数字基础设施的贡献最大,数字法治规则的贡献最小;数字市场软环境障碍度提升与数字基础设施硬环境障碍度下降并存;东、中、西区域呈阶梯状发展,区域内离散程度增强,差距扩大,极化现象减弱;经济发展、互联网应用、人才数字素养等多障碍因素制约东部数字营商环境发展,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对中西部的阻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