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贽以"童心"说为理论基础,要求人们摆脱理学框架的束缚,从现实生活中去寻求真理,去追求个性自由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人们回复到纯粹本然的状态。他要求圣凡平等,不以成圣为唯一的目的,寻求多元化的个性发展,要求顺人们的自身的条件随其自由发展,实现个体自身的价值。李贽的这种观念,并不是他首创的,在孟子那里可以找到相对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家族、公私观念与村庄主体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开发研究》2008,(2):69-72
自分田到户以来,中国农村的公、私及其关系就处在大变动中,且这个变动在不同区域农村的具体机制并不相同,而对不同区域变迁机制的探讨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对公私关系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调查随笔,分别从公私关系的南北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具体实践等角度展开讨论,呈现了乡村社会急剧变迁中的公私关系形态及其逻辑。我们看到,当前乡村社会中的公、私及其关系正在转换、组合和生成当中,本组文章力图呈现当前乡村社会公私关系的协调机制和平衡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变迁中的乡村社会。笔谈的问题意识首先来源于2007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河南汝南县和扶沟县进行的为期一月的集体调查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自分田到户以来,中国农村的公、私及其关系就处在大变动中,且这个变动在不同区域农村的具体机制并不相同,而对不同区域变迁机制的探讨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对公私关系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调查随笔,分别从公私关系的南北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具体实践等角度展开讨论,呈现了乡村社会急剧变迁中的公私关系形态及其逻辑。我们看到,当前乡村社会中的公、私及其关系正在转换、组合和生成当中,本组文章力图呈现当前乡村社会公私关系的协调机制和平衡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变迁中的乡村社会。笔谈的问题意识首先来源于2007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河南汝南县和扶沟县进行的为期一月的集体调查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自分田到户以来,中国农村的公、私及其关系就处在大变动中,且这个变动在不同区域农村的具体机制并不相同,而对不同区域变迁机制的探讨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对公私关系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调查随笔,分别从公私关系的南北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具体实践等角度展开讨论,呈现了乡村社会急剧变迁中的公私关系形态及其逻辑。我们看到,当前乡村社会中的公、私及其关系正在转换、组合和生成当中,本组文章力图呈现当前乡村社会公私关系的协调机制和平衡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变迁中的乡村社会。笔谈的问题意识首先来源于2007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河南汝南县和扶沟县进行的为期一月的集体调查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任何社会传统都包含有某种和谐成分,只是在谋求和谐的方法、和谐的程度以及价值倾向上有些差异。但是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是整体和谐的关键,和谐不是合一,不是一统,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每个人是相对自由的和  相似文献   

6.
秦玲 《改革与开放》2013,(17):28-29
经济法价值取向作为经济法实践的指导思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整体的价值追求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也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则应构建一个以公平为主、效率兼顾、个体、集体、国家利益相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  相似文献   

7.
经济法价值取向作为经济法实践的指导思想,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有一个整体的价值追求目标,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社会也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体系。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则应构建一个以公平为主、效率兼顾、个体、集体、国家利益相统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价值导向的目标系统。  相似文献   

8.
道德自主与服从权威的矛盾所形成的责任困境,是行政人角色冲突的重要表现之一。传统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对行政人角色的责任困境的解脱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集体主义原则在逻辑上将集体预设为“善集体”,而在现实社会中,行政人会遭遇违背公共利益的“恶集体”;同时集体主义要求个人服从集体、个人目标服从集体目标,客观上会压抑和克制个体伦理自主性的自由发挥。要使公务员摆脱责任困境,有效的途径就是要使行政人从信奉狭隘的组织伦理向普遍伦理转换,把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作为终极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9.
人的概念与国际关系规范理论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国际关系规范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人与社群(在国际关系中主要体现为国家)的伦理关系,而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对人的概念的理解。世界主义强调人的自然属性,把作为个体的人或是作为类的人置于价值优先的地位;而社群主义强调人的社会属性,把社群置于价值优先的地位,结果往往是在实践中忽视了人的价值,从而与世界主义形成了截然对立的价值分歧。事实上,世界主义与社群主义对人的理解都是片面的,人既具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是两者的有机融合。基于这一判断,作者通过对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以及个体与国家、个体与人类关系的阐述提出一种新的理论框架,试图兼顾人的多重属性,对世界政治中的规范问题做出较全面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商品拜物教把人的社会关系“物化”和抽象化,掩盖了“物”的人本属性。揭开商品拜物教的迷雾在于:其一,反思“体面生活”。“体面生活”社会认同体系通过控制物的符号意义使个体的自我建构失去了主体性。其二,找回“物”的历史记忆价值。市场交换价值与个体特殊的历史记忆价值的二律背反关系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无人性逻辑。反思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逻辑不是重温“自然经济”的温情主义.而是在资本的夹缝中寻求人的自由和解放。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观念价值的多元化、利益诉求利己化、村民个体原子化是形成乡村集体行动困境的主要原因。孝德文化包含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的内涵要求,能够以个人道德的内驱性解决参与动力问题、伦理共同体的整合力解决集体认同问题、礼仪习俗的规范性解决有序参与问题、道德舆论的约束性解决参与稳定性问题,有效地化解集体行动困境。  相似文献   

12.
新贸易理论与自由主义:冲突与融合中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新贸易理论框架中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之间的冲突为线索,从七个方面阐述了新贸易理论的发展,说明了在新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贸易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的冲突突破了以往发展的格局,贸易政策观念的对立似乎不再体现为理论分析范式的对立,它更多依赖于一种理论的信仰和相应的理论假设前提,自由与干预似乎可以共存于统一的贸易基准模型之中,而不是传统的非此即彼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肯定个人主体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其一,承认个体追求自身利益以及获得这一利益的合理性;其二,承认个体有独立的人格,即对个体权利的确认和尊重;其三,承认个体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探讨个体的道德价值,对于增强个体的道德自律,使个体沿着健康轨道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个人主体道德价值具有自律性、创造性、超越性、选择性等特点,进而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主体道德价值的前提是自主性和主动性。合力原则是个人主体道德价值的基本原则,个人主体道德价值的最终目标是自由个性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林涛 《山东经济》2011,27(2):22-27
传统社会就是平面结构社会,在平面结构社会,社会个体处于一个平面上,政府处于平面的中心,社会个体与政府的距离是固定的、不平等的。平面结构社会是封闭的、静态化的。现代社会是球面结构社会,政府处于球心位置,社会个体处于与球心距离相等的同一球面,社会个体能在球面上自由移动。球面结构社会是开放的、动态平衡的。每个人平等自由地追利必然会把平面结构传统社会弯曲成球面结构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5.
陈奉先 《亚太经济》2017,(3):160-168
从个体消费者、商业银行和货币当局三部门均衡出发,构建了基于防范国际资本"突然停止"冲击的最优外汇储备分析框架,并对金砖五国的最优外汇储备数量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表明: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南非的最优外汇储备数量分别占GDP的24.15%、14.25%、12.63%、12.21%、16.01%;降低公私部门短期外债规模、降低危机时居民资产置换率、提高银行部门存款准备金率对最优外汇储备管理意义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史竞艳 《黑河学刊》2014,(11):129-131
现代慈善意识是以个体为本位的现代社会为基础的。和传统慈善意识相比,它具有自主性、平等性和公共性三大特征。现代慈善意识的自主性肯定慈善是一种权利,即是否愿意进行慈善捐赠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同时它肯定每个个体的价值。现代慈善已不再是纯粹的私人行为,而更主要的是一种公共行为,公民责任取代家族福报、宗教救赎等成为现代慈善的伦理动因。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慈善向现代慈善的转变时期,厘清现代慈善意识的特征对于发展我国的现代慈善事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比对比中西方不同的用餐方式,对中西方群体观念的差异进行分析,并试图探索基于个人和集体关系的群体观念的核心.中图文化崇尚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则信奉个体主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价值观变革彼此依赖、互相促进、共生共变,经济价值观变革离不开经济转型,经济转型也离不开经济价值观变革。公私观念是经济价值观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观念,它在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变革对经济改革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推动了主体意识觉醒,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缓和了价值冲突与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积极性,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9.
海洋法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作为海洋自由首要内容的海洋航行自由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变迁。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体系化认知海洋航行自由提供了基本框架和依据,同时亦可推论出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分别构成公约的主线索与主题。海洋航行自由与国家主权、海上安全、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资源开发具有密切关联,并且具有多样态的属性。考察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框架下资源开发体系和海洋争端解决实践可以发现,从某种意义上看,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的冲突属于终极意义上的冲突,而协调两者关系对于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具有重要价值。在理解国际法的国内法逻辑、海洋法公约的"整体性"解释需求以及海洋资源在海洋划界中处于核心地位等不同进路之上,解决海洋航行自由与海洋资源开发之间的冲突,对海洋航行自由进行体系化解读是必要的。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模式是对航行自由限制与资源开发限制的融合。中国应该及早为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形成"国内法机制"、凸显海洋航行自由体系化的立法理念以及敢于在敏感海域强化资源开发与管理立法,并且善于通过国际组织的途径来完善海洋航行自由制度。  相似文献   

20.
杨乾 《理论观察》2007,(3):101-102
同性恋在社会意识中与社会意识存在着冲突和矛盾,同性恋首先与个体意识存在冲突,其次同性恋在集体意识中与法和道德发生了关系,同性恋的命运与社会意识的环境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