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纯洁女人悲剧的根源——读《德伯家的苔丝》有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封建的社会道德对苔丝的束缚;自我意识缺乏造成苔丝对男人和爱情的过分依赖;双重道德标准造成了男女的极度不平等,直接导致了苔丝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2.
至真至纯 至悲至惨—析《德伯家的苔丝》的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苔丝的悲剧有各种复杂、多元和动态的因素,内因和外因、必然和偶然汇合起来,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力量,直至将人推向悲剧的深渊。苔丝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命运悲剧和生命悲剧,是哈代悲剧观和命运观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仪淑云 《魅力中国》2011,(18):87-87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和不幸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本文以女性主义的角度为出发点,从两个方面分析导致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即:教育和苔丝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4.
《德伯家的苔丝》悲剧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是个悲剧人物。悲剧的产生并不是孤立或偶然的,而是人同社会环境冲突的结果。苔丝的悲剧首先来自社会,也有她的个人因素,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先生认为中国文化中没有宗教,而是“以道德代宗教”,周孔礼教在中国文化历史中起到道德教化和宗教的作用,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本文从梁漱溟先生关于中国“以道德代宗教”的思想维度,来阐释其关于中国文化与宗教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女主人公苔丝美丽、善良、纯洁、勤劳、富于牺牲精神,但却被送上绞架。苔丝悲剧的表面原因是亚雷的摧残及莱克的离走,而深层原因则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由其决定的上层建筑,即当时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不公正的法律、世俗道德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家庭和私塾,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采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宣教法、贤人垂范法、宗教规束法、文艺陶冶法、自我践履法、个体内修法等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探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徐丹 《魅力中国》2009,(2):95-96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自然主义思想艺术最成熟的一部小说,是哈代赢得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小说中,哈代笔下的许多悲剧人物都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其中苔丝的悲剧命运也最为引人关注。其悲剧内涵最为深刻和丰富,其悲剧成因最为复杂。本文主要从复杂的社会背景、暴力和恶势力、男权主义思想、家庭背景、苔丝的性格等方面对其悲剧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9.
无论宗教与道德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而人性之所往的正是世俗世界的幸福生活。鉴于此种情况,宗教所具有的道德之维便成为当今社会整合机制中不可缺的力量,因此发挥宗教中所具有的道德因素,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道德凭借至善的牵引最终导向了宗教,但康德的理念论、目的论和逻各斯中心论的运思路径显示"道德导致宗教"的隐性逻辑是:理性仅凭自身难以满足其对绝对统一性的渴求,通过援引上帝从而走向宗教。这一隐性逻辑揭示了康德的"道德导致宗教"的隐蔽的秘密,彰显了康德伦理学的神学维度。  相似文献   

11.
王远方 《魅力中国》2013,(5):181-181
道德自信源于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在内涵上,相信并坚守着自己道德文化的优势和优越;在外延上,相信并扩大自己道德文化的实力和魅力。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刺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道德问题日益凸显。认真思考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道德、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以什么样的思路推进道德,成了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受费尔巴哈"人本宗教"思想的影响很深,在她的多部小说中都渗透着"人本宗教"思想,探索着热情与道德的追寻。分析乔治.艾略特的《米德尔马契》中的三个人物形象多萝西亚、利德盖特和费厄布拉泽,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同情心、道德感和责任感,可以彰显出作者所主张的以"人本宗教"为基础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3.
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非常独特的一个朝代,其社会生活开始发生一种全方位的、潜移默化的变革,如果我们尝试着用一个词来概括明代政治领域的道德生活,那恐怕就非偏执莫属。而张居正的悲剧就是这种偏执的产物。张居正作为明代重要的政治家,在明代中叶国势渐衰、危机四伏的状况下,推行涉及吏治、财政、边防、军事等制度多方面的改革,成效卓越。他本人和他的改革成为研究明代历史不能跨越的重要问题。由于对祖宗家法的偏执遵守,对儒家道德理想的偏执追求以及对宦官的偏执认识,当然也包括张居正自身所具有的偏执精神,最终导致了张居正悲剧的发生。文章对张居正改革措施的消极和积极方面的分析,总结其对对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带来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4.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危机,本质上是市场经济道德缺位和公共道德与市场经济道德错位。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实施道德重建,即重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重建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对策。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把利益兼顾和诚实守信渗透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市场经济活动中,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区别对待道德传统中的错误思潮,从实际出发,大力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  相似文献   

16.
曹琼 《魅力中国》2013,(11):330-330
我国电视媒体在市场化发展的大背景以及经济利益的趋势下,某些媒体置媒体道德于不顾,一味以庸俗、低俗、媚俗的节目内容来博取观众的眼球,节目道德滑坡现象严重。而以宣传社会主义道德为宗旨的道德建设类电视节目呈现数量较少,质量较差,特别是媒体道德失范,由此本文通过对央视《道德观察》栏目在保护参与者隐私权.以及避免媒介舆论审判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媒体人应如何保障节目道德水准,以及媒体人遭德对于道德类节日乃至整个电视节目的道德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贫穷的农家女子苔丝的悲剧性命运。本文试图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与其性格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以及哈代的宿命论等方面进行剖析,通过对其悲剧命运的具体分析,使读者能够更理性、系统地赏读这部作品,从而加深作品所表达的悲剧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8.
以立体网络为载体,以信息共享为支撑,以时空的无限性为特征的电子信息时代大大扩展了个体虚拟生存的空间和领域。扩大了人们的认知领域,重塑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征方式,并进一步关系着个体道德自觉的生成与发展。以此为视角,分析虚拟生存下个体道德体验的特征和道德自觉生成的困境.是寻求和构建道德自觉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乔治·爱略特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熟谙所处年代的各种哲学思潮。并且对所处社会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根据自身的经历和对宗教的理解。形成了她自己的宗教观—人文宗教。她宣布放弃基督教,并在作品中反映出对基督教的怀疑态度,同时却自认为不是无神论者,不反对基督教中的合理成分。在道德方面,爱略特不论在小说中还是个人生活中都表现出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蔑视与反叛,但同时她又常常颂扬并在行动上顺从传统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0.
钟伟 《发展》2002,(8):15-17
以经济学安身立命的人我们姑妄称之为经济学家;以道德良心作为卖点并且不断推己及人的人我们姑妄称之为道德家。经济学家为什么只讨论经济学,并且假设资源是稀缺的,人性是自私的,而不宣扬仁义道德呢?难道经济学家个个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是不是经济学家多了导致了社会的沉沦呢?在物欲横流的时候我们需要更多的道德家来净化我们难以安息的灵魂吗?我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若平扬先生就这个问题做了精妙的分析,他重新审视了道德的涵义。在他看来,道德自然是“社会人”的问题,笛福笔下的鲁滨逊如果生来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