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uy Blaise Nkamleu 《Revue africaine de developpement》2004,16(1):203-222
Abstract: The paper examines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a large number of African countries using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ble data set and the latest technique for analysis. The paper focuses on growth i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and its decomposition into technical change and efficiency change components. The analysis is undertaken using the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The present study uses data of 16 countries over the period 1970–2001. It was found that, globally, during that period,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has experienced a positive evolution in sampled countries. This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was due to good progress in technical efficiency rather than technical progress. The region suffered a regression in productivity in the 1970s, and made some progress during the 1980s and 1990s. The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technical change has been the main constraint of achievement of high levels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during the reference period in sub‐Saharan Africa. Contrariwise, in Maghreb countries, technological change has been the main driving force of productivity growth. Final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stitutional factors as well as agro‐ecological factors are important determinan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 相似文献
2.
3.
Mikmina Pilo 《Revue africaine de developpement》2019,31(4):462-475
In the search for ways to boost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for the take‐off of the so‐advocated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we investigate in this paper whether there is room under current technologies to boost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rough technical efficiency, focusing on the five administrative regions of Togo. We use a regional stochastic frontier model, which assumes that farmers maximize return to the outlay in order to account for potential endogeneity and regional heterogeneities to a panel data for the period 2000–2014. The findings reveal that technical efficiency in agriculture varies considerably across regions and over time.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untry can rely on irrigation intensification to sustain its move towards higher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fficiency, while higher rainfall variability puts additional pressure on the achievement of such objective. The policy message drawn from this study supports policy strategies designed to promote irrigation and increased rainfall variability management tools, such as weather insurance, as sound agricultural technical efficiency driven options. 相似文献
4.
5.
本文利用1978—2008年间我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进行了随机前沿分析。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并对粮食生产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因素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关键因素;我国粮食产量增长主要是由投入要素的增长拉动,31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为1.17%,TFP对我国粮食产量的贡献很小,其原因在于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化呈现相反趋势。2004年以来,技术效率提高的速度持续下降,技术进步逐渐成为TFP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各地区生产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1990-2006)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用超越对数函数的随机前沿模型,对1990-2006年的分省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估算我国各地区的生产效率,并分解其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实证结果表明:第一,东部地区生产效率最高,西部地区最低,1996-2000年各地区平均生产效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03年之后生产效率出现上升趋势,且东部地区的增长幅度较大;第二,城市化率、各地区GDP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基础设施水平、人力资源水平和对外经济依存度对地区生产效率具有正面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以及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与地区生产效率呈负相关关系;第三,就生产的不确定性而言,除人力资源水平能减少生产的不确定性之外,经济对外依存度、技术创新水平、基础设施水平、政府干预倾向都会增加生产的不确定性;第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在1992年之后出现了明显下降趋势,2000年之后,各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有显著的上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效率变化率决定,其次是技术进步率. 相似文献
7.
金融发展与增长源泉:要素积累、技术进步与效率改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基于DEA的经济增长核算框架将中国28个省市的劳均GDP增长分解为了劳均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改善三个部分的贡献,然后采用GMM动态面板回归技术分别检验了在1994—2003年间金融发展对这三者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发展显著加速了劳均资本的积累,但其却阻碍了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改善。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经验证据,金融发展通过不同的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同的效应可以解释为何“金融引导经济增长”这一命题在中国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8.
汽车工业相对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基于2000~2006年不同经济类型汽车工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非参数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从实证的角度分别计算了2000~2006年我国汽车工业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技术进步和全要素生产率(以Malmquist指数衡量),得出的结论是:①只有外商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在这7年中全能达到效率最优状态;②内资企业中,股份合作企业的效率最好,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中则是港澳台独资企业效率较好;③内资的国有企业一直处于规模收益递减状态,联营企业则一直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④外商独资企业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强劲,大部分类型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然后本文总结了发展我国汽车工业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4-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了我国食品业三个子行业的TFP及其分解指标,并实证研究了效率改善、技术进步以及资源禀赋对于食品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食品业三个子行业都实现了集约型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贡献,农副食品业TFP增长明显落后于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东北部和西部的TFP增长要优于东部和中部。TFP增长对于食品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有正面促进作用,效率改善作用强于技术进步作用,农业资源和劳动力成本等资源禀赋因素也是食品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多数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的投入来推动,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甚微。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进行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改革后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份额有所提高,并且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我国经济增长存在着效率的提升。最后指出要想保持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必须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13.
经济增长模式与技术进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问题的提出
“经济增长模式和技术进步”,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最近几年来,由大量耗用土地、资本和其他资源“经营城市”和兴建重点企业,以便“迎接重化工业时代”的投资热潮而引致的宏观经济波动,表明我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脱离传统的增长模式,还没有走出一条中国自己的工业化道路。如果我们不能走出我们自己的、也就是党中央所说的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的话,我们很难平稳地实现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发达国家、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GDP增长率、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工业增长率等指标都能反映技术进步因素对该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然而很少从一国出口结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试用实征分析方法,从出口产品中,高科技产品所占的份额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研究反映在出口结构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建一个包含金融部门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考察了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利用中国省际样本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金融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的金融发展通过提高研发产出效率和技术吸收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两种作用机制的比较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通过自主研发促进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但通过提高本国技术吸收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显著.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比进口贸易有更强的技术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四川省2011—2018年21个市(州)的面板数据,采用SBM-Malmquist模型对科技创新效率及其创新生产率的变动进行测算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2018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科技创新效率水平较低,且总体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五大经济区之间的科技创新效率差异明显,由高到低依次是攀西经济区、成都平原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总体创新生产率的变化呈上升趋势,且各市(州)创新生产率的变动有区域集中性特征,相邻城市有相同的变动趋势。 相似文献
17.
18.
石油价格冲击、内生技术进步与日本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研究利用1970-2006年数据检验了石油价格冲击时日本经济增长的短期与长期效应,发现日本的实际GDP、原油和成品油进口量、原油实际价格以及日元对美元名义汇率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Granger(格兰杰)非因果关系检验显示,原油实际价格波动是日本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其短期效应为负而长期效应则为正:原油与成品油进口量对日本经济有着的长期影响也方向各异.经验性证据表明,日本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成本推动的内生技术进步机制. 相似文献
19.
生产函数与科技进步效益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产函数和余值法测算湖南省1990~2001年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了计算结果的可比性,讨论了目前科技进步效益指标的不完备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国家层面的技术创新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对全球40个国家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在2000年至2010年期间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评估与比较,勾勒了一幅全球技术创新的参考地图。通过对技术创新的资本投入效率和人力投入效率的评估与比较,并且采用DEA方法对技术创新综合效率的评估与比较,揭示了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之间技术创新的竞争态势与发展趋势,同时也揭示了我国在全球技术创新中的竞争位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