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对民间借贷利率的监测,及时掌握辖区民间借贷利率水平及趋势,了解各县资金余缺。根据年初分行长会议精神及央行相关法律,人行黄南中支建立了辖区民间借贷监测点,开始适时监测辖区内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流量、规模和利率变化等情况。  相似文献   

2.
农村民间借贷是农村个人与个人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自发进行的双边借贷。近年来,随着农村资金供求矛盾加剧,农村民间借贷日趋活跃,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已充分显示出它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认识农村民间借贷,本文就此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一、我国农村民间借贷现状目前,农村民间借贷发展十分迅速,但因各地经济、金融及群众生活发展水平不同,不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民间借贷市场无论自发无组织的借贷还是通过民间借贷公司的民间借贷,一直较为活跃,是广大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农民借贷资金的主要来源。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有三:一是中小企业发展迅猛,资金需求旺盛,在向金融机构融资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转而向民间筹措资金。二是发放高息借贷。资金相对比较富裕的个体户和中小企业主,在暂时没有新的资金投向的情况下,为了给闲置资金寻求新的“出路”,另外公职人员自身积累及从金融机构低利率借人的资金,向一些资金匮乏且又急需资金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息借贷。  相似文献   

4.
民间借贷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自发进行的双边借贷。民间借贷主要盛行于农村地区,以湖南湘西自治州辖内县市农村的案例调查分析,目前农村民间借贷状况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借贷形  相似文献   

5.
刘苏鑫 《征信》2011,(4):90-92
由于我国民间私募资金借贷监管法律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民间借贷在为借贷方带来融资便利的同时,其潜在风险不断凸显.尽快完善我国民间私募资金借贷法律制度,提高对民间私募资金借贷的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6.
温州具有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雄厚、民间借贷相对活跃的区域经济特点。据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2011年发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统计》反映.温州民间借贷资金规模达1100亿元,有89%的家庭或个人、59%的企业参与其中.但这些资金中流入实体经济的仅占35%,大量的民间资金仍停留在民间借贷市场。  相似文献   

7.
2.1民间借贷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信用社贷款也属于民间借贷,但它是在国家宏观金融计划控制之下,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利率发放。狭义上的民间借贷是指农民之间自发的、非正规的借贷。目前农村中的民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农村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农村民间资金融通日益活跃,从自发性发展到有组织、有领导、有章程的开发。民间借贷的发展,是利是弊,应视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何作用,为此,笔者根据收集的调查情况和资料,分几点说明。 一、农村民间借贷对农村资金融通起必要的辅助作用,在农村资金中占有一定地位。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市场应是银行(信用社)信贷和民间借贷并存,而前者起主导作用,后者起着融资的抬遗补缺  相似文献   

9.
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间借贷是目前满足资金融通的一种途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民间借贷规范性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本文通过分析民间金融的问题,从推进民间借贷本身运作和推动与正规金融的联系两方面提出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温州民间借贷利率变动影响因素及其监测体系重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民间借贷利率成为了央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反映了社会资金余缺和民间投资的活跃程度.温州原有民间借贷利率监测是2003年起建立在30个乡镇的300户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制度.本课题从温州原有民间借贷监测样本积累数据与实际经验入手,首先分析了温州民间借贷的现状及发展特征;其次,第一次揭示了民间借贷利率影响因素,并尝试用VAR模型进行了量化分析.同时剖析了现行的民间借贷监测制度面临的难点,探讨研究如何重构、完善民间借贷利率监测体系.课题最后就如何利用科学的监测成果,针对性引导民间借贷和民间投资提出了若干建议: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民问借贷行为;加强对民间资金引导,吸纳民间资金积极为地方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民间借贷一般采取利息面议,直接成交的方式。近年来,随着国家利率政策的调整以及受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难的影响,民间借贷市场更趋活跃,呈现出借贷规模扩张化、借贷用途多样化的特点。一、偏远地区民间借贷的现状近几年来,偏远地区民间借贷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中小企业发展迅猛,资金需求旺盛,在向金融机构融资出现困难的情况下,转而向民间筹措资金。由于相应的融资利率要比金融机构高得多,且期限较长,如发展下去有形成非法集资的趋势。二是发放高息借贷。资金相对比较富裕  相似文献   

12.
民间借贷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金融机构贷款人和非金融机构贷款人之外的法人、其他组织和自然人之间发生的借贷活动。民间借贷具有手续便捷、利率偏高、易聚风险、资金来源多渠道、放贷主体职业化、借贷平台网络化的特点,包括自然人借贷、温州为代表的地下钱庄模式、青岛为代表的中介模式、郑州为代表的担保模式、网络借贷五种模式。近两年来我国民间借贷资金量逐年增长,存量资金增长超过28%。央行一份调查报告指出,2010年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存量已超过2.4万亿元。社科院2012年社会蓝皮书引用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民间借贷市场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  相似文献   

13.
一、民间借贷的负面因素(一)民间借贷对贯彻落实国家利率政策形成一定的冲击力。在我国正规金融机构资金价格是由国家确定的,而民间借贷的利率是根据资金的市场供求关系,由借贷双方自发制定的。民间借贷大部分都是在资金需求紧张、迫切,银行无法在短时间内或不符合标准而禁止贷款的情况下发生的,利率水平通常远比同期银行利率高,影响了国家利率政策的全面贯彻实施。  相似文献   

14.
方玲 《浙江金融》2004,(6):18-19
农信社利率改革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由之路 长期以来,农村资金运行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农村资金向城市转移,民间借贷不规范.农村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商业银行等"抽水机"外逃,贷款难、融资难已成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农民调整结构缺资金、农区发展县域经济缺资金等现象相当普遍.私人借贷、企业借贷、集资、民间金融等民间借贷盛行,民间借贷与正规金融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高利息率借贷作为民间信用的一种形式,有其存在的理论依据、法律环境和社会基础。目前乡村资金的供求矛盾突出,高利息率借贷有助于乡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对民间高利息率借贷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在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的同时,一方面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加大乡村资金供应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控,既要让这部分资金得到有效利用,同时防止产生金融风险。为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对地下高利贷坚决打击。  相似文献   

16.
民间借贷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为了调剂资金余缺自发进行的双边借贷.民间借贷主要盛行于农村地区,以湖南湘西自治州辖内县市农村的案例调查分析,目前农村民间借贷状况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借贷形式多.主要有借钱还钱、借物还物、借物还钱、借钱还物、借钱还工、借物还工六种.  相似文献   

17.
胡涛 《中国证券期货》2013,(2X):177-178
P2P网络借贷平台起源于欧美国家,2007年开始引入我国,是一种民间借贷新模式,其突破了传统的融资模式,借贷双方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金融通。P2P网络借贷运作模式新颖,经营模式逐渐成熟,解决社会部分人群对资金的需求,逐步得到认可。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迅猛。但是,由于P2P网络借贷平台目前尚处在我国金融监管的真空地带,平台经营者,资金借贷双方都面临着一定的潜在风险。民间P2P网络借贷平台必须纳入金融监管体系,进而采取业务流程优化、资金第三方托管、保护客户信息安全等措施对各类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  相似文献   

18.
当前对民间借贷性质问题的认识上,存有较大分歧。只有弄清楚民间借贷的性质,掌握民间借贷的特殊矛盾,我们才能对民间借贷作出客观评价,区别不同的情况因势利导,把它引到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轨道上来。民间借贷经济性质的确定民间借贷是一种信用关系还是一种信用体系,即多种信用关系的组合,我个人意见认为它是多种信用关系的组合。目前的民间借贷存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信用活动:(1)农村居民之间或集体单位之间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无息或低息借贷活动。(2)农村居民或集体单位之间的相互贷款,不仅以偿还为条件,还以获取利息为目的。这种借贷活动,其资金投向农村商品生产或商品流通领域,利息受该行业资金利润率的限制与制约。  相似文献   

19.
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正规金融供给不足所形成的资金缺口。但不规范、盲目的民间高息借贷行为容易引发金融风险,对经济乃至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从民间高息借贷的现状及成因出发,分析了民间高息借贷蕴含的风险、民间高息借贷对正常社会秩序带来的冲击以及民间高息借贷对金融机构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多元化经济主体发展的市场要求和社会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民间借贷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当前的民间借贷在产权约束、交易程序、资金用途、价格形成方面的特征与正规金融的差距逐渐缩小,已经成为部分企业解决融资缺口的有效渠道.特别是2003年下半年以来,民间借贷市场开始升温,借贷交易活跃,资金价格攀升.笔者拟对当前民间借贷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