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货膨胀成为信用货币经济中循环往复的问题,货币是症结关键。通过建立包含货币缺口和收入差距的凯恩斯Phillips曲线理论模型,利用中国1979-2010年的数据实证得出:货币化通过两种途径作用于通货膨胀,一是通过扩大货币缺口、直接推动当期物价上升,二是高货币化导致了较高的通货膨胀预期,这种预期又推动了通货膨胀的自我实现。因此,在经济平稳发展情况下,货币化是一个金融发展程度指标,但在严重依赖货币扩张推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货币化却可能是货币超发的指标,与通货膨胀存在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论黄金非货币化与黄金的货币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黄金非货币化后黄金货币功能受到质疑,部分央行抛售黄金.但是,当今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信用货币基础之上,一旦信用货币出现问题,将会给世界经济或与信用货币关联度高的国家带来风险.因此,持有黄金可以降低信用货币的信用风险,保障资金安全.在黄金非货币化环境下黄金仍然保持着一定的货币地位.  相似文献   

3.
郑捷 《上海金融》2006,(1):35-38
随着货币化房改的开始,住房货币化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日益加大;同时,住房货币化进程中货币失衡的现象也已经有所显现。本文在对住房货币化的效用进行经济学分析的基础上,就住房货币化对我国货币供应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进一步推导出,住房货币化速度与货币供应不匹配所导致的货币失衡是目前我国部分地区房价快速上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货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针对金融产品货币化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产品和传统货币资产特征的差异,以及新货币经济学货币职能分离的观点和局限性,进一步研究了货币市场理论对金融产品货币化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统一的互联网市场将有利于促进金融产品货币化的发展。本文认为,货币管理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必要对互联网条件下货币发展和制度创新进行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5.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以信用货币为本位币,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引发了对黄金回归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本文通过对黄金再货币化原因的分析,以及黄金再货币内容和意义的理论探索,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6.
M2/GDP是货币化率的近似指标。在货币化进程已经基本完成且M2/GDP已经超过2时,M2/GDP已经无法近似货币化率。所以,要解释以M2/GDP衡量的高货币化率,反而需要考虑货币化之外的因素。根据货币交易方程,M2/GDP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倒数。高货币化率的本质是货币流通速度非常低。因此,要解释高货币化率,应该分析经济主体对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需求为何这么高,从而导致货币流通速度如此低。本文从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推导出,中国的高货币化率主要是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财富积累增加和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导致投资渠道有限且收益率较低造成的。本文利用数据初步验证了相关假说。本文也进一步推断了货币化率下降的最可能的路径:在货币供给增速不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投资渠道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降低,资产价格上涨,居民财富增加,消费增加,从而推动物价和产出逐步上升,M2/GDP缓慢下降。  相似文献   

7.
现代国际货币体系以信用货币为本位币,黄金非货币化为主要内容.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引发了对黄金回归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本文通过对黄金再货币化原因的分析,以及黄金再货币内容和意义的理论探索,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方向指引  相似文献   

8.
货币的产出效率决定了货币化程度的合理范围.宏观经济形势越困难,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就越小.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尽管经济扩张冲动是提升货币化比率的重要原因,但是政府的货币政策偏好对货币化比率的推升作用也不容忽视.即使在稳定物价的条件下出现了降低货币化比率的时机,政府仍旧倾向于在货币容纳量弹性范围内选择较高的货币化比率.  相似文献   

9.
美联储通过发行货币购买长期国债,如果不能通过回笼货币进行对冲,其实质将是财政赤字货币化。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金融家》2011,(10):157-157
最早的货币——三四千年的夏代末年,天然海贝已成为交换媒介。最早的金属货币——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商代晚期的青铜贝币。最早的金钱——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爰金",有版状和饼状两种,文字以"郢爰"居多。最早的银钱——公元前八世纪前后春秋时期铸造的银质空首币(又称铲币)。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货币供求均衡分析探讨我国高M2/GDP比率的原因。从货币需求的角度看,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转型深化阶段,随着经济货币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产品的货币化基本结束,但企业资产、土地、房地产和其他一些生产要素的货币化仍在进行之中,导致货币需求不断增长,在长期内引起M2/GDP水平的持续上升。从货币供给的角度看,我国基础货币的供应具有较强的被动性质,基础货币投放快速增长,货币乘数也大幅提高,引起货币供给量的快速上升。货币供求相互作用,使得在货币存量快速增长的同时没有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目前中国货币需求现状出发,修正了1978年以来中国的货币需求函数,并运用协整分析对相关变量的年度数据(1978-2004)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长期内,实际M1余额、实际GDP、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和货币化进程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实际M2余额、实际GDP、商品零售物价指数和货币化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在短期货币函数中对货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实际GDP和货币化进程.实际M1向均衡水平调整的速度要大于实际M2的调整速度,另外,短期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相似文献   

13.
从价值尺度的历史视角看货币国际化的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的最基本功能是执行价值尺度。随着社会发展,价值尺度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变化,至今经济学没有解决"绝对价值尺度"问题。英镑将其价值尺度与金本位制结合在一起使其成为国际货币;美元不仅延续了英镑的做法(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而且通过大宗商品的国际组织逐步扩展网络效应(或称之为"网络外部性"),在其衰退期还击退日元的挑战,保持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日元国际化生不逢时,浮动汇率制使日元难以成为国际价值尺度,如欲获取国际价值尺度功能则会使日本损伤国力。本文通过模型和实证阐述了国际货币的价值效应和网络效应,论证了黄金非货币化时代新兴经济体主权货币国际化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如果一项资源或资产,能够在某一行业或某一地区的经济中履行货币的职能,那么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泛货币化",而企业货币的出现也可算是泛货币化的一种.与主权货币不同, "企业货币"这种由企业发行的具有货币本质的支付工具,已经开始占据网络时代消费生活的一角,并随着相应的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产品创新,逐渐显示出它的潜在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铸币税即政府发行货币所取得的收入,一般可理解为货币发行成本和货币面值间的差额。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政府的实际铸币税收入小于其名义铸币税收入。铸币税问题的讨论一般是同财政赤字货币化问题相联系的。政府可以从财政赤字货币化中得到多少铸币税收入受制于三个因素:经济增长对基础货币的需求,经济的实际增长率,以及货币需求对通货膨胀和收入的弹性。  相似文献   

16.
要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房价过高的问题,必须理清中国高房价形成的逻辑机制。楼价越调越涨的错误在于中国货币的供给机制,也即财政决定货币。正因为扩张的财政支出,政府才会产生很大的融资需求。这时一个机制被发现:住房货币化,于是土地资本化以后,政府成了唯一的地主。经济于是被牵引到房地产支柱上,根本的动因还是财政,房地产繁荣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因为所谓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这  相似文献   

17.
杨丹 《金融纵横》2009,(7):8-10
本文运用1990-2008年的数据资料,对我国长期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我国M1,M2与GDP,利率水平和货币化程度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货币供应量的高收入弹性、低利率弹性和高货币化弹性说明我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正确的,且以M1作为中介指标比M2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张春生 《上海金融》2012,(5):10-15,116
以GDP作为货币需求函数的规模变量,实际隐含一个假设:GDP各组成部分的货币需求弹性完全一致。本文以边界检验法实证表明,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支出、出口、进口的货币需求弹性相差很大,以GDP总量作为规模变量会导致估计系数有偏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的构成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可能也是导致中国高货币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经济货币是特定时点货币化经济量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而M2/GDP是衡量一个国家金融广化和深化的重要指标,但是我国的货币供应量远远高于经济发展,M2/GDP趋势呈现与理论不符的畸高现象。造成M2/GDP畸高的原因可以大体分为内部的货币化传导和外部的经济体系两方面,本文主要从实体经济面出发,对我国"高货币化之谜"进行探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国信用卡》2010,(9):6-6
"中国应逐步扩大人民币波动区间以增加汇率弹性,并可在几年内由目前的参考国际一揽子货币逐步过渡到盯住一揽子货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