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16世纪末到17世纪,西方传教士接踵而来,将西方文化带人了有着古老文化传统的中国,围绕着这一时期,两种独立发展起来的不同文化首次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中国与西方在世界观上显露出巨大差异。著名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及其著作《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冲撞》集中体现了上述这种差异。作者通过传教士与中国士人对彼此言行所进行评述的展示,精辟地论述了中西方文明首次对话中所发生的冲突,所遇到的困难,及从中得到的经验教训。而这其中谢和耐提出的一种独特的中西文化观尤为值得我们思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风格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将意象与具象艺术相互借鉴与融合,而且要融入本民族的审美特性.具象与意象油画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概念.具象与意象油画是两种不同艺术风格的审美概念.从东西方两种不同文化的美学观念和哲学思想上来讲,具象和意象两种艺术语言分别反映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  相似文献   

3.
身份认同建构是一种动态社会过程,各类组织的利益内涵和边界在此过程中形成、明确或重构。作者以认同政治为视角归纳了当代基督宗教传教运动的全球政治效应。基督宗教以信仰为基,通过传教运动不断发展信徒、扩展组织并建立跨国网络,在此过程中持续改变或强化个人和集体认同,推动基督教继续向南移动,成为世界第一大宗教,同时西方基督教仍居世界基督教的中心地位。在传教进程中基督教组织成为全球公民社会重要主体,推动基督教从私人信仰走向公共宗教,同时通过深化次国家认同和超国家认同对民族认同形成挑战。其表现在于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安全战略形成合流、推动认同整合和分裂而影响传统安全、在疾病防治等方面对非传统安全产生影响。基于此,基督教传教运动可在全球、国家和地方层面发起观念、组织和制度革新或革命,成为21世纪国际关系中的革新或革命引信。  相似文献   

4.
书讯     
正作者史景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48.00元《改变中国》史景迁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用十六位有代表性的西方顾问,探讨中西文化在科学技术、宗教、军事、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冲突与调适。中国的变革过程中,一直有外国顾问的积极参与,试图用西方人的思维,去改变古老而庞大的中华帝国。从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中,读者或许能看出两种文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5.
张庆怡 《魅力中国》2013,(16):267-268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带来了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饮食文化特点。随着国际的交流与融合,中西饮食文化也将在交流中共同发展,这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将起到促进作用。人类生活生存发展的必需,可是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申西方饮食文化在观念。对象,方式。归属与-睦质方面产生了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找出可以融会贯通的地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通过对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传统,同时能对中国文化进行改善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礼仪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工具也是一种规则。礼仪的本质是文化,是文化存在的一种特殊形式。中西方社会因其历史发展背景不同,社会文化起源不同,因而形成了截然不同的礼仪文化。从日常表达、称谓表达、吃喝宴请、民俗禁忌等几方面比较中西方礼仪文化,以期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交流提供有效的交际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是我国现有的四大宗教之一。作为外来宗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是历尽坎坷,基督教虽然几次被中国官方政权排斥,但是基督教会始终没有放弃在中国传教的意愿,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后,传教士无法从陆路进入中国,随着航海时代的到来,资本主义的崛起,基督教的传教士再一次踏入中国的土地。在这期间基督教传教士的行为也对当时的中国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会用不同的事物来表示同一概念。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词语,我们也需要从中西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理解、翻译,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更深层次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研究了由于东西方人类哲学文化存在的巨大差异,东西方在社会保障理念、制度、实践等方面也存在着巨大差异性,并据此进行了文化思辩对比,提出社会保障的文化重建与反思的观点,社会保障制度应该随着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融合过程的发展,借鉴西方基督教文化发展经济与科技,发扬中国儒家文化发展社会与道德,依此重建社会保障的新理念,新制度。  相似文献   

10.
西洋乐器早在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就带入了中国,不过那只是一架"古钢琴"而已.而大量的西洋乐器传人中国则是在清康熙朝代,比利时人南怀仁,葡萄牙人徐日升等西方传教士成为康熙皇帝玄烨的音乐老师,并物色一些西洋乐器演奏家到中国来表演和教学,这时大量西洋乐器才正式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1.
阴秀文 《走向世界》2012,(33):90-93
黄花梨家具是明式家具的代表。追溯它的收藏史,应该从明末清初开始。黄花梨家具起源于中国,但作为一种艺术文化,最早收藏它的却不是中国人,而是外国人。明末清初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发现了中国的传统家具。当时,欧美国家本地家具已经过时,西方的巴洛克家具也已过时,市场上迫切需要一种新的风格代替它们。正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文化中的个性差异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凸现和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个性特质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共性归属,后者强调个性自由.两种文化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表现为两种管理思想的不同倾向,但二种不同的管理思想是随时代的不断发展而相互渗透,并且逐步走向融合的,这丰富了现代企业管理理论.  相似文献   

13.
刁豪亮 《魅力中国》2013,(14):76-77
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大繁荣和大发展。中国电影应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坚持和提升中华文化的特质,科学地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先进成分,这才是中国电影与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科学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小城往事     
王欣 《走向世界》2011,(29):12-13
相信在中国,青岛是除了上海以外第二座可以称得上"海派"的城市了。如果说,上海代表了江南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成功融合;那么,青岛则代表了齐鲁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青岛这座中西合璧的城市,从1891年开始,在风雨中走过了120年的历程。虽然建置时间不长,但其在近现代史上有着的独特地位和丰富的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5.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渗透到社会文化生活的层层面面。从广义上讲,宗教的历史也就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历史,而语言又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裁体。研究佛教与基督教对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可以正确的认识宗教的作用,以利于我们了解彼此的语言、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以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避免产生文化误读现象,从而更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增进了解,推动东西文化交流向更广泛、更深刻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精英文化、政治制度文化和大众文化三个层面看,俄罗斯文化具有双重性。俄罗斯的精英文化是西方式的,政治制度文化是东方式的,大众文化是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产生的。这种不同层次文化的不同取向共同造成了俄罗斯文化的双重性和民族性格的矛盾性、极端性。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基督教的思想传统是西方文明史不可分割的思想来源之一。西方的艺术音乐起源于宗教音乐,因此音乐的发展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通过对基督教音乐的形成和发展的阐述,从基督教的音乐经典、音乐理论、音乐形式以及音乐创作几个方面分析了基督教对西方音乐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西方音乐的发展脉络,更好地欣赏西方音乐。  相似文献   

18.
王吕 《魅力中国》2010,(11):50-51
本文具体讨论了中国与西方在婚礼文化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婚姻观念,西方婚礼文化及其起源,以及中西方婚礼文化对比等方面产生的不同进行分析,探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差异.探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从事翻译研究和实践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文化的差异使得东西方人对同一种颜色有不同的理解,同时也会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同一概念.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颜色词语,我们也需要从汉英文化差异的角度来理解、翻译,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更深层次的融合.  相似文献   

20.
自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以来,不难发现人类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翻译史。尤其是西方,每一次人类思想史上的进步与发展无不伴随着翻译的身影与脚步。我国历史上的几次翻译高潮也带来了汉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中国当代翻译应抓住全球多元文化发展的机遇,推动更广泛的交流,从而使翻译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中国文化再放异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