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玮  方勇  张二震 《当代经济管理》2005,27(5):15-18,69
经典的贸易条件理论,是建立在国际间生产要素不流动的假设之下的,因此,贸易条件理论能够揭示各国间的贸易利益分配。但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日益融合,要素国际间不流动的前提已经消失。在贸易投资一体化条件下,一国贸易条件的变化无法正确反映贸易利益的分配和得益的变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交叉渗透使得各国在总体利益扩大的同时,模糊了贸易利益和投资利益的界限。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各国参与利益分配的基础由产品分工发展成为要素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利益分配机制复杂化了。  相似文献   

2.
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分工不断深化、国际经济分工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和国际分工政策环境不断改善的产物。商品的区际间或国际的价格差异引发了国际贸易活动,而资本的区际间或国际问的现实的或潜在的综合获利差异是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基础。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对广泛存在的国际直接投资行为给予合理的解释。因为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最早是由已经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国家和后来的美国等发达国家来完成,  相似文献   

3.
以往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上的融合以及实践上的相互影响上,而没有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在考察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理论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数据,应用计量模型和方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作具体的实证分析,得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化浪潮席卷各国,南北贸易决堤般发展,贸易流动中中间产品和服务所占比重屡创新高、工序贸易痕迹日益清晰,贸易本质正发生深刻变化。如何认清当前的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实质内涵,成为国际经济学界最为迫切的任务之一。然而,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新形势的猛烈冲击下愈显乏力,既不能自圆其说,也与程式化事实不符。于是,不断涌现出新的分工理论,差异化分工理论应用高分位贸易流动数据修正了传统认识,工序分工理论更是在理论建模和定量研究两方面提出全新阐释。本文试图梳理归纳这些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5.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轨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跨国公司一体化国际生产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日益融合,传统贸易理论无法解释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关系。20世纪50—70年代,蒙代尔、维农以及小岛清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80年代初,邓宁做了具有“雄心”的综合。最新开展的将纵、携向一体化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国际贸易理论体系的研究,放宽了企业必须是某国的假定,允许企业拥有与使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要素,回答了不同类型国家之间贸易与投资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以往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上的融合以及实践上的相互影响上,而没有探讨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在考察有关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理论以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中国数据,应用计量模型和方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作具体的实证分析,得出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80年代以来,杨小凯等人将古典经济学中用分工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论述发展成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堪称是贸易理论领域的一次革命。它与传统贸易理论的不同在于所依托的经济学框架不同。它在一定程度上将贸易理论整合到统一框架下,收正传统理论的错误,将国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统一起来,解决递增规模报酬与竞争市场相容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新贸易理论的三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贸易理论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强调内部规模经济与非完全竞争市场的关系;二是用“三分法”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三是对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关系重新定位。该理论对国际贸易现象作出了更加贴近现实的描述和解释。  相似文献   

9.
郑凌霄 《全国商情》2006,(9):101-103
20世纪80年代,以杨小凯等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既相承又有突破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它将交易效率引入贸易模型中,强调一国应以内生、外生的生产交易效率组成的综合比较优势为基础,而仅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比较优势并不能时时保证能够得到贸易和分工的好处;并且证明了随着交易效率的不断改进,贸易如何从国内贸易发展到国际贸易,为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拥有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两个辽宁省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国际投资学、全球化与大国经贸关系、国际经济合作五个博士学位授予专业.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两个硕士学位授予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一个本科专业;学院设有辽宁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经济全球化与东北亚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模拟操作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两个主要阶段.新国际贸易理论随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兴起,它不断将新的经济学概念引入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从纵深角度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要素分工、贸易顺差及贸易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贸易顺差和贸易收益问题一直是国际贸易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日益盛行,古典贸易理论已经无法解释当今的贸易现象和贸易收益分配问题.基于中间产品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内部贸易的角度,短期内,高储蓄率是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长期来看,中间产品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贸易是中国贸易顺差形成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中国的垂直专业化份额较低,巨额的贸易顺差并没有为中国带来福利的改进,反而使得中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现了福利净损失.  相似文献   

13.
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进行了综述和简单的评论。从理论角度看,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对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阐释,认为进口贸易作为国际技术溢出渠道,能够间接地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实证角度看,国内外关于进口贸易的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展开的: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检验、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进口贸易溢出效应的国别差异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是存在的,但受到进口渗透率、人力资本、贸易开放度、政府管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主流贸易理论的基石,比较优势理论随着经济实践的变化不断发展、扩展、更新,从不同视角表现出新的活力。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构成出发,循着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的基本路径,梳理总结了围绕比较优势基础模型所取得的外延扩展研究方面的新成果,并探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内涵式创新研究的新进展,最后对比较优势理论研究成果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简单评述。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般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对国际贸易是替代作用,但是以Gould和Rauch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从信息不完美和合约履行等角度认为移民对国家贸易会产生促进作用,并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从而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一般认为劳动力的流动对国际贸易是替代作用,但是以Gould和Rauch为代表的一些经济学家从信息不完美和合约履行等角度认为移民对国家贸易会产生促进作用,并作了大量的实证分析,从而丰富了国际贸易理论,本文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总结和综述,并做出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17.
一般研究FDI对贸易的影响都将我国仅仅视为东道国,忽视了我国作为对外投资母国的角色。近年来我国对外投资规模变化很大,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已不容忽视。本文以帕特瑞(P.Patrlc)提出的理论(不同动因FDI对国际贸易规模有不同影响)作为基础,纠正了片面认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产业升级所致的看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在最新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内外向直接投资对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影响,得出了与前人不同的结论,更贴近现实,也更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方法,同时采纳制度经济学中有关贸易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试图建立一个具有一般性的对外贸易评价体系。该体系包含了商品交易三个层次中的六大指标,并力图合理地描述一国对外贸易的状况。同时应用这一对外贸易评价体系分析了我国的对外贸易关系现状,并得出了我国的对外贸易状况不容乐观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