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野外矿泉水选区,如果采集水样数据量大面广,全部水样送实验室分析会导致时效性低,费用偏高,不利于野外工作的开展。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方法,即组建野外分析实验室,快速测试分析水样的几项指标,通过测试结果筛选矿泉水可能性大的水样送实验室全面检测。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2.
国内建成第一个面向通信产品的GSM实验室全球最大的第三方认证、检测公司——瑞士通用公证集团(SGS)及其中国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SGS-CSTC)宣布,其在上海建立的中国第一个GSM实验室正式开始运营。这是这家公司继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之外,在亚太地区投资兴建的第3个面向通信产品的检测认证实验室。该实验室耗资5000万元人民币,主要将为国内外无线设备生产商提供GSM/GPRS通用标准测试,其中包括射频测试、协议测试和SIM卡测试、音频测试、环境稳定性测试及电磁兼容性等测试。其范围涵盖了无线设备及其产品等的预测试、研发…  相似文献   

3.
检测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最终产品为检测数据报告,而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不仅直接关系客户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实验室的形象和信誉。而如何确保检测数据报告的可靠有效性,是现代检测实验室需要统筹各方面要素来完成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实验室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人、机、料、法、环、测等六个方面对实验室管理进行探讨,以期望在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和评价苏北食品药品检验系统实验室对氯化钠的检测能力,促进各参加实验室在氯化钠检测能力方面的提高,笔者在苏北范围内组织开展氯化钠的测定比对项目,制备样品,完成均匀性和稳定性试验,确保样品满足比对要求,向17家参加的实验室随机发放样品,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收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给出结论。在反馈结果的17家实验室中,3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不满意结果,3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可疑结果,11家实验室的检测结果为满意结果,满意率64.7%。本文通过比对了解不同实验室的检验能力和水平,对整个食药检系统在检测能力提升方面发挥着督促和促进作用,为食药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掌握全省环境样品相关检测领域的实验室检测水平,提高检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可比性,2017年安徽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了省内132家实验室开展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能力验证计划。统计结果显示,满意率为91.6%、有问题率为2.3%、不满意率为6.1%,说明全省环境监测机构环境空气中氮氧化物的检测能力较高。  相似文献   

6.
数字·科技     
正3~5小时中国目前已有5个BSL-3级实验室可检测埃博拉病毒,对留观或疑似病例开展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实验室诊断。已经建立针对埃博拉病毒的核酸、抗原及抗体检测技术,可同时对埃博拉病毒的多个核酸靶标进行检测。其中,核酸检测的灵敏性最高。中国疾病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针对埃博拉出血热,我们还制定了新的检测要求,每例洋本至少查病毒的两个基因,只要其中一个呈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交通肇事逃逸的法律含义及逃逸案件的分析,剖析交通肇事逃逸的成因,探讨遏制和防范交通肇事逃逸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2010年初,卫生部办公厅先后下发了《关于开展2010年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的通知》和《2010年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试行)》[1],决定在全国12个省(市)15家血站开展血站核酸检测试点工作.成都市血液中心被卫生部纳入核酸检测试点的首批15家血站之列.血站如何按要求开展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是血站同仁们关心的问题.探索和建立适合国内血站开展血液病毒核酸检测的工作模式有着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意义.本中心于2010年开始了核酸检测的试点工作,在制定工作方案、检测系统的比选、实验室设计和改造、工作流程的调整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工作开展情况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泰国《曼谷邮报》近日报道,泰国决定在6个月内建立新实验室,以便对加工食品是否含有转基因成分进行检测和认证。新实验室由泰国医药科学部门创建,将只负责监控加工食品,而国家生物技术中心的实验室则主要对作物和种子进行检测。组建新的实验室是因为泰国食品生产商要求发放无转基因食品证书的呼声日高。该部门总经理说,建立新实验室将增强国家保护消费者的能力。他说,既然该部门已拥有了检测疫苗和变态反应源的设备和经验,现在只需再花200万—300万泰铢(39泰铢约合1美元)购买更先进的转基因污染测试设备就可以了。该部门…  相似文献   

10.
郝莉君 《魅力中国》2014,(17):286-286
本文从交通肇事罪“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出发,分析了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在对交通肇事后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分别做出了法律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司法实务提出了针对该问题的立法及司法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交通肇事逃逸有关的问题成为交通肇事罪适用的重点和难点,表现在交通肇事逃选定义的狭隘性、交通肇事逃逸情节在刑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中的功能冲突、刑法应增设交通肇事逃逸罪.  相似文献   

12.
UL印刷电路板新增测试获美国认可UL台湾分公司实验室长期积累大量的测试经验,对检测高频宽、高耐热印刷电路板的安全性及大部分印刷电路板相关测试,均已通过与美国当地实验室的对比工作,获美国认可,正式接受亚洲其他各UL分支机构的测试委托。永丰余扩建祖国大陆纸器厂永丰余祖国大陆纸器厂布建工程已经完成基础架构,进入快速发展的第二阶段。2005年以前,将达到建立20家纸器厂的目标,并将重点放在扩厂上。永丰余在祖国大陆的纸器厂多属于中型规模,平均每厂产量每年可达5000万~7000万平方米,预估2005年前完成20家设厂后,约需80万吨工纸。…  相似文献   

13.
浙江理工大学绍兴生物医药研究院天然产物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以浙江理工大学绍兴生物医药研究院为依托载体,充分利用浙江省植物次生代谢调控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和资源,主要开展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制备、活性评价、剂型开发,中药质量标准及健康产品研发等领域研究,开展天然药物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服务和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5月31日是第27个世界无烟日,中国在公共场所禁烟已经3年。对于看得见的二手烟,法律和道德联合作战,形成一张严密的防护网,进行着不断升级的狙击战。然而,近年来被逐渐发现的另一种烟草危害,不可见甚至不可"闻"的三手烟,却安然逃逸着应负的责任,"隐形"而顽固地影响着人类健康。近日,本刊就三手烟危害及防患之研究进展,对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南京卡迪奥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杭渤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5.
为有效控制和规范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本文选择非甲烷总烃作为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性控制指标,苯系物作为特征污染物进行比对测试研究。试验期间,分别使用实验室方法、便携式VOCs色谱分析仪和在线连续监测系统进行比对测试。  相似文献   

16.
吕文巧 《魅力中国》2011,(21):166-167
新刑法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问题做了规定,并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审理交通肇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是,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概念上的误解和做法上的偏差,成为刑事司法与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学术界对有关逃逸行为的认定仍然存在诸多争议。因此,从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特征、罪过形式、司法认定等几个方面进行剖析,进而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对各种具体情况进行了一一甄别,以正视听。并且在此基础上,综观国外立法,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方面的立法完善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以下简称《通用要求》)中指出实验室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部分[1].血站核酸检测(NAT)实验室作为具有特殊安全要求的工作场所,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过程中,需要采用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识别、评估所有因素带来的风险,建立和维护风险评估控制程序,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并不断持续改进,从而有效保证实验室人员、环境的安全和检测过程顺利进行.对此,我们参考《通用要求》,结合本中心NAT实验室采用的全自动检测系统的特点,对来自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风险,依据风险管理的原则[3]进行了初步识别、评估,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并加以实施.意在探讨1种可行的NAT实验室风险识别、评估及控制机制,为其它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压力测试作为一种风险管理方法,是VaR的有效补充,被监管部门广泛认可,已逐渐成为衡量一家银行贷款风险的重要手段。文章在简述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开展压力测试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压力测试方法的选择、三大风险因素、假设情景的选择、开展压力测试的步骤及结果的应用等几方面分析了压力测试在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防范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水压致裂原位强度测试方法在煤层强度测试中应用的适用性,并在安徽省淮南市新集煤矿断层防水煤柱强度测试试验中取得了成功,参数获取方法较实验室更为合理,该参数使得防水煤柱宽度大为缩小,显著地增加了煤矿的可采储量。  相似文献   

20.
胡爽 《魅力中国》2014,(9):315-3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交通事故不断增多,其中肇事后的“逃逸”行为愈发严重,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拟从肇事逃逸的定义、肇事逃逸人的主观罪过等方面并结合具体案例对“交通肇事后进逸”的认定进行粗浅的理论探讨,以求在司法实践中更加准确地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