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引入审计署公布的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万亿,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概念、现状、形成的原因、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地方性债务的建议,从而有效地预防政府性债务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审计署2011年6月发布的第35号公告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这一债务总额超过2010年全国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旦爆发将引起银行不良贷款率增加、地方经济发展停滞、政府公信力减弱,甚至影响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安全。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我国整体债务风险指标的评估范围,从新的视角分析中国的债务风险问题。  相似文献   

3.
浅议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预算会计核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瑞刚 《财政监督》2011,(18):62-63
2010年欧债危机的爆发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高度关注,本文即通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预算会计核算相关问题的分析,试图为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提供一些有益参考。一、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预算会计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综合分析当前地方政府性债务总预算会计核算的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方铁成 《时代金融》2014,(11):226+228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注政府性债务的规模、数量等情况,两次组织全国审计机关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审计。通过审计,加深了对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和如何加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认识,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审计经验,对于进一步研究政府性债务问题和加强政府性债务审计监督,在实践中做好审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描述和分析,最终提出相关的审计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预算法》和《担保法》明确指出,除法律和国务院特别批准外,地方政府不得发债,不得为担保人。但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各类债务合计达178908.66亿元,这部分公共财政资金一直脱离于预算监管体系之外,隐匿性风险日益严重。编制债务预算是切实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重要途径。本文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框架的初步构想,并对推进实施地方政府性债务预算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等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而截至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高达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2.94%。  相似文献   

7.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及治理对策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地方政府为支持经济发展,缓解财政压力,推进公共服务建设,通过政府投融资杠杆大量举债,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但是伴随高速膨胀的债务规模,地方政府性债务潜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审计署对全国所有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25590个政  相似文献   

8.
黄宁 《会计师》2012,(20):67-68
<正>随着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持续增加,其相应的债务风险也日益暴露出来,对政府在群众间的公信力产生不利影响且制约了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及监督机制、建立高效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机制、切实强化政府性债务资金的使用入手,有效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我国最早的地方债务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1979年各地政府就有借债办事的先例。截至2010年底,除了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性政府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占同期全国GDP的比  相似文献   

10.
《财政监督》2011,(21):76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审计工作报告时,首次披露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情况,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共计107174.91亿元。近几年地方债务总额增加很快,有研究报告称,2005至2008年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占GDP的比例基本稳定在14%左右。几年过去,这一比例达到25%,已经超过了美国和巴西。就债务风险而言,举债规模不在  相似文献   

11.
地方政府性债务现状、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地方政府性债务也出现了急剧增加的趋势,局部地区已出现债务违约现象。地方政府性债务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根据国家审计署的审计结果,从债务总量、地区分布、举债主体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分布的特点;从现行体制、机制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原因;从明确界定政府事权、强化金融监管、完善财政体制等方面,提出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沈泉江  韩健 《财政监督》2023,(23):82-87
地方政府性债务可以划分为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两种类型,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关系密切、相互影响。鉴于日本的财政体制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本文以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日本夕张市财政重建典型案例,深入研究地方债的综合治理,为我国实施更加精准的地方债政策、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2011年3—5月审计署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本级及所属市(地、州、盟、区)、县(市、区、旗)三级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174.91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占62.62%;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或有债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为学习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2010年11月,财政部预算司组织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负责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的人员,赴美国举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培训班,并考察了美国州及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等。现将考察报告部分内容分期刊发,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地方政府性债务适度规模研究成为地方政府性债务亟需解决的重点,然而国内通用的警戒线标准单一,难以适用不同地区较大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方政府性债务的主要成因是地方经济发展压力较大,财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债务监管机制不健全。影响债务规模的主要因素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应付利息。以审计署对于C市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数据为样本,运用eview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政府性债务余额的增长率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呈正相关,与GDP增速呈负关,与债务利息增长率呈正相关。通过模型对C市地方政府新一期债务规模进行预测,发现预测的债务规模远高于警戒线限定值。建议相关部门将债务规模的限定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制定债务的适度规模。  相似文献   

16.
宁悦  尹恕好 《金融与市场》2011,(10):16-17,20
本文从介绍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与特点入手,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证券化发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全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根据财政部和有关部委的调查,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缺乏基本约束、举债失控。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是地方政府性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情况看各地政府自行举债缺乏基本的约束,举债的形式五花八门,贷款主题主体过多过散。地方政府多层次、多部门自行举债问题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政府将"尽快制定规范地方融资平台的措施,防范潜在财政风险"列入宏观层面重点抓好的工作之一。2011年,银监会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列为当年银行业三大风险之首。2012年1月6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对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部署时强调,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并指出要"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妥善处理存量债务。由此可见,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正亟待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已给我们深刻警示。借此来探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及措施,对于避免发生系统性金融财政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成为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当届政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2011年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安排全国审计机关对所有省市的政府性债务进行了全面审计,将为摸清地方政府性债务“家底”,揭示债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发挥建设性作用。本文将结合本次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实践,着重探讨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可能性,从审计监督角度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产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国家投资计划的催化下,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不断膨胀,逐渐暴露出举借不规范、信息不透明、偿还压力大等问题,给财政和金融系统的健康运行带来了较大安全隐患。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助于防范财政风险,提升财政服务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一、湖南省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湖南省近年来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除了2008年和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快速膨胀的影响而出现16.9%和62.6%的较高增长速度之外,2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