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部审计外部化,又称内部审计外包,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地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内部审计的外部化表现为:(1)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协凋和配合;(2)内部审计业务由企业外部的民间审计组织或其他咨询服务机构全部或部分承担。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质是内部审计主体的外部化,不是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在外部审计人员看来,内部审计只是一种范围性概念,且其内容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对内部审计进行外部化,内部审计并不会被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取代,因为内部审计外部化与外部审计(社会审计)有着较大不同,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以及内部审计的内容,本文将内部审计风险定义为: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对本单位和所属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结论,从而受到被审计单位及有关负责人指控并遭受某种损失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引言)在过去十年里,控制模型一直在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和有效控制系统风险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风险基础审计引入了控制模型,对审计的风险进行测量、控制,这种审计模式成为了内部审计未来发展的方向。一直以来,审计人员都把精力集中在对内部控制系统的审查,通过制定审计计划,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控制作出评价,向管理层提出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在这种审计模式下,大部分内部审计人员往往是以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审计目标,而不是以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作为审计的目标。因而审…  相似文献   

4.
高铮 《活力》2012,(10):43-43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规定,内部控制是被审计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与执行的政策及程序。  相似文献   

5.
李芳 《电子财会》2004,(5):24-26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在我国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不完善,公众对审计人员的期望值过高,被审计单位舞弊手法的隐藏和智能化以及审  相似文献   

6.
审计监督体系是由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的,内部审计是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内部审计是由部门、企事业单位内部专设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本部门、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相对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的行为。内部审计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由于组织内部管理跨度加大,管理分权的出现,企业最高管理当局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在内部设置专职机构或专职人员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的评价,并对分权管理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这样就产生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就其性质来看,它是一种管理权的延伸,是一种组织内部特殊的管理活动,是代表管理权的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审计相比较,内部审计具有以下特征:  相似文献   

7.
戴晖 《广东审计》2000,(12):38-40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审计人员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审计评估,提出审计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活动。由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经济效益审计是由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的,而不是一般的机构或专业人员进行的审查;经济效益审计有其专有的评估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经济效益审计同样具有经济监督、评价、鉴证等职能。但是,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往往缺乏准确的审计标准作为衡量效益的依据,所以经济效益审计更侧重于评价和建议;经济效益审计的目的是帮助被审计单位…  相似文献   

8.
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外部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阳 《事业财会》2005,(5):51-53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涵义与形式 内部审计外部化最早是由安达信、安永、毕马威等全球知名的咨询机构提出来的。所谓内部审计外部化(internal audit outsourlng),又被称为内部审计外包、代理内部审计,是指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完成。  相似文献   

9.
一、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的区别 1.监督的主体不同。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表现形式,监督主体是以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为主的会计机构及其相关人员,会计监督具有监督范围的局限性和监督人员的复杂性,仅指单位内部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人员共同参与的一种内部控制形式。审计监督则是国家审计机关代表人民政府由审计人员组成审计小组具体实施的,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因而审计监督的主体是国家法定的审计机关。  相似文献   

10.
赵宾 《审计月刊》2004,(3):44-44
内部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及其经济活动事项的财务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大漏洞、缺陷或未被有效执行,内部审计人员经审计未能及时发现,且发表了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或结论的可能性。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一、风险导向审计内涵 风险导向审计把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不只依赖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所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与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对公司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动机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将审计的视野扩大到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营环境,将风险评估始终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与传统的制度基础审计相比较。主要有以下区别:  相似文献   

12.
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对单位内部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适当、合法、有效进行监督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本身处于单位内部,与被审汁单位的领导和人员“低头不见抬头见”,在职务、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几乎都受到被审计单位的影响。如何在不违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建立良好的审汁环境,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项审计任务,实现既定的审计目标,内部审计人员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一、医院内部审计的环境分析 (一)内部审计定义的变化 1995年审计署对内部审计的定义为:“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2003年,审计署对内部审计进行了重新定义:“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4.
肖伟 《中国审计》2006,(6):32-33
要认识内部审计,首先得了解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等而由单位管理层及其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内部控制常用的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互相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人员素质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等。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范增敏 《活力》2004,(4):87-87
审计风险的含义:指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法定职权范围内,由于没有很好的履行职责,给国家或被审计单位的利益关系人造成损失后由审计人员承担连带责任和损失的可能,它由被审计事项的固有风险、被审计单位的控制风险和审计人员的分析检查风险构成。  相似文献   

16.
内部控制是企业建立自我调节、自我制约、自我监督的一种管理控制系统 ,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审计实务中 ,审计人员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与评价 ,以控制审计风险。一、内控评价方法的运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检查评价 ,是为了确定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信赖程度。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 ,首先要对其完整性进行检查 ,并做出说明 ;其次是对其有效性进行测试 ,以获取被审计单位每项内控制度是否有效执行的证据。因而对检查中发现的内部控制偏差 ,不论其涉及的金额、数据大…  相似文献   

17.
<正>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指企业管理层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将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以合同形式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具备胜任能力的第三方来履行的经济活动。不难看出,内部审计外部化不是审计定义的改变,而是审计主体的变化,即由原来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变为外部专业机构和人员。内部审计外  相似文献   

18.
审计承诺制度开始于20世纪九十年代,是针对当时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为防范审计风险而建立的一项控制制度。2000年审计署颁布的《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对承诺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第二十一条,审计机关应当建立健全承诺制度。审计机关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时,应当书面要求被审计单位法定代表人和财务主管人员就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和其他情况作出承诺”。审计承诺已成为实施审计必经的过程。在审计实践中要求被审计单位承诺的事项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单位会计报表和其他相关的会计资料是真实、完整的,是按…  相似文献   

19.
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一、高校内部审计、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概念及内涵。1、高校内部审计,“审计是指由专职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或授权。对被审计单位在一定时期的全部或一部分经济活动的有关资料,按照法规和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核检查,收集和整理证据,以判明有关资料的合法性、公允性、一贯性和经济活动的合规性、效益性,并出具审计报告的具有独立的经济监督、评价、鉴证活动,其目的在于确定、解除被审计单位的受托经济责任和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管理、控制。”  相似文献   

20.
审计署5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将审计重要性定义为: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重要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上述定义中,要求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时,应当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特定环境,二是信息的使用对信息的需求,三是审计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