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我国的城市化与碳排放量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性。在短期内,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对当前碳排放偏离均衡水平的调整力度较大;长期内,碳排放量的增加会伴随着短期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还存在一定的"时间延滞";城市化是碳排放量持续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碳排放却不是城市化水平提升的Granger原因。因此,我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建设低碳城市。  相似文献   

2.
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提高碳排放效率是实现绿色化、低碳化发展的关键环节。基于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企业异质性分析框架,从理论与实证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传导机制与时空异质性,利用2006~2020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显著促进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在影响机制方面,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的渠道,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规模的城市存在差异化影响;空间视域下,创新试点政策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显著带动150千米至250千米内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3.
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财税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是创造人类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核心,也是大量消耗资源能源、高碳排放并导致温室效应等问题最为集中的地方。据联合国的统计,城市碳排放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75%。低碳城市要求在城市实行低碳发展和运行模式,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设低碳城市,是节能减排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发展阶段下“双碳”目标的提出,使得人们对碳排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而家庭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其生活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也是全社会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基于兰州市600户家庭的调查数据,采用碳排放系数法核算样本居民家庭消费碳排放量,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探究影响兰州市居民家庭碳排放行为的因素。研究发现,从居民家庭碳排放特征来看,家庭生活用电和私家车是主要碳排放源,且家庭碳排放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同时,与其他地区碳排放特征的对比结果表明,兰州市与西北地区碳排放特征基本保持一致,与中、东部地区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从居民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来看,家庭生活质量对碳排放有显著影响;此外,家庭碳排放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21世纪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把减少碳排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已经是大势所趋。交通运输尤其是城市交通所产生的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设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的便捷出行模式、大力发展慢行交通系统、限制城市私家车的增长、鼓励新能源技术、合理的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模式等,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城市低碳交通发展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对工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影响。运用2006-2013年的中国省际数据,通过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系统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分析表明:随着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变化。与过度分散或过度集中的城市体系相比,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更有利于工业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体系规模结构集中度对工业碳排放强度的"U型"影响将会进一步强化。这反映出城市体系结构失调对工业碳排放降低的制约作用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自动缓解,因而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城市体系结构优化来促进减排。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我国2006年74个主要城市的面板数据,对各个城市一个标准家庭的碳排放进行了有效估算并进行排名.结果表明,在以标准家庭碳排放为唯一衡量指标时,淮安和宿迁是最"绿色"的城市,大庆和牡丹江是最"灰色"的城市;即使在最"灰色"的城市大庆,一个标准家庭产生的碳排放量仅是美国最"绿色"城市圣地亚哥的1/5;城市人口规模、...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A股高碳排放上市公司2011—2021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通过构造高碳排放企业特色数字化转型词频,探究数字化转型对ESG表现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高碳排放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ESG表现,且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高碳排放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其ESG表现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以及更换核心变量、排除企业策略性披露行为的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高碳排放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提高能源利用率,从而提升企业ESG表现。  相似文献   

9.
新的经济形势下,社会对企业减少碳排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集团作为我国主要经济主体能否在这场经济变革中抓住机遇,取决于是否能够占领温室气体减排的先机。企业集团的特征使其具有进行碳排放权内部交易的可行性,论文将碳排放权交易思想引入企业集团内部,结合企业集团的特征选择间隔型双向拍卖作为企业集团碳排放权交易方式,并设计了间隔型双向拍卖规则,且利用数理方法证明了该拍卖规则除了具有激励相容性外,还能够阻止成员企业的"恶意报价"行为、保证交易集中买卖双方交易数量相等、提高成交速率、防止成员企业共谋行为和减小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0.
电子商务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探究电子商务发展能否降低碳排放对加快经济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6—2020年中国27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时点DID方法考察了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这一结论在经过Weibull生存分析模型检验、多期DID异质性处理效应检验以及PSM-DID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缓解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错配以及推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三条作用路径降低城市碳排放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中西部地区城市、资源型城市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较低的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在东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以及信息基础设施水平较高的城市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验证了城市电商化转型在节能降碳中的积极作用,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1.
低碳试点城市作为探索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示范城市,在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006—2019年22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量,这一结论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降低了城市碳排放。异质性分析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东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高政府治理城市的碳排放。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进而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7-2017年我国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市长和市委书记的微观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地方官员异地交流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方官员异地交流显著降低了城市的碳排放水平,且减排效应主要来自市长异地交流,多发生在非资源型城市和"十八大"以后;(2)市长任期与城市碳排放之间存在"U型"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新型城镇化对我国城市的节能减排提出了要求。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有助于从城市交通、居民生活和城市产业三个方面阐述新时期城市节能减排的途径。城市交通占城市能源消耗较大比例,通过减少交通需求、转变低碳交通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居民生活涉及到很多用能环节,如果能够提倡良好的用能习惯,同样对城市节能减排有很大效果;城市产业,特别是用能较大的工业,是主要的能源消耗体和碳排放来源,城市产业实行节能减排战略,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须途径。  相似文献   

14.
苏浙沪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苏浙沪地区1998年~2008年时间序列数据,根据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计算出苏浙沪地区总的碳排放及单位GDP碳排放,并运用LMDI因素分解模型,横向分析人口数量、经济规模、行业碳排放强度及行业产出份额对苏浙沪地区整个碳排放变化的影响情况,纵向比较国民经济六大部门的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对碳排放的贡献率。研究表明:江浙沪地区的单位GDP碳排放逐步减少,碳排放的增速与GDP增速关系密切,经济增长是碳排放量变化的主要拉动因素,行业碳排放强度变化抑制了CO2的排放,尤其工业部门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碳排放强度驱动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深入探讨碳排放强度的驱动因素,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均GDP、能源强度、单位能耗碳排放、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口、城市化率、国际贸易分工对碳排放强度影响不显著;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正向影响最大,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影响较大,单位能耗碳排放影响最小;人均GDP持续增长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最大,产业结构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负向贡献率较小;而能源强度下降是导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因素,其正向贡献率较大,能源消费结构变动和单位能耗碳排放变动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正向贡献率较小。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增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也相应成为一项日益紧迫的重大课题。山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和碳排放大省,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为此,采用迪氏对数指标分解法,建立山东省碳排放增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对1995—2009年间产业规模、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这三个主要因素对山东省碳排放增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产业规模的扩大是导致山东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的调整并没有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反而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所促进,对碳排放起到决定性抑制作用的是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减少山东省碳排放量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精准制定碳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城市智慧降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别于以往区域内单一维度的研究,本文测算了中国城市的金融科技发展指数,基于2011~2019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区域内和区域间两个方面检验了金融科技发展对城市碳排放量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区域内金融科技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结论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以及替换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通过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两个途径降低城市碳排放量;区域间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性,金融科技虽然能降低本地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但会促进周边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呈现出“以邻为壑”的现象。基于区域内和区域间金融科技碳减排效应的不同表现进行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碳减排效应在北部城市显著强于南部城市、在非城市群城市显著强于城市群城市、在其他城市显著强于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乡村旅游地碳排放估算体系及方法的构建,估算合肥大圩农业园区的碳排放。通过定量分析发现,旅行交通能源消耗碳排放、食宿的能源消耗碳排放和管理部门能源消耗碳排放为主要碳源。因此,要减少乡村旅游地碳排放,应完善公共交通,鼓励低碳的出行方式;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焚烧处理碳排放;借力美好乡村建设,优化农家乐能耗结构。  相似文献   

19.
孙燕玲  张伟 《全国商情》2011,(Z4):6-7,10
在低碳城市构建过程中,碳排放量的多少和碳排放强度的高低是其主要衡量因素。通过对数均值迪氏分解法(LMDI)对青岛市1999—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变动量进行分解分析,指出经济发展是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对碳排放量的影响有限;而能源效率、能源结构与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均存在负相关关系,其中能源效率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对于加快青岛市低碳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京都议定书》的指引与框架下,全球碳排放交易开始运作并逐渐形成统一的全球碳市场。其中成果较为显著的是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与北美地区碳排放交易机制。碳排放交易机制逐渐成为各国经济利益的角逐。面对这种国际趋势,我国碳排放交易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缺乏统一的立法保障、政府监管不到位并且缺少国际发言权,我国应充分借鉴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与美国碳排放交易机制的经验与教训,在法制建设、市场交易与政府监管、国际合作方面进一步健全我国碳排放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