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河北财政收入"蛋糕"基本状况一般而言,财政"蛋糕"的大小主要指财政收入规模,可通过财政收入绝对量和相对量指标来反映,绝对量指标看全部财政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情况,相对量指标看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人均财政收入情况;财政"蛋糕"的强弱主要指财政收入质量,即财政收入中可由地方自主支配的财力情况,可通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税收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等指标反映。1994年,我国实行了分税制改革,确立了中央与地  相似文献   

2.
一、从各级财政主体财力分配格局来看。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在调整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在收入分享机制上的比例关系,增强了中央政府的收入与支出能力的同时,将大部分的公共支出责任,包括教育、卫生、医疗等支出留给了地方。 20世纪80年代中期确定基础教育实行地方政府负责的体制时,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实行财政包干、分灶吃饭,扩大地方政府的财力,地方政府财力的增强为支持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改革,改变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奠定了政府间财力分配关系的新框架,其基本特征是: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显著提高,现在大约50%左右,标志着中央宏观调控能力有所增强。如果再加上省本级的财政收入,那么,中央和省的财政收入在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超过60%;而县乡基层政府财政收入比重现在一般为20%左右。正由于县乡财力规模相对较小,现在我国县以下财政自给率不高,在1999年县级财政自给率总体水平仅为64.97%,而大部分的县财政自给率不足50%。 尽管财政的收入分配格局有所改变,但与之相对应的教育投入的支出格局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变,依然强调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即地方财政占大头,中央财政只占很小的比例。1996年全国教育投入2262.3亿元,其中,中央只占10.8%,地方占89.2%。到1998年,教育投入总额为2949.1亿元,中央的教育投入比重略有提高,当年为12.8%,而地方仍高达87.2%。再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及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结构看,1996年和1998年地方的教育投入比重仍高达87%~88%。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韩民曾发表看法:“中重目前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在经费筹措上过于依赣基层多村和农民,这是不合理的。级次较低的政府,其财力规模小,难以有效承担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而级次较高的政府,其财力相对雄厚,必须适当承担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职责。”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掌握了主要财力,但基本摆脱了负担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县乡政府财力薄弱,却承担了绝大部分义务教育经费。这种政府问财权与义务教育事权责任的不对称安排,是我国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短缺的重要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3.
地方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治理和财政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央与地方财权财力纵向配置中需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地方财政收入合意性的衡量标尺是为地方政府履行财政职能提供充足、均衡、持久的财力支持,而这又与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是否合理优化密切相关。本文将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置于税收收入、非税收入和转移支付收入的框架内,选取相关指标探析分税制对地方财政收入能力的影响程度,阐释地方财政收入结构的多种约束条件,设计7个维度指标体系论证不同收入板块的路径依赖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的政策激励约束效应,并基于"营改增"全面推进对中央和地方税种变化的影响分析,提出地方财政收入结构优化的建设性思路。  相似文献   

4.
完善中央与地方税收划分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10年的实践证明,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税收,是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的重大问题。它一方面关系到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同时又关系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发挥,二者必须兼顾。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划分上基本上是合理的,对规范政府间财政关系、提高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  相似文献   

5.
张垚 《经济论坛》2014,(5):102-104
2013年8月1日,营改增试点作为我国税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推向了全国,此次改革会直接影响中央和地方财力的分配。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中,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分配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财权财力集中到了中央,而地方的财权事权关系却严重失衡。20年后,新一轮的分税制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尤其是近几年来,地方因财政困难,地方政府通过土地买卖获得财政收入,造成过度依赖土地财政,且大量发行地方债,地方政府甚至面临破产的风险。本文将从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营改增后对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的影响,并提出新一轮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两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和营业税收入占每年全国税收总收入的40%以上,增值税和营业税均属于共享税,增值税的大部分收入归中央享有,营业税大部分收入归地方享有。分税制改革是为了保证地方政府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由此形成了现在的增值税和营业税并立的制度。今天,在地方政府仍然没有形成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的情况下,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面临许多问题,本文将梳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过程中所面临的地方可用财力减少问题、国地税之间的关系与征管问题、两个税种之间的衔接问题、政府间财政体制重构问题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政府职能的调整,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职能逐渐增多,但是,与之对应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体系建设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由此,地方政府在面临着正规财政收入不足的情况下,主要依靠的是增加预算外财力增加财政收入。本文在分析了地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非税收入管理创新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分税制改革的目标界定为稳定的中央地方财政分配关系、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量比重、建立全国统一市场经济、促进区域财力均等化、国家财政职能的转变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六个方面,认为目前中央与地方分配关系基本理顺,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总量比重不断上升,全国统一市场经济基本建立,区域财力均等化基本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得到了基本保证,但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功能还未能建立,并应当成为未来改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9.
正1.坚持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改革方向。总体而言,20年的改革探索和运行实践表明,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种财政体制安排。分税制财政体制摒弃了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的传统办法,以税种为基础来界定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收入,将企业置于不分大小、不论行政级别、依法纳税、公平竞争的地位;调动了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开辟财源、增加收入的积极性,财政收入稳定增  相似文献   

10.
王荣 《经济与管理》2002,(12):14-15
1994年我国实行了以分税制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改革,经过8年多的实践运行证明,这次改革获得了巨大成功,在有效处理市场经济下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关系、加强宏观调控、调动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分税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诱发或滋生出了政府的不规范行为。当前分税制下政府行为扭曲的主要表现有:税收任务挂帅,收入“泡沫化”加重;地方各自为政,经济调控功能弱化;非税收支失控,财经秩序紊乱,行政“角色”混淆,职能时有错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市场分割加剧等。政府的种种不规范行为,集中体现了排斥竞争的行政权力以各种方式介入  相似文献   

11.
In Norway, a reform in 2001 lifted budget and borrowing approval for local governments that comply with the balanced budget requirement (BBR). It was a concern that less fiscal oversight would lead to less fiscal discipline. A neglected effect however, was that the reform implicitly introduced sanctions for violating the BBR. In addition a register informing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bout authorities in need of borrowing approval provides voters with reliable information about fiscal performance. We find evidence of stronger fiscal adjustment after the reform, in particular for local governments with past deficits that are at risk of being enrolled in the register. Moreover, an important finding is that this result also holds for local government with past deficits that do not end up in the register. Local governments with past surpluses are less affected by the reform, but there is some evidence in the direction of lower surpluses for this group.  相似文献   

12.
现行的财政支出式分权导致地方财政收支不平衡状况日益严重,而地方政府在收入自主能力受约束的条件下,只能依赖土地财政来缓解地方财政赤字压力。现行的政绩考评体系、预算制度不完善是造成土地财政的重要根源。本文以中部欠发达地区J省为例,验证了地方财政赤字对土地财政的正向影响效应,建议通过完善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赋予地方政府更多的财权,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的归一性,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绩考评机制来根治土地财政问题。  相似文献   

13.
财政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具体体现。建国后我国的财政体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迁经历了四个阶段:统收统支财政体制阶段、财政包干体制阶段、分税制财政体制阶段、公共财政体制阶段,每一次财政体制发展阶段的调整既蕴涵着新制度的创新,又有旧制度的保留,财政体制在渐近式制度变迁的推进过程中产生了路径依赖。要破解财政体制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完善现行公共财政体制,体制创新是必由之路。其基本思路是:推进财政制度的宪政变革,建立与完善本国的宪政体制,建构"有限"兼"有效"的现代政府;因地制宜实施政府层级改革,在区分经济发达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上,对政府架构进行变革;"财政职能-财政体制-财政管理"的改革三位一体协调共进,只有三者相互协调,才能保证财政体制改革的效果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14.
财政分权:促进国有企业效率提高的可置信承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改革。财政分权增强了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激励,导致地方政府间争夺经济资源的竞争。这种竞争提高了救助低效率国有企业的机会成本,可以作为一种承诺机制,硬化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5.
1994年分税制改革在提升了中央财权的同时,却使地方政府事权负担加重。这种支出的财政分权可能使地方政府减少公共服务的供给,比如公共教育供给。文章首先分析了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然后构建理论模型,基于1996-2007年全国地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财政分权确实减少了公共教育供给。文章进一步做了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地区的对比。依据分析结果,文章对改进公共教育供给提出了财政体制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均等化转移支付与地方财政支出结构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本文通过一个均等化转移支付条件下的地方财政支出决策模型,对地方财政支出选择中的各种基本因素作了简单分析,并利用分税制改革以来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地方财政资金再分配地位与地方公共支出结构的关系特征。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会带来地方财政支出的粘蝇纸效应;而且地方政府的财力改善后,还可能通过调整现有的财政支出结构,偏离转移支付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即存在地方财政支出的可替换效应;分区域的分析还表明,越是经济欠发达的财政资金净流入地区,地方政府对基本建设、行政管理支出项目的诉求越强烈。本文的研究意味着在地区间财政分配制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规范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程序,更重要的是应强化地方财政决策的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完整的财政分权内涵上比较分析了1995—2009年中国与OECD国家的财政分权情况,结果发现,不管是收入还是支出,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程度都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呈现出中国政治集权下的财政分权和OECD政治分权下的财政集权两种模式。中国的财政支出分权程度与经济增长和财政均等化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而这在OECD国家是不显著的。在中国的财政分权结构中,结构偏向的经济性支出成为地方政府财政支出重点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扩张的预算外支出成为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所谓“事权与财权匹配”问题的实质是公共职责不清晰和预算软约束的地方政府收支扩张的财政机会主义倾向。财政分权改革的后续深化方向是在明确规范化地方政府公共职责和硬化预算约束的基础上适度财政集权化。  相似文献   

18.
财政资金市场化配置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部分财政资金市场化配置。财政资金市场化是指部分财政资金通过金融市场筹集和运用的改革过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市场主体的发育及市场体系的形成,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有效增长。本文论述了财政资金市场化配置的基本原理及动因,分析了财政资金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不仅存在生产性支出偏好,还会在外部性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下,改变其对跨界公共事务的资金投入。在“量入为出”预算编制原则下,本文利用2010—2019年我国31个省级政府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跨地区民生性支出、跨地区生产性支出、地区民生性支出和地区生产性支出四类财政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跨地区生产性支出受财政收入的影响最大,地区民生性支出次之。比较三类地区的结果发现,区域内政府竞争强度越高,地方政府对外部性的重视程度越强,因而当地用于跨界公共事务的资金会越少。从不同类型财政收入对财政支出的影响结果来看,只有间接税收入可以同时对三类地区财政支出产生显著影响。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s the population aging, China’s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including general fiscal expenditure, healthcare and social security expenditure, will grow more rapidly than government revenues, tending to elevate government debt. Local governments undertake overwhelming 85% of total general fiscal revenue and are responsible for healthcare and social security, and their debt has been growing. Fiscal reforms are imperative, including tax reforms, the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spending reforms, social security reforms, healthcare reforms, local public finance reforms, and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fiscal relationship reform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fiscal challenges China faces and discuss how to reform the fiscal system to cope with these challeng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