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闯关东》作为一部历史巨著,通篇洋溢着一种震撼力,不仅是缘于对历史的真实书写,而且也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剧中的女性形象蕴含着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2.
金文涛 《时代经贸》2012,(20):31-31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女性的形象只有在“五四”运动开始后,女性才真正作为一个“人”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反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们的文学,在反封建礼教的层面上更能体现出“五四”文学革命的成绩,也更能显现出那个时代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林白《一个人的战争》和陈染《私人生活》的文本分析,揭示了当代女性文学由于缺乏真正的个体人格独立和人道主义的大背景,而被误置为一种消解女性、最终消解个性的文学,由“先锋”而落入了《红楼梦》式的传统陷阱。  相似文献   

4.
亨利.詹姆斯在《德莫福夫人》中刻画了一个被忽视、被压抑的女性形象——德莫福夫人。她深受男权制统治的压抑和扭曲,但却一直努力为追求自我而进行本能的反抗。通过描写德莫福夫人对夫权制的反叛和颠覆的女性故事,作者亨利.詹姆斯表明了其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对男权社会的积极挑战。  相似文献   

5.
《西游记》是对社会众生相的生动描绘,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更是妙笔生花,通过描述一系列人、妖和神的女性形象,充分展示了人性的美丑,展示了在男权社会里封建礼教对女性合理追求的残酷禁锢及封建妻妾制下女子残缺的个性生活,表现了作者在女性观上有一些闪光之处,但同时沿袭着沉重的陈习陋俗。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学是一种男权特质的文学,这一点自然也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文通过对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女性鬼狐形象的解读、分析渗透于其中的男性视角、话语和愿望,揭示男性话语强化男权传统的文学事实。  相似文献   

7.
《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的形象自强、勇敢和理性的象征,而另一个古怪、恐怖可怕的女人伯莎·梅森却往往被忽略或只是被看做推动故事情节的一个工具。但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个疯女人伯莎·梅森这一形象反映出夏洛蒂·勃朗特在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所感受到的社会对妇女的压力以及她的双重性格在《简·爱》中的曲折反映。  相似文献   

8.
海明威的小说常以塑造“硬汉”形象著称,但他同样也是一个关注女性和女性意识的作家.在《雨中猫》和《白象似的群山》中,海明威运用简洁的冰山文体勾勒出了女性在社会和情感上的失落与迷失.在创作这些形象时,他表达出了伟大的人性思索和强烈的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9.
舍伍德·安德森的名篇《林中之死》讲述了一个并不可怕但又无法避免的死亡的故事,展现了女主人公悲怆的一生和故事讲述者对她的死亡的反应。认为原型批评能更好地阐释格兰姆斯夫人从天真纯洁的女孩到最后被所有人遗弃的老女人形象。在她的一生中,不幸和悲剧总是陪伴左右,因此,认为格兰姆斯夫人的形象体现了替罪羊原型——她不过是那个冷酷无情的的父权社会中众多无辜女性牺牲品中的一个,她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被男人利用,成为父权社会的替罪羊。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研究晚清时期的社会性别时,我们往往会关注报刊媒体中所反映的女性形象。《申报》和当时形形色色的画报等媒体对妓女形象的观察,可见晚清妓女的“点点碎影”。《申报》同当时画报进行比较,由于定位的不同,《申报》和当时画报在语言修辞上确有不同。《申报》强调了鸨母的恶劣、惨无人道、贪婪与唯利是图及狡猾,而对妓女本身的非议不多。在画报不多的记载中,妓女是作为一个整体负面形象出现的,鸨母并没有被单独区分出来。尽管商业因素影响到报纸媒体的表现形式,而决定媒体中的女性形象的是更深处的社会思想,可以将当时所有的思潮分成传统心态和启蒙思想两个体系中。  相似文献   

11.
从《申报》广告看现代上海社会的女性认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儒年 《开放时代》2003,(6):102-112
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广告,对性别认同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通过文字和图片形成的话语,为时代女性提供了有关美、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同标准,引导女性在社会生活中按照这样的标准去塑造自己的形象,从而形成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的性别认同。  相似文献   

12.
论易安词     
本文浅谈李清照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和她的淑女情怀。活跃的生活正是她创作的源泉,从李清照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学追求和社会关注等不同层面去透视李清照作为一个文化女性对人生世亭、美好情事、环境际遇所持的态度,从中揭示其文化女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3.
赛珍珠在《大地》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众多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主要有阿兰、荷花、梨花和杜鹃,每个人又各有自己的境遇,其中梨花的境遇最引人注目,他喜欢上了一个年龄相当于她父亲的男性,这是恋父情结在她身上最直观的体现,即典型的“老夫少妻”型的婚恋模式,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  相似文献   

14.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位来自维也纳的陌生女人用其短暂的一生苦恋作家R先生的故事,塑造了一位为爱甘愿奉献自己、牺牲自己的女性形象。试图以女性主体意识为理论基础,来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做一个新的解读,不难看出,在这部作品中茨威格选择从女性的视角出发,表达一位男性作家对女性的同情、怜悯之情。  相似文献   

15.
蔡渝  焦若薇 《大陆桥视野》2022,(11):108-109+112
社会主流价值观引领下,以“抗疫”“扶贫”等为题材的影视剧、电影大量涌现。以单元故事叙事的“时代报告剧”引领主流影视剧潮流。在这些影视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形象”完善着“女性力量”的内在含义,文中对《最美逆行者》女性叙事策略进行梳理,探索媒介市场建构女性形象的多元视角和转变女性叙事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石萌 《经济研究导刊》2013,(1):272+290-272,290
女性主义并不是一种批评方法,而是有助于认识媒介活动中性别的"刻板印象"。其中,女性是被建构的、男权社会的一种内化。在社会性别秩序中,所谓的"女人"都是固定的角色,而《末路狂花》从当代女性主义出发,探讨讲求多元发展和差异,强调理论和实践中关注因种族、阶级、年龄、性取向、性别认同而在女性之间出现的差异,并且拒绝以白人、中产、异性恋的女性主义的声音视为普遍和唯一的标准,要真正的发出女性的声音,拒绝歧视,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让更多人看到女性本质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17.
本篇论文以张爱玲的巅峰之作《金锁记》为切入点,以张爱玲过早的经历人生的大喜大悲以及对人生抱有热情而荒谬的幻想为背景,分析了作品中最典型的女性形象——曹七巧的悲剧人生,从当时的封建社会环境以及作者自身的成长经历与婚姻生活来分析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悲剧意识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李光斗 《经济月刊》2014,(9):192-192
《小时代》和《后会无期》同期PK,不仅是电影娱乐界的大事件,而且是80后、90后世界观隐秘内心的一次大曝光:未来中国究竟是小时代一样的浮华世界,还是永远在路上疲于奔命的后会无期?纵观韩寒的小说,其行文中到处都充满着反讽、双关等文学手法,行云流水,充满幽默感。就像《后会无期》中出现的各种段子,让人毫不吝啬自己的笑声,例如:“小孩才问是非,大人只讲利弊”,睿智中透露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正是通过运用这种段子的方式将电影与影迷联系在一起,贯穿始终,可以说段子是韩寒《后会无期》中的第一大亮点。韩寒电影更像是一部“段子电影”。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红玫瑰与白玫瑰》和《膏蛇》两个文本出发,一边关照张爱玲笔下女性全人格难以实现的生存状态,一边看李碧华如何从女性对自我的追求以及对爱的困惑,这些人生存的基本权利和向往出发。修正父系传统赋予的女性形象。从而为实现女性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超越,真正树立女性意识,寻求女性的理想人格寻找了一条可行之径。让她们从泥泞的现实中拔身而出。  相似文献   

20.
凯特·肖邦的作品《一小时的故事》在美国文坛中占有重要地位。女作家肖邦在作品中融合她对生活的感知和极具创造性的表达,十分深刻地反映出妇女的生活。19世纪末南方社会中女性为塑造自己的身份和争取独立话语权而付出的大量努力是她创作时所关注的重点。基于对《一小时的故事》的分析,以女性主义为出发点,阐述作品中关于传统女性形象的挑战,并指出作品中女性主义的不彻底之处。同时,通过结合时代背景,浅析当时女性主义的发展因其所处时代而具有的局限性,并探讨十九世纪女性作家为争取女性意识解放而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