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60年代以来洛杉矶大都市区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洛杉矶大都市区调整原有产业结构.经过这样一番调整,洛杉矶在70年代全国性的经济衰退后迅速复兴,并且最终在80年代成为全球金融、贸易、管理中心之一.伴随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大量移民的涌入,洛杉矶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种族多样化、劳动力的两极化倾向愈加明显.“沙漏经济”成为洛杉矶大都市区经济结构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朱桦 《江苏商论》2011,(12):3-8
大都市商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以上海为例,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我国大都市商业发展的新环境、新目标,把握发展的新趋势,对商业发展和城市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都市商业重点布局发展的有这样一些新趋势:调整提升中心城区商业;加快郊区商业发展;加快社区商业发展;探索大都市商业发展新模式。  相似文献   

3.
鲍辉 《北方经贸》2009,(8):26-27
未来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将是大都市区化,大都市区将是中国甚至世界影响力的经济空间,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在宏观和微观动力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目前重要都市区规模和经济发展力相关分析,提出促进大都市区发展措施,大都市区应在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政府、企业、开发商和居民等各方结合起来,才能健康发展,从而起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无疑是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建设世界性城市的一次重要契机。国际大都市究竟应如何定义?国际大都市有哪些通行的标准和明显的特征?成为国际大都市需要具备哪些软、硬指标?我觉得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进行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陈小明  荆奇 《广告导报》2005,(10):60-61
初见邱处机,没有咄咄逼人、没有盛气凌人,有的只是平和、亲切,非常幽默,客户面前、公司上下,他只有一个名字:邱导。  相似文献   

6.
吾维 《浙商》2005,(10):103-103
初见徐云旭,你很难将眼前这个时尚、年轻的漂亮女子与其董事长的身份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薛言 《国际市场》2003,(10):12-13
上海吸引外资的战略意义究竟有多重要?陈良宇书记的论点是明确、有力的,他说:“上海要实现人均GDP从5000美元向7500美元跨越,需要借助外资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上海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需要借助外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上海要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借助外资带动城市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增强。”  相似文献   

8.
上海商委消息,按照“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思路,上海已基本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商业框架。商业在上海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明显上升,目前一构件了多心组团式都市商业街,形成了中央商务区、中心商业区、区级商业中心和居住区购物中心四个层次的商业布局。上海商业将以优势业态做先锋,构筑起上海商业在全国的分销渠道,树立国际大都市的商业形象。上海构建大都市商业框架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7月在沪考察时,特别提到了上海服务业的“短腿”问题。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组织力量就该问题开展了大量调研。调研结果表明: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的实施,服务业获得了很大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大提高,但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仍与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存在不小差距,尤其专业咨询业等现代服务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更大。  相似文献   

10.
国际大都市的形成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密切联系。作为服务贸易基础的服务业过去和现在一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将给国际大都市建设做出关键的贡献。本文将首先通过历史和现在的一些实例分析服务贸易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分析国际大都市服务经济的发展如何调整国际经济环境并在何种程度上与服务贸易自由化联系在一起,最后分析在国内外争夺"中心城市"的态势下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应采取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刘伟  韩喜艳 《商业研究》2004,(16):157-161
东部的迅速发展是我国采用非均衡发展宏观政策的结果。对于西部,同样应采用非均衡发展的政策,重点发展几个大城市,利用大都市效应促进整个西部的发展。大都市建立的最佳途径是将首都迁到西部。发挥首都无与伦比的优势,更快更好地建立大都市圈,尽早发挥大都市效应,尽快促进西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华商》2011,(12):85-85
温文尔雅,气质婓然,具有大将风度,一位很儒雅的中年人,这是初见何希平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采访何希平的时候正是下午,  相似文献   

13.
大约是在10年前,曾经到过世界许多城市的德国汽车专家克洛斯因上海大众开发新车型来到上海。当时我采访过他,他说他喜欢上海这座城市,喜欢吃中国菜,喜欢逛这里的商业街,喜欢深夜时分开着车兜高架,兜南浦大桥和螺旋形引桥,他不止一次说上海其实可以与巴黎、纽约等国际大都市媲美的。 看得出来,他喜欢沉浸在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的气息里,喜欢感受热闹而不过于喧嚣,繁华又不过于缭乱的东方大都市的韵味。  相似文献   

14.
发达的经济离不开商业,上海正在朝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方向努力。国际大都市的显著标志之一是高度发达的商业,曾几何时上海被外地消费者誉为“购物天堂”。统计显示,2003年度上海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又稳居全国之首。  相似文献   

15.
后小康是指生活水平实现小康之后到富裕前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居住、工作、生活方式将发生很大变化,更加注意住宅环境和住宅功能的提升。本文通过对大都市住宅消费倾向的研究,探讨了后小康时期的大都市人居模式的变革,并针对这种人居模式提出了适应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侯宁 《大经贸》2006,(11):27
10月13日,网友“安文河”在佛山C2000论坛发表了原创帖《佛山人盲目排外是心虚的表现》,称“佛山人的排外情绪表现得比较隐秘,全国的排外之最除了北京、上海,恐怕就数佛山,且‘实质上一点也不亚于京、沪等国际化大都市——尽管佛山目前连大都市这个词都不配!’”  相似文献   

17.
对大都市报纸的警告,为传统报纸所唱的挽歌已经多得不能再多了,因此我也不想对我所钟爱的媒体落井下石。确实,大都市报纸的境况正在不断恶化。许多大都市报纸广告年收入已经下降了超过15%。最近,我经常把统计数据中的一些急剧变化当作报业市场繁荣的征兆,但每次都会有报纸老总跟我说,我的想法完全错误。现在有必要思考一下在以前不可思议的问题,即我们国家城市中的后报业媒介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上海要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必须打造国际化接轨的市场体系,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集聚富有国际竞争力的经营主体.展现国际大都市的品牌魅力。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其实质应该是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目标,不能认为是单纯的商业问题;  相似文献   

19.
《市场周刊》2010,(10):20-23
初见沈长明是在广厦置业他的办公室,素色的会客窒里点缀着几株苍翠的观叶植物,一扫以往房地产公司会客室金碧辉煌的惯例。  相似文献   

20.
在繁华大都市工作的人们一定畅想这样一种生活:在周末的午后捧着一杯自己煮的热腾腾的咖啡信步于阳台上,抱—本心爱的书,打开窗引入户外飘逸花香的清风,身心在这悠然的空气中慢慢沉静下来;或者牵手家人散步于"开心农场",品着泥土的气息,收获一篮篮飘香的果实……在浅山香邑可以感知到这样的生活,让你快节奏的时间慢下来,静静地享受大自然的味道。初见北京天正华特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辉时,他站在3000多平米的雅致湖景旁对记者如此介绍其公司开发的项目浅山香昌的"慢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