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2 毫秒
1.
鄂温克自治旗是我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由二十余个少数民族构成.在自治旗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共同努力,为自治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自治旗的和谐民族关系之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分析鄂温克自治旗的发展历史,构建和谐民族关系、促进地区发展的途径是:提高少数民族经济水平,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保证民族权力平是其和谐民族关系的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2.
苏联由超级大国到最终分崩离析的演变过程,民族问题是主要诱因之一。为了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对于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对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笔者从列宁对民族关系的论述出发,试图对影响民族关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索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把马克思主义相关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经过实践,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初现雏形.延安时期形成的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是我党处理民族关系、 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政策也在不断完善,继续开创中国特色民族和谐发展道路,仍然需要积极解决当前存在的民族问题,维护我国的团结统一.新形势下促进民族和谐发展,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构建平等、 团结、 互助、 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4.
西北少数民族的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进 《开发研究》2007,(4):53-56
西北少数民族能够互相和谐相处,在祖国这个民族大家庭里,共同团结进步,其原因是很多的,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国家凝聚力指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对国家的认同,表现在两个方面:对国家和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对国家和文化中的重要观念的认同,两者凝聚为对国家的归属感。民族本身的凝聚力表现为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对本民族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的认同,两者凝聚为民族归属感。国家凝聚力和民族本身的凝聚力的关系是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条件,前者是后者的必然归宿和进一步升华。国家的凝聚力和民族的凝聚力相统一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把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结合起来,实现这两方面的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5.
林森 《魅力中国》2010,(23):79-79
在民族地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要坚持立足实际,从实际出发。而最大实际就是少数民族多且集中聚集,认真结合、分析这一情况是落实好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共生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包括:地缘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模式等,地缘共生模式是以地缘为场域的文化共生模式;血缘共生模式是以民族亲缘关系为纽带的共生模式;信仰共生是以多民族的共同信仰为精神纽带的文化共生模式,这三种模式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到不同的作用,新时期,透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与周边国家民族文化之间的共生发展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总结经验,对今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周边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与社会稳定关系密切,和谐的民族关系对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为社会稳定提供一定的保障,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稳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是民族关系和谐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民族关系是我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又是后发展欠发达的边疆地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不仅事关广西改革发展大局,而且事关边疆安宁和国家长治久安。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努力创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形成了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推动我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巩固发展。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民族关系理论对当前巩固和发展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现实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必须以各民族平等为基点;以和谐发展区域经济为核心;以各民族文化和谐共存为重点;以各民族间的真诚互助为手段;以加强民族民主法制建设为保障。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和谐发展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发展,应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点。所以,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把握好一个"文化适应"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对民族地区思想政治和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1.
采取法律的途径来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各民族共同利益的必由之路,也是稳定各少数民族地区秩序和促进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文章从民族和谐对我国的现实意义出发,分析了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存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问题,并从法治意识、立法、执法、法律监督、司法保障五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多民族居住在贵州省,这里共有56个民族,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侗族、布依族、羌族、仡佬族、彝族、白族、回族、水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众多,但是受教育水平普遍不高。文章从教育和人口发展角度,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和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分析少数民族人口发展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关系,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和教育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新农村建设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我国的少数民族大都聚居于边远的农村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凸现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增加农民的收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民主权利;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使之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梦 《魅力中国》2014,(22):36-36
中国正当构建和谐社会之际,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民族关系整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影响民族和谐发展的因素,因此,为更好地发展和谐民族关系,本文通过正确认识民族关系,找出阻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是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战略抉择.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离不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团结奋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谐团结的民族关系是建设和谐西藏、平安西藏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6.
遵守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立足民族发展,从"社会资源"的角度解读民族关系的实质。民族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在谋求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与其他民族发生关系。物质资源是民族关系发展的基础,非物质资源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马琴 《发展》2007,(10):67-68
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的协调发展,是西部经济全面开发、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在西部民族地区建设过程中,民族旅游业对构建和谐民族关系所发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对我国西部地区民族旅游业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在发展对策上提出了一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8.
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解决现存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牢牢抓住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契机,理清发展思路,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进步,最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选取齐齐哈尔地区少数民族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群抽样获取148人,对少数民族高中生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的关系进行研究考察。结果表明,从整体而言少数民族高中生民族认同程度以及中华民族认同程度较高,各少数民族高中生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在性别属性及民族属性上发展状况相一致。同时,民族认同对于中华民族认同的提升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统一战线工作,对民族地区的安定团结、经济文化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民族地区的统一战线工作,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进步、相互学习和共同繁荣的目的出发,以经济建没为中心,全面发展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不断巩固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因而,民族地区统战工作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搞活经济。上述两个方面是民族地区统战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