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使用,同时国际上也流行的所得税会计方法。该方法从资产负债表出发,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形成递延所得税费用,加上当期应交所得税形成当期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2.
肖凌 《财会月刊》2007,(3):24-25
一、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与计量 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在所得税税率或计税基础变动时,必须对“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余额进行调整,也就是首先确定资产负债表上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然后根据本期应交所得税倒挤出利润表上的当期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3.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确认及计量的理论基础 (一)资产负债观和收入费用观资产负债观以资产负债表为核心,基于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来确认收益,将期末、期初净资产的变化作为收益的计量。收入费用观以利润表为核心,通过收入与费用的直接配比来确认收益,而后将确定的收益分摊至相应的资产和负债。这两种理论应用到所得税会计中,产生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和利润表债务法。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首先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计税基础及其差异的计算确定人手,定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概念,并规范其相应的确认和计量,然后根据有关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变动来确认计量本期的所得税费用。利润表债务法关注的是利润表中所列示的收入和费用在列支的时间、范围、标准等方面与税法的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并按照会计所得计算的所得税费用与按照应税所得计算的当期所得税之间的差额确认递延税款。  相似文献   

4.
准确理解所得税会计准则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得税准则要求企业在确定暂时性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暂时性差异的性质及税率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及递延所得税费用,最后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应根据其产生的原因选择相应的列支渠道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会计人员掌握新准则时操作困难问题,笔者采用逐层分解方法,对所得税费用逐层分解,得出所得税费用核算总公式。本文认为:通过从当期应缴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个方向展开对所得税费用的分解,清楚地向会计人员展现所得税费用核算各个环节,便于其在新准则下进行所得税核算。  相似文献   

6.
递延所得税费用核算内容是确认、转回递延税款而影响所得税费用的金额。它与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不一样,当期所得税费用确认一定在借方,递延所得税费用确认既可以是借方,又可以是贷方,在借方时,习惯称为递延所得税费用;在贷方时则成为所得税收益。  相似文献   

7.
孙桂平 《会计之友》2005,(7B):46-47
本文主要探讨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及其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后。对以后各期折旧的影响及其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已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后转回及其对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转回后对累计折旧以及当期所得税费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陈亮 《会计之友》2006,(27):79-80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质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确认所得税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一个是确认应交所得税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使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真实地反映税赋信息.由于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存在差异,使得当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和确认的应交所得税负债的金额不一定相等,从而还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文就此作一解析.  相似文献   

9.
所得税会计核算的实质是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确认所得税费用,反映在利润表中;一个是确认应交所得税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使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真实地反映税赋信息。由于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存在差异,使得当期确认的所得税费用和确认的应交所得税负债的金额不一定相等,从而还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本文就此作一解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对比分析了我国新旧所得税会计准则关于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递延的概念、收入和费用扣除项目的理解、利润表债务法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分析程序、确认报表项目等,对各方面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1.
师国敏 《会计之友》2012,(30):104-106
所得税会计是会计中的难点问题,而资产、负债计税基础的确定又是所得税会计处理中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如果能够准确无误地确定计税基础,再与其账面价值进行比较,二者的差额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就得出了递延所得税,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当期应交所得税,便得出了当期所得税费用,所得税会计问题也就解决了。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利润表观和资产负债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所得税会计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观核算企业的所得税,相对于利润表观来说,所得税的缴纳,由主要看利润表转向了资产负债表,由当期收益转向了全面收益,对所得税信息质量的要求,从侧重可靠性转向侧重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所得税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是所得税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相互分离的必然结果,两者分离的程度和差异的种类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4.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规定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该方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即暂时眭差异分别确认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并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5.
正所得税会计是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所确定的账面价值与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两者之间的差额分别就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该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本文拟就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做出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16.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明确指出,采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规范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其核算程序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二者的差额分别计算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按照暂时性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17.
王巧云 《会计之友》2007,(5S):14-14
笔者主要寻找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与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资产及递延所得负债的对应关系。以便从深层去理解所得税准则,为财务审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新的所得税会计准则颁布,新准则以"规范企业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列报"为目的,其范围包括"企业以应纳税所得额为基础的各种境内和境外税额"。新准则以资产负债观为核心理念,以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为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以暂时性差异为核算对象,在介绍资产、负债计税基础概念的前提下,对当期所得税负债(资产)、递延所得税负债(资产)和当期所得税费用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做了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9.
所得税会计源于会计准则与税收法规间的差异,目的是为了确认企业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所得税费用。相对于其他资产负债项目而言,债券投资因分类及计量方法的不同而在会计处理和税收处理上有着更多的差异,其所得税会计核算也更为复杂。了解这些差异并掌握各类债券投资所得税会计核算实务处理方法,有助于企业准确核算当期所得税费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从利润表债务法改变为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后,其难点问题就是如何正确确认暂时性差异及其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有关暂时性差异发生的当期,在符合资产负债确认条件的情况下,应当将其确认为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