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张锐 《金融博览》2011,(24):70-72
仅由4个小国家发起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于有了美国的参与和全力推动而正在快速地膨胀起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TPP谈判的豪华阵容之后,奥巴马政府“未来5年出口翻番”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  相似文献   

2.
张锐 《金融博览》2011,(12):70-72
仅由4个小国家发起的TPP("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由于有了美国的参与和全力推动而正在快速地膨胀起来。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TPP谈判的豪华阵容之后,奥巴马政府"未来5年出口翻番"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不仅如此,随着TPP的扩容,存  相似文献   

3.
《甘肃金融》2011,(11):6-6
正当国际社会关注最近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际,另一个组织TPP突然浮出水面。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13日在夏威夷宣布,美国已与其他8个国家就"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纲领达成一致,并力争在明年落实。一时间,有关TPP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商业银行》2013,(11):30-34
2011年APEC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抛出一个方案,支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相似文献   

5.
陈静 《国际金融》2013,(11):45-49
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其前身是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国2005年在APEC框架协议内签署的一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2009年,作为重返亚太的重要手段,美国加入并主导TPP谈判,致力于将TPP打造成为全面的、高水平的、面向“21世纪”的自由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加入TPP谈判。2010年3月,由澳大利亚、文莱、智利、新西兰、秘鲁、新加坡、越南和美国等参与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第一轮谈判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行。之后,马来西亚、墨西哥、加拿大、日本先后于2010年10月、2012年12月和2013年7月正式加入谈判。  相似文献   

7.
引言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简称TPP)的前身,是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P-4),由新加坡、新西兰和智利三个国家发起设立,2005年文莱加入。随后P-4的发展波澜不惊,并未成为地区瞩目的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8.
1993年12月,克林顿总统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实施法案。由于贸易和投资会受到各种经济变量的影响,因此,目前要对20年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的影响做一整体评估还有难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有力地推动了北美地区和整个世界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最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提出了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条款,成为美国新一代自由贸易协定的模板或范例,并且为乌拉圭回合的多边贸易谈判提供了理论和经验基础。在美国与其他11个国家(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关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谈判中,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相关的政策问题仍是美国政府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反对者所担心的情况没有发生,支持者所预言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没有出现,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对美国经济的实际影响似乎并不太大。一方面是因为美国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进出口贸易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另一方面是因为当这三个国家真正实行了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时,三国之间的企业也随之产生了成本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9.
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的推出是亚太区域合作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有可能成为建立“亚太白贸区”的现实路径,本文追溯了TPP的演变情况,梳理TPP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并在进一步分析美国推动TPP的背景及真实意图后,提出了我国当前应当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升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进而使美国获得政治、经济等领域的战略利益,美国积极推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的发展和扩大。该协定将对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中国未来的经贸活动甚至政经形势都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TPP谈判取得了一定进展。然而,日本、东盟各国的利弊权衡和担忧,尤其是中国所持的态度和立场,都成为影响TPP未来发展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锐 《中国外资》2010,(11):18-20
代表着中美两国共同诉求和美好愿望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S&ED)于5月24—25日再次拉开帷幕。在穿越了5年的时光隧道之后,S&ED如今变得更加的成熟与饱满,中美两国政府不但对其兴趣盎然,而且不约而同地寄予了厚重的期待。  相似文献   

12.
自美国加入TPP并主导谈判以来,TPP的发展面临机遇也存在挑战:WTO谈判陷入僵局、区域贸易协定蓬勃发展、美国的大力推动是TPP发展的机遇;错综复杂的主体、高标准的议题、众多难以协调的贸易协定却为其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被排除在TPP谈判范围之外的现实,目前应结合自身经济发展情况,“静观其变、不急于加入”;变压力为动力,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大力推动与TPP成员国之间的FTA发展,最大限度地弥补TPP潜在的贸易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3.
出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简报2011年第031期(总第959期),"对TPP影响的模拟分析"2011年11月1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夏威夷APEC首脑峰会上宣布,美国已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8国就"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达成一致,并力争在2012年落实。随着日本宣布加入TPP谈判,TPP将成为世界最大的自贸区。TPP的主要内容包括在2015年实现各国双边进口零关税、扩大各国间政府采购、取消国内金融及服务贸易管制、  相似文献   

14.
[事件]2015年10月5日,美国等12国经贸部长在美国亚特兰大发表联合声明,宣布历时5年多的TPP谈判结束并达成基本协议,以支持亚太地区的就业、可持续增长、包容性发展和创新. [点评](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校长) 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乏力、WTO多哈回合谈判停滞不前以及APEC不能实现其"茂物"目标,促使很多国家开始缔结双边或多边自贸协定(FTA)来推动贸易和经济发展.TPP即《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其前身是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国在2005年签署的一项区域自由贸易协定(FTA),旨在促进亚太地区的贸易自由化.2008年9月美国加入TPP谈判,并致力于将TPP打造成为全面、高水平、面向"21世纪"的自由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15.
赵明晓 《甘肃金融》2023,(5):43-52+24
金融国际化逐步成为一国想要融入世界发展的必经之路,CPTPP (新版TPP)、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议(USMCA)等纷纷就金融开放提出最新的要求,我国自贸区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融入全球金融经济网络则是关键。文章基于最早设立自贸区的上海、天津、广东和福建进行对比分析,并利用因子分析法探究可衡量我国自贸区金融国际化发展的指标体系,并提出对我国未来依托自贸区这一高标准贸易与开放平台,深化区域经济发展与金融开放的政策建议,以及发展中可能蕴含的风险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除美国外的11个TPP成员国发布了TPP的声明。日本内阁成员石原伸晃表示,各国谈判代表将于7月在日本再次进行对话,日本会致力将美国带回TPP。但从美国的态度看,回归TPP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美国方面表示,从TPP中退出的决定不会改变。当然,美国退出TPP并不意味着退出亚  相似文献   

17.
当前,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客,对待复苏“绿芽”(green shoots)是否存在,争议颇多。笔者认为,在美国,倘不依靠“显微镜”加“望远镜”的组合策略,如今要在关键指标中,寻找到“绿芽”能否成长的证据很不容易。随着6月美国失业率升至近10%,消费信贷持续五个月下降,美国经济传统的增长引擎—居民消费重启变得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18.
当前,无论是学者还是政客,对待复苏“绿芽”(green shoots)是否存在,争议颇多。笔者认为,在美国,倘不依靠“显微镜”加“望远镜”的组合策略,如今要在关键指标中,寻找到“绿芽”能否成长的证据很不容易。随着6月美国失业率升至近10%,消费信贷持续五个月下降,美国经济传统的增长引擎—居民消费重启变得更加艰难。  相似文献   

19.
日本启动TPP谈判的影响分析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4月,日本一反之前对TPP模棱两可的态度,正式启动了TPP谈判。日本申请加入TPP,既有美国在背后支持和施压的原因,也有从自身利益考虑的因素。目前,日本的TPP谈判已经取得初步成果。日本加入TPP或将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区域外贸基础,人民币国际化等带来不利影响。对此,我国应当尝试参与TPP规则的谈判,继续强化多边合作机制,加快调整国内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20.
《甘肃金融》2013,(11):5-5
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中,美国以外的10个国家要求日本取消包括大米在内的所有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以及敏感产品关税的过渡期。对此,日本拒绝取消大米和小麦等5种敏感农产品的关税和表明过渡期。专家分析,安信也有可能牺牲农业利益以在年底完成相关谈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