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一、价格总水平与通货膨胀1.通货膨胀的分析角度人们通常把价格总水平上升与通贷膨胀视为同义语。数年来我国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通货膨胀和经济常规性偏热好象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人们对其成因往往是从制度角度分析的。1984—1985年中国的需求膨胀时期恰好与短缺经济理论引入时间相重合,运用短缺理论解释这次需求膨胀,很自然地就得出了传统体制短缺必然表现为需求过大、经济过热这样  相似文献   

2.
张立宏 《经济师》1994,(7):19-21
试论通货膨胀与储蓄挤兑张立宏当人们在为14746亿元储蓄业绩而津津乐道之时,似乎健忘了储蓄“笼中虎”的肆放压力。其实通货膨胀这个引起储蓄挤兑的幽灵时刻在缠扰着我们,从1988年至1993年短短6年时间内,我国银行就经历了因恶性通货膨胀而遭到两次储蓄挤...  相似文献   

3.
4.
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进行期间,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中国社科院发表演讲,他说“中国政府应当放松对汇率和资本流动的管制,从而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促进内需增长并维持经济稳步发展,增加国民福利。”但显然,除了汇率视角,对中美之间出现巨额的贸易差额的原因,还应该有多角度的解析,其中,储蓄、投资视角的解读在中、美学者中的影响正在上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投资拉动型态势,内需不足问题逐渐凸显。居民即期消费不足与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效率低下,这都对有效需求具有抑制作用。我国政府应进一步调节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增加即期消费,应进一步完善证券市场、大力发展民营中小金融中介机构,以提高居民储蓄转化为有效投资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通货膨胀与收入差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樊纲 《经济经纬》1995,(2):11-12
  相似文献   

7.
总需求大于充分就业状态时的总供给,表明存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从分配角度分析,这种类型通货膨胀主要源于政策需求和投资需求,分配虽不能改变可供分配的产品数量,但可改变总需求的结构,因存在多种对换效应,从而不同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  相似文献   

8.
消费、投资和储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中国的宏观经济似乎变得日益使人不可捉摸。经济学家们刚刚还在惊呼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双膨胀”,突然之间,消费和投资好像都凝固了,库存激增,市场疲软。与此同时,所谓“消费基金”的增长速度虽然有所减缓,但仍然保持着两位数水平;去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计划压缩20%,实际上只压缩11%左右,因此许多人认为仍然偏大。以此度量总需求,似乎并没有缩减多少,但为何又出现普遍的销售困难呢?如果不是现实经济脱离了最一般的规律,那便是我们一直习以为常的经济学概念存在着严重问题。本文不打算直接讨论目前的经济形势,相反,主要目的是对改革以来宏观总量及其基本  相似文献   

9.
与以往研究不同,笔者首次以1978年~2009年我国居民的广义储蓄数据为基础,根据Houthakker和Taylor提出的动态存量调整模型构建理论框架,利用ARDL方法,分别估计了预期通货膨胀、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总额及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行为有显著影响,且金融储蓄受影响程度远大于实物储蓄;除了居民存款外,预期通货膨胀对其他储蓄形式的影响均为正;非预期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否定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通货膨胀。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各国社会主义国家出现通货膨胀的严峻现实,越来越迫使我们不得不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货膨胀这个新课题,而且应该作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其中首要的问题是研究清楚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藉以寻求制止和预防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不完全资本市场、预防性储蓄与通货膨胀的福利成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假设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个体的自我保险为持币的主要动机,在总体风险和个体风险的框架下,讨论了通货膨胀对异质个体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很强信贷约束的不完全资本市场国家,本方法比传统基于MIU和CIA的模型更能反映通货膨胀对中国居民福利的影响。传统的方法低估了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中个体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此外研究还表明,平均失业期对个体造成的通货膨胀成本影响很大。那些没有储蓄计划个体的出现减少了所有个体的平均福利。通过对总体风险的讨论,我们发现较高的失业率(平均失业期)将大大增加通货膨胀的成本,而工作分享计划则是一种降低通货膨胀成本的好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李俊青  韩其恒 《经济学》2009,(4):191-212
本文假设不完全资本市场条件下个体的“自我保险”为持币的主要动机,在总体风险和个体风险的框架下,讨论了通货膨胀对异质个体福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有很强信贷约束的不完全资本市场国家,本方法比传统基于MIU和CIA的模型更能反映通货膨胀对中国居民福利的影响。传统的方法低估了对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中个体的通货膨胀福利成本。此外研究还表明,平均失业期对个体造成的通货膨胀成本影响很大。那些没有储蓄计划个体的出现减少了所有个体的平均福利。通过对总体风险的讨论,我们发现较高的失业率(平均失业期)将大大增加通货膨胀的成本,而工作分享计划则是一种降低通货膨胀成本的好措施。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急剧增长。1983年比1978年增加681.9亿元,平均每年增加136.4亿元,相当于1952年至1978年期间平均每年增加8.1亿元的16.8倍,尤其1983年一年就增加217.1亿元,比1952年至1978年二十六年增加的总和202亿元还多15亿元以上。储蓄为什么会如此高速增长?它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将有什么影响?今后的对策应当如何?这些问题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一个加入交易成本的两期资产选择模型,对目前城镇居民储蓄迅速搬家股市而农村居民几乎不持有风险资产这两种并存现象的巨大反差提供了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研究发现当持有风险资产存在成本时,财富水平的高低和交易成本的大小是居民决定是否持有一定数量风险资产的重要因素.二元经济结构下的城乡收入差距显著,财富分布极不均等,交易成本的不对称是阻碍农村居民投资风险资产的主要原因.在众多影响风险资产持有水平的因素中,高风险升水所带来的财富效应主导了其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有必要了解他们之间的理论关系,从而指导实践中的经济政策的执行。通过对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凯恩斯经济理论、哈罗德—多马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经济增长理论——进行阐述,明确了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6.
17.
储蓄与投资的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投资与储蓄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后认为:在开放的经济系统中,长期内储蓄与投资没有因果关系,如果两者间存在因果关系,应表现为投资增长是储蓄增加的原因。以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证研究结果与理论结论基本一致。因此,要充分利用内源融资,减少系统内的储蓄流失并提高储蓄——投资的转化效率,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首先提高投资效益和效率,扩大投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后,广西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文章从储蓄与投资这两个宏观经济中的重要变量入手,研究广西地区储蓄、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比较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分析现实经济中,储蓄不一定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投资,投资资金也未必能够顺利地形成生产能力,推动经济增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来消除低收入群体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信贷约束,为社会提供一个机会公平的公共教育情形下,社会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化路径,并考察了遗产动机和收入税率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我们的分析发现,公共教育虽然短期内在一定参数水平下会导致收入差距发散的可能性,但是在长期内却能保证收入差距的收敛。  相似文献   

20.
<正> “格蓄”一词有狭义与广义、存量与流量之别。狭义的储蓄一般指城乡居民在银行中的储蓄存款。如果指某一时点的存款余额,它就是一个存量;如果指某一时期的存款增加额,它就是一个流量。广义的储蓄则是指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总额与消费总额的差额,它是一个流量。本文所用的储蓄概念指广义的储蓄流量。它有点类似于人们长期使用的积累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